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科大陳飛教授榮獲2025年盧克·霍華德獎
新闻
可持续性, 奖项及排名, 研究, 创新
科大陈飞教授荣获2025年卢克·霍华德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副主任陈飞教授荣获国际城市气候协会(IAUC)颁发的2025年卢克·霍华德奖。陈教授为大中华地区第二位获此国际殊荣的学者,是次奖项肯定他于城市气候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及超卓贡献。   作为国际大学气候联盟颁发的最高殊荣,卢克·霍华德奖每年颁授予在国际城市气候学领域中表现卓越的学者,以肯定其在研究、教学及服务中的贡献。IAUC赞扬陈教授在推动城市气候模型方面的所展现的国际领导力和影响力,当中包括协助制订政策和开发工具,以保护脆弱地区。 陈教授表示︰「非常感谢国际城市气候协会给予我的肯定。我与科大的缘分始于2004年的合作项目,合作带来的启发超越学术研究层面,更激发我对探索城市化对区域天气与气候影响的热忱。这种协作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当中引发的灵感更持续激励我在研究上不断突破,并为我带来此项殊荣。」 陈飞教授为城市气候学及气象研究学知名学者,拥有逾28年经验,同时在世界气象组织(WMO)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国际机构担任重要职务。他曾领导多个国际项目,致力开发天气预测和气候模型,并建立极端天气预警系统。目前,由陈教授领导、于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下的城市预测项目,聚焦于预测和减轻极端天气现象,如局部暴雨和热浪引发热岛效应以及空气污染所带来的灾害和影响。 陈教授现正与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刘启汉教授、冯志雄教授和石晓明教授,以及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杨嘉川教授合作,领导新一代全球城市天气预测模型的开发。该模型透过跨学科协作,整合物理科学、社会科学及人工智能技术,致力提升热带沿海城市就天气灾害与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及时间性。今次获颁2025年卢克·霍华德奖的殊荣,不仅彰显陈教授在城市气候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更是继2024年获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后,对其丰硕学术成就的再度肯定。
香港科大与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
新闻
香港科大与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平发展基金)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深化产学研协作,携手推动新能源科技领域的创科研究。是次合作将结合科大的世界级科研实力与和平发展基金的市场经验,转化研究成果为商业化应用,促进新能源科技及可持续发展,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订下的碳中和目标。 签署仪式日前于科大举行。在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与第十届中国侨联副主席及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总会会长卢文端博士见证下,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及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卢金荣博士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就支持能源科技创新,探索科研成果转化及拓展合作网络开展深度合作。 产学研协作 共创绿色未来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表示:「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重要课题。透过是次合作,科大与和平发展基金携手推动尖端科研,包括下一代能源储存、可再生能源及系统优化解决方案等,并配合产业的可扩展性,直接支持国家的重点策略,使香港成为全球能源创新的领导者。香港科技大学能源研究所致力推动突破,以提升能源韧性、减低碳强度,并为大湾区发展为全球绿色创新枢纽作出贡献。和平发展基金拥有丰富资源及深厚背景、广泛的商业网络,以及立足港澳台侨、服务和平发展的远大使命,将为科大的科研项成果落地,提供坚实支持。」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及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卢金荣博士表示:「作为拥有丰富基金管理经验的投资机构,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成功投资及孵化多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我们期待双方合作能发挥所长,并配合特区政府创科政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及探索更多创新能源方案,成功达至政、产、学、研、投协作,让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为香港以至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香港科大学者戴希教授问鼎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
新闻
香港科大学者戴希教授问鼎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今日揭晓2025年度获奖名单。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蒙民伟博士纳米科学教授兼物理系讲座教授戴希,荣获2025「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以表彰其于凝聚态物理学及拓扑材料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于2016年成立,是中国首个由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发起的世界级科学大奖,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美誉。大奖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以表扬于这些领域具优秀表现、以及对大中华区有卓越科研贡献的科学家。单项奖金高达一百万美元。 戴希教授以量子材料理论研究闻名国际,2010年他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教授一起,通过理论计算预言了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薄膜中可以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三年后,这一预言被另一位未来科学大奖得主——薛其坤教授领导的实验团队成功实现,是科学界第一次发现这一重要的物理效应。戴希教授及团队在2015年首度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引起物理学界轰动,并被权威期刊《物理评论》评为创刊125年来49项最具开创性研究之一,属当中唯一来自中国的工作。2024年,其主力参与的拓朴电子态研究更夺得中国自然科学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及「陈嘉庚科学奖数理科学奖」。戴教授与其研究伙伴 ——方忠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教授,亦一同荣膺是次「未来科学大奖」殊荣。 发挥香港科研力量  开拓基础研究疆界 戴教授对获奖表示欣喜:「我由衷感谢评价委员会对我、以及多年来与我并肩作战的研究团队成员工作的认可。这份荣誉,是对我们整个团队不懈努力的最佳回报。我们长期致力从第一原理的角度剖析问题,透过研究实际的材料体系探索事物的本质,以促进物理理论的学术研究与实验科学的融合。此次获奖不但大力推动了拓朴物态研究的发展,更让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跻身国际最前沿。未来,我期望能继续发挥香港于学术研究的独特优势,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香港科技大学新兴市场研究所、安永、黄金时代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新闻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医疗健康科技, 健康, 研究及科技, 创新
