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闻
跨学科,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生命科学
科大研究团队研发创新显微镜平台 揭示骨骼肌再生中的复杂动态过程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个由双镭射非线性光学显微镜构成的先进平台,以研究肌卫星细胞在肌肉再生过程中的动态。透过这项突破性技术,团队发现了肌卫星细胞在肌肉修复中的新行为机制,有助进一步推动研发针对肌肉相关疾病的标靶治疗策略。 骨骼肌的再生过程依赖肌卫星细胞与各种细胞成分之间的复杂协作。当肌肉受伤时,随着肌卫星细胞的激活,髓系细胞会迁移到伤口处。以往有研究已发现在肌肉微环境中静止肌卫星细胞的形态异质性,这些细胞透过建立特异的细胞黏附和空间排列,以维持其静止状态。然而,由于缺乏适合的活体动物成像技术,研究人员难以分析肌卫星细胞与髓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近日,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瞿佳男的团队开展跨学科合作,研发出一个双镭射多模式非线性光学显微镜平台,可对活体骨骼肌中各种细胞类型和结构进行高解析度成像,并由科大生命科学部教授邬振国的团队提供肌肉生物学和再生过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利用这项创新成像技术,他们的联合研究为控制肌肉再生的复杂过程提出新见解。当中有趣的是,这项研究颠覆了普遍认为非肌源性细胞是激活肌卫星细胞的主要驱动因素的想法。团队发现肌卫星细胞具备一种内在能力,可以在不依赖非肌源性细胞外部信号的情况下,感知和回应再生信号。 研究亦分析了髓系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在调节肌卫星细胞行为中的作用。团队发现巨噬细胞对肌卫星细胞的激活并非必需,不过在肌肉再生过程中,巨噬细胞为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挥关键作用。巨噬细胞的减少导致再生过程中肌卫星细胞分裂受损和肌肉纤维化增加,显示它们在促进有效肌肉再生方面具有阶段依赖性的作用。 此外,研究探讨了非肌源性细胞与肌卫星细胞之间的即时相互作用。这两种细胞类型之间的持续物理接触对于肌卫星细胞的激活或细胞分裂并非必要,反而是非肌肉细胞的旁分泌信号似乎能调节肌卫星细胞的增殖,这反映了非肌肉细胞分泌因子在协调肌卫星细胞再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瞿教授表示:「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这项研究为肌肉再生中复杂的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全面的学术探讨,揭示肌卫星细胞行为的新方向。我们的研究结果有助了解肌肉再生过程中的复杂动态,对未来研发肌肉相关疾病的标靶治疗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新闻
科大教职员代表参加2023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年会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GFC)年会于2023年10月16日至18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杜拜举行,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有三位教职员代表参加是次盛会。 全球未来理事会是世界领先的跨学科学术网络,致力于促进未来思维创新。30个理事会的成员会于会上共同制定协作提案,旨在未来三年内作出转型性变革,这些想法将收录于2024年1月夏季达禾斯论坛发布的洞察报告。科大周敬流教授、冯雁教授和许彬教授分别被选加入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相关的全球未来理事会。 活动汇集80多个国家450多位全球专家,交流意见并推进解决方案。这些方案涉及利用人工智能、加速绿色转型、恢复生产产能、应对抗微生物药物抵抗性以及稳定贸易等问题。
新闻
科大公布虚拟资产意见调查 揭示公众投资取态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科大商学院)今天发布有关虚拟资产注1投资取态的公众意见调查结果。调查发现,9月中发生加密货币平台涉嫌金融诈骗事件后,41%的香港人表示无意持有任何种类的虚拟资产,比例较事件之前增加12个百分点。 此为科大商学院今天发布的调查所得的重要结果之一。该调查分为两阶段进行,旨在就包括投资经验及意向,以及监管措施等虚拟资产相关题目,了解香港市民的意见。调查发现,事件发生后,约两成受访者表示未来有意持有虚拟资产,较事件之前减少五个百分点。 首阶段调查于2023年4月24日至5月23日进行,访问了逾 5,700 名成年市民。为了重新评估市民在事件发生后的看法, 科大商学院于9月28日至10月20日进行为期三周的第二阶段调查,截至10月5日已访问2,200名市民注2。 调查结果显示,约 84% 的受访者曾听说过虚拟资产,当中有约 27% 目前持有或曾经持有虚拟资产。受访者接收虚拟资产相关信息,最重要的三个渠道分别为「其他网络资源,例如网页、 网志、 播客、网上视频」(23%)、「社交媒体」(21%)﹐以及「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18%)。 就调查结果,科大商学院副院长黄昊教授表示,最近的金融事件不但引起大众对虚拟资产及相关监管事宜的关注,亦导致相关资产的投资意欲偏向保守。 「虚拟资产作为新兴资产类别,具备潜力促进金融业的创新及增长,惟于香港及海外的市场事件显示,这类资产亦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带来重大风险及挑战。」 首阶段调查的结果亦显示,加密交易所(61%)是受访者最常选择用作持有虚拟资产的媒介。受访者最有兴趣持有的虚拟资产类别是比特币(73%),其次是非同质化代币(24%)及以太币(21%)。 有意投资虚拟资产的受访者,大多数(逾八成)表示投资金额不会高于五万港元。在投资虚拟资产时,受访者倾向直接拥有代币及投资交易所买卖基金,而非投资虚拟资产的衍生产品或投资从事加密领域的企业。 有关虚拟资产监管方面,事件发生后,约 57% 的受访者表示知悉香港监管当局将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包括加密货币交易所),需要取得牌照才可以在香港营运,较事件前增加 15 个百分点。
新闻
