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7

新闻
工程学, 科技, 国际
「科大25周年杰出人士讲座系列」完满结束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天野浩教授分享发光二极管LED技术的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举办最后一场「杰出人士讲座系列」。该系列为科大25周年校庆活动之一,过去一年多共举办了27场讲座,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领袖、学者和实业家分享他们的成功之道。系列最后一位演讲嘉宾为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及工程学家天野浩教授,他亦是演讲系列中第9名诺贝尔奖得主。 2014年,天野浩教授的三人团队凭借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LEDs),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发明令白色光源更明亮和节能。天野浩教授以「LEDs照亮地球」为题,向观众分享有关氮化镓(GaN)的开发和应用,这种二元III / V直接带隙半导体,自90年代起获应用于LED上,当中的全色显影技术,为智能手机及手提电子游戏等产品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氮化镓亦有助降低能源损耗,并为净化水源提供一个简单而低成本的方案。天野浩教授更进一步阐述第三类半导体未来的应用范畴,及其对建立可持续社会的贡献。 天野浩教授是未来电子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兼名古屋大学材料与可持续性系统研究所教授。早于1985年,天野教授已研发出低温沉积缓冲层,为技术供货商提供高质量的第三类半导体LEDs和激光二极管(LDs)。至1989年,他成功制造全球首个P型氮化镓及P-N结LEDs。天野浩教授乃美国国家工程学院(NAE)外籍院士,也是日本应用物理学会和物理研究所(IOP)会员。他出版了超过529篇论文,撰写或合撰共27本书,并获奖无数,包括1994年的光电子研讨会特别奖和1996年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激光与光电学门(IEEE LEOS)工程成就奖。 「杰出人士讲座系列」是科大25周年校庆活动之一,旨在实践大学提升学习及开拓知识的使命,共吸引了逾7,000名学生、教职员及嘉宾出席。欲了解详情,请浏览网址https://25a.hkust.edu.hk/sch/index.php。 传媒查询:
新闻
校园生活, 学生发展, 本科生
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大楼开幕 推动全人教育及环保设施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昨为科大赛马会大楼举行开幕典礼,新宿舍座落于将军澳,为本科生提供512个宿位。为答谢香港赛马会对科大慷慨捐助三千三百万港元,协助学生体验「四年一宿」,大学将该校外宿舍命名为「赛马会大楼」。 香港赛马会慈善及小区事务执行总监张亮先生在开幕礼上表示:「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早于八十年代末期拨款二十亿港元支持兴建科大,双方的伙伴关系始于这个重要的计划,稳健的基础有助科大在创校初期专注发展软件配套。我们很高兴在实践工作时能够与本地的大学建立密切伙伴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于业界的领导能力,为香港创造更大和可持续社会效益。」其它主礼嘉宾包括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以及大学其他管理层成员。 陈校长感谢赛马会的慷慨支持,让大学得以进一步充实同学的大学生活。他说﹕「科大一直努力实践全人教育的愿景,我们希望于课程以外,为同学提供额外的学习机会,于地区社群中融入生活及学习的元素,让他们拥有更丰富的个人体验。」 楼高九层的宿舍共有64个单位,每个单位设有4个双人房间,两个共享洗手间及一个客厅。新宿舍旨在融入小区,除会开放宿舍公共空间予小区使用,更鼓励宿生参与或自发性举办小区服务计划,包括为贫困学生补习,或到附近学校和医院进行探访活动等。 新宿舍采纳多项环保设计,包括按实际耗电量收费的「用者自付空调系统」、装置于走廊和电梯大堂的动作感测照明系统,以及户外太阳能灯柱等,以尽量减少耗电。新宿舍亦具有善用自然光、促进空气流通和循环使用雨水灌溉等概念。 赛马会大楼是科大第10座本科生宿舍,科大现为本科生提供逾4,500个宿位。 传媒查询:
新闻
心理健康, 校园生活, 教育, 学生发展
Take A Smile: Promoting Positive Energy
"We create our own happiness."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bout creating our own happiness in a proactive manner.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we have a capacity to control our individual happiness. We hope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event, students would learn more about how these "happiness habit" work and then put them into practice in our daily life.
新闻
会议
Climathon Conference: Extreme Heat, Extreme Density -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he Division of Environment (ENVR) organized a one-day Climathon Conference titled Extreme Heat, Extreme Density -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n 29 October 2016 which is the first time Climathon has launched their activity in Hong Kong. More than 100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guests and members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and intelligentsia (think tank, environmental NGOs, research institutes etc.) have registered and participated.