香港科技大学新兴市场研究所、安永、黄金时代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新兴市场研究所、安永及黄金时代基金会联合公布,三方已厘定合作框架并正式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银发智龄生态圈」计划,携手推动区内银发智龄产业发展。签署仪式于「中银人寿第十届黄金时代展览暨高峰会」期间举行,三方代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何启明太平绅士见证下签署合作备忘录。 「银发经济」正迅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与创新的增长动力,大湾区蕴藏庞大银发市场潜力。是次合作备忘录将聚焦四大合作方向,包括战略规划、赋能银发族、跨界携手协同并进及领航未来创新实践,目标是提升他们的理财能力与科技素养、释放银发生产力,并促进医疗、科技、社会创新解决方案等,建立银发共融社会,带动银发智龄产业创新。  安永香港及澳门区主管合伙人李舜儿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银发经济蓬勃兴起,区内养老产业迎来转型与跨境养老融合等创新发展。要让大湾区充分体现银发智龄市场的庞大潜力,促进医疗、科技与金融跨界协同是箇中关键。配合政府促进银发经济的政策方向,我们很荣幸能汇聚产学研的力量,共同为构建银发智龄生态圈而努力。我们将发挥整合资源网络的优势,贡献专业知识与策略,开创养老产业新赛道,积极拥抱银发经济新机遇。」  黄金时代基金会创办人及主席容蔡美碧教授表示:「黄金时代基金会很荣幸能够与安永及香港科技大学新兴市场研究所合作,这亦是我们推动大湾区银龄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透过与学术研究及专业服务的合作,我们期望为金龄群体建立更共融、更理想的生活环境,释放银发经济的庞大潜力。」 
香港科大、晶苑国际、HKRITA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新闻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先进材料, 科技及先进材料, 物料, 人工智能
香港科大、晶苑国际、HKRITA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全球服装制造商晶苑国际集团(晶苑国际)及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HKRITA)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先进人工智能(AI)技术融入纺织生产流程,通过开发纺织行业垂直领域大模型Textile-GPT,推动智能设计、生产优化、供应链管理、质量检测及智能穿戴等范畴的发展。三方更将携手成立纺织AI创新中心,并推动人工智能即服务(AIaaS)及培养「AI+纺织」复合型人才,加强全球纺织业的AI应用,透过创新科技助力纺织业升级转型,实现智能制造,进一步加强香港新质生产力之发展,提升香港的竞争力。 从纺织枢纽到工业AI创新实践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模型智能体(AI Agents)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次科大、晶苑国际及HKRITA三方合作,将汇聚产业、学界及研发优势,驱动产业升级转型,协助价值1.5万亿美元的全球纺织业提升工业自动化与环保效益。相关合作框架协议将涵盖以下三大合作范畴:
静音飞行:香港科大引领无人机实现低噪安全新未来
香港科大故事
研究, 科技, 研究及科技, 创新,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静音飞行:香港科大引领无人机实现低噪安全新未来
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正掀起科技热潮,物流配送与紧急医疗救援将更为快捷,并为空中公共服务带来更高效率,前景无限。然而,随着这些新兴技术迅速发展,仍需跨越两大挑战:噪音污染和公众安全。无人机与eVTOL在低空操作时不仅会产生噪音,在微气象及建筑风场环境中更要面对飞行安全的考验。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太古航天工程学教授张欣教授和周朋教授正领导研究团队致力解决这些难题,他们将最尖端的航空航天工程研究与实际解决方案结合,推动无人机和eVTOL和谐地融入城市生活。 张教授说︰「无人机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噪音与飞行安全的问题,才能赢得公众信任。我们的目标是让无人机真正『入屋』,成为都市生活的好帮手。」 噪音及安全为关键挑战 无人机与eVTOL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低空飞行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它们产生的声响可能为公众带来滋扰,当某地方的无人机飞行量增加一倍,噪音水平将会提高约三分贝,足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素。 另一个关键考虑是安全因素,无人机穿梭于高楼林立的城市,需要面对难以预测的阵风及湍流,这些因素不仅增加飞行的不稳定性,更会扩大噪音排放。 周教授指出︰「城市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更高,公众期望我们能做到万无一失。」 此外,目前针对无人机噪音与安全的领域仍面对多重挑战,包括相关的指引、法规和认证标准仍相当缺乏。有见及此,科大团队正以创新研究和解决方案填补这些缺口。
2025大学联合招生办法正式遴选结果
新闻
本科生
2025大学联合招生办法正式遴选结果
香港科大研发SmartCare智能医疗平台 推广以病人为本的诊疗体验
新闻
Medical Research, 研究, 研究及科技, 计算机科学
香港科大研发SmartCare智能医疗平台 推广以病人为本的诊疗体验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最近于校园医疗中心推出由科大科研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医疗平台 - SmartCare系统,旨在革新医疗服务流程,提升从分流至就诊全流程的患者体验。这项先导计划为期六个月,冀为超过1.5万名学生及教职员等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SmartCare由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暨Smart Lab主任陈浩教授研发,此系统建基于早前由科大研发、全球最大型的医学界多模态语言模型MedDr 发展而成,以简化临床治理流程、改善医患沟通及支援医学教育为三大核心目标。系统具备多语音实时转换功能,并能自动生成医疗纪录,更能将整个病人的诊症流程,包括诊前、诊中及诊后跟进的资料整合至同一平台,有望减轻医护人员的行政负担,让医生更专注于照顾病人。系统更设有「虚拟患者」的功能,可提供模拟诊症咨询和即时AI反馈,日后有望可应用至医学教育,这项模块正在申请专利。 作为一站式的AI医疗平台,SmartCare的重点功能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