大学盛事, 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及联系, 本科生
科大本科入学资讯日2023创参访人次纪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在刚过去的星期六(10月14日),举办本科入学资讯日,吸引近4万人次到访,创历史新高。今年资讯日的主题是“We Shape the Future(一起塑造未来)”。作为推动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的先锋,科大是香港最早于教学上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教育机构,因此在今年的资讯日,特别开放科大不同的ChatGPT版本予同学试玩。另作为全港首间投放资源支持创业的大学,科大创业中心亦举办了多个初创企业分享,包括邀得奥运乒乓球奖牌得主、透过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援及入学计划(SALSA)入读科大物理系的苏慧音同学,分享其开设爆谷加盟店的初创经验。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亦有到场与同学交流,与苏慧音一同派发爆谷小食。 科大的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跨学科学院,当日亦举办了多场课程讲座以及其他精彩的体验和参观活动,让莅临的同学,包括来自本地及内地港人子弟学校的应届文凭试学生、内地高考学生和国际课程学生,了解科大的校园生活及最新入学要求。
新闻
凯洛格 ─ 科大KH EMBA蝉联摘冠 十二度荣膺全球第一
凯洛格 ─ 科大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 (KH EMBA) 在最新的英国《金融时报》EMBA课程百强榜中蝉联全球第一。
新闻
学生发展, 大学事务, 大学发展, 教与学
科大本科资讯日公布最新入学资讯
科大将于 2024-25学年推出三项新的收生措施,为具有不同才华的文凭试考生提供更广阔的升学机会。
新闻
科大领导团队研发机器学习模型CELLO2 揭示脑胶质瘤演化的预测因素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近日揭示了原发性脑肿瘤在接受治疗时的恶化机制,并研究出一套人工智能模型,可预测脑癌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进程和结果,为改善病人管理策略以及实施精准肿瘤治疗提供新方向。 弥漫性脑胶质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一般透过手术,并结合放射治疗与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替莫唑胺(TMZ)进行治疗。然而,TMZ化疗往往只可延长患者约三个月的寿命,因为几乎所有患者都会面对脑胶质瘤复发的问题,而医学界至今仍未厘清这套标准疗法促使脑胶质瘤恶化的分子机制。 为解开这个谜团,由科大生命科学部和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夏利莱夫人生命科学副教授王吉光领导的研究团队,全面分析了544位脑胶质瘤患者的肿瘤分子样本和临床数据,当中包括182名东亚患者,以辨识不同种类脑胶质瘤演化的基因组和转录组预测因子。
新闻
捐款, 环境
科大获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捐款港币一千五百万元 支持环境科学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获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捐赠港币一千五百万元,襄助大学推动科研,特别是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和发展。 环境科学、可持续及绿色科技是科大六大研究范畴之一。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的捐款将有助大学招募最优秀的人才,透过创新方案来应对环境挑战及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感谢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的慷慨支持,大学将成立「唐君远环境科学教授席」。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资助了不少上海与无锡的学生,以及当地兴建的学校和教学设施。 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唐英年先生表示:「我与我的家族一直非常支持教育,因为教育可提升生活质素、增强经济福祉以及推动我国繁荣发展。我们关注环境科学的决定,源于我们对建设更美好明天的共同信念。通过支持科大这所卓越的大学,我希望见证更多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一个更有希望的世界作出贡献。」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对唐先生与大学抱有共同愿景,以及对科大一直以来的支持表达谢意,她说:「最近超强台风和暴雨所造成的破坏,明确地提醒我们地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迫切地需要智慧的方案以及可持续生活的实践来解决。我衷心感谢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的慷慨支持,该捐赠不仅帮助我们吸引顶尖的人才,加速我们的研究和创新,更有助塑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唐英年先生、太太唐郭妤浅女士及两人的家庭成员,与科大领导和管理层包括校董会副主席杨佳锠教授、校长叶玉如教授和顾问委员会主席廖长城先生,共同为捐赠仪式作主礼嘉宾。 典礼结束后,众人听取由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主任刘启汉教授和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杨晶磊教授所带领的两个研究团队,介绍他们科研上的突破,以展示大学就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所作出的努力。这些创新成果包括促进可持续生活的智能建筑技术,以及一个可提升个人健康的革命性个人化空气污染监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