2016

新闻
人工智能, 电脑视觉, 国际
微软人工智能及研究部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 于「科大25周年杰出人士讲座系列」剖析人工智能的未来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举办25周年杰出人士讲座,由微软人工智能及研究部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担任主讲嘉宾。科大师生踊跃参与讲座,反应热烈。 沈博士以「实现人工智能﹕从机器主导至人类主导、从感知到认知、从理性至感性」为题,与听众分享微软对加速实现人工智能的愿景、付出的努力以及实际进展。 沈博士于讲座中剖析人类将如何从学习计算机的世界,演变至一个计算机了解及明白人类、并主动协助我们的世界;人类又将如何把今日识别图像与文字的计算机,发展成他日可阐释周遭环境的计算机;而今日负责执行简单任务及数字分析的机械人,未来又将如何演变为向我们提供信息并作情感交流的机械人。 沈博士亦提及将深层神经网络应用于计算机视像及语音识别系统的最新进展,以及微软于中国、日本及美国,透过结合智商与情商,和可交谈的计算机技术,推出仿真智能对话的崭新计算机程序chatbots。他续分享微软发展人工智能的理念,是以造福人类为原则,让机器与我们合作,提高人类的技术和能力,而非取代我们。 科大首席副校长史维于演说后,以「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的未来」为题,与沈博士主持小组讨论。其他小组成员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兼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高文、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博士,以及科大计算器科学及工程学系权龙教授。 沈博士在计算机视觉及计算机图像方面的研究贡献良多,并因此成为美国计算机协会和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沈博士亦为科大计算器科学及工程学系客座教授,并于2011年获科大颁发荣誉院士。沈博士于微软负责推动人工智能策略、领导公司前瞻研究以及涵盖基建、服务、应用程序及代理等发展工作。他亦同时是领先全球计算器科学界的微软研究部的掌舵人,并领导公司工程师团队与研究部的整合工作。 「科大25周年杰出人士讲座系列」演讲嘉宾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政策领袖、企业领袖与实业家等。讲座首位主讲嘉宾为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兼美国前能源部部长朱棣文教授。欲了解详情,请浏览网址https://25a.hkust.edu.hk/eng/dss.php。 传媒查询:
新闻
大学盛事, 参与活动
Innovate Your Future-Exploring IPO at HKUST
Around 50 secondary students attended "Innovate Your Future-Exploring IPO at HKUST" held on 26 November 2016 to know more about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s offered by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 Office (IPO). IPO also invited Mr Ken CHENG, Associate Engineer of Cathay Pacific Airways Limited and the alumni of T&M-DDP, to share how he fulfilled his flying dream of building and flying Hong Kong's first homebuilt and locally certified aircraft.
新闻
毕业礼, 大学盛事
HKUST 24th Congregation
HKUST's 24th Congregation was held on 17 & 18 November 2016. Over 100 IPO graduates from Dual Degree Program i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M-DDP), Risk Management & Business Intelligence Program (RMBI),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Program (EVMT), MPhil/PhD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ESPM) and MSc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VSM) attended the Congregation Ceremony on 17 November 2016 at the Atrium.
新闻
生物技术, 社会科学, 国际
三位杰出学者于「科大25周年杰出人士讲座系列」分享研究成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于上周举办「科大25周年杰出人士讲座系列」,邀请三位杰出学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罗伯特·兰格教授、裴宜理教授及Ingrid Daubechies教授,他们亦为科大应届荣誉博士。 罗伯特·兰格教授以「生物材料与生物科技:从血管新生抑压剂,至受药物传输控制系统的发展及组织工程基础」为题,介绍他初期就大分子的传输系统,以及分离血管新生抑压剂的研究,如何引发了大量新治疗方法;以至后来包括纳米粒子和纳米技术等崭新药物传输技术的研究,如何为疫苗接种及治疗包括癌症等疾病,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他亦探讨透过混合动物细胞与合成聚合物,以及利用生物材料合成法等,开创修补软骨、皮肤、血管和脊髓等组织的未来治疗方法。 裴宜理教授则以「古今中国﹕高等教育与专制回归」为题,探讨高等教育和专制政权的关系。她挑战一般西方社会学家,对国家支持高等教育政策和民主政权是相辅相成的看法,并以拥有「史上最稳固的专制政权」的中国为例,争辩它自帝制时期以来,其政权得以茁壮成长,实与国家支持高等教育的政策息息相关。 昨日,Ingrid Daubechies教授在她「以数学帮助艺术史学家和文物复修者」的讲座中,分享如何以数学演算,协助修复艺术品,譬如遭战火炸成碎片的著名意大利画家曼塔纳的壁画等。她继而分享数学的其他用途﹕包括协助移除工艺品、鉴定画作所属的时期和令隐藏画作得以重现眼前等。 罗伯特·兰格教授是麻省理工学院David H Koch学院教授。他于康奈尔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分别取得化学工程学士及博士学位,并在70年代中期,首度以控制药物传输速度的研究扬名。他的实验室是现今最大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术设施,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开发、新型生物材料、组织工程、干细胞和纳米级的药物传输等。他曾发表逾1,350篇论文、获超过220项重要奖誉,并拥有全球逾1,100份已获批及正获审批的专利。他获《福布斯》杂志选为全球15位可以改变未来的创科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