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闻
工程学, 化学生物工程, 工程学教育创新, 环境工程学: 环境可持续性, 能源, 人工智能, 本科生
Discovering My Passion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只供英文版本)
Hey there! I’m excited to share my journey with you. Growing up as a beach lover, I spent countless summer days swimming, yachting, and surfing. I loved the beach, but I always hated accidentally gulping down salty water! I wondered why seawater was salty and if it could be made tasty to drink. Little did I know, this curiosity would spark my passion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新闻
工程学, 土木及环境工程, 女性工程学, 交通
Moving People Forward Through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只供英文版本)
Becoming a leading-edge early career faculty member in smart mobility has proved transformative professionally and personally for Prof. JIAN Sisi, a journey she is now encouraging others to try.
香港科大故事
教育, 学生发展
身体力行,寓教于乐
「快乐的课堂造就快乐的学生」,可说是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工程教育助理教授梁炜霆的座右铭。梁教授是三届卓越核心课程教学奖的得主,他深信教学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因此积极鼓励学生投入学习。
新闻
科大六名学者获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研究学者计划」嘉许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六名学者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4/25年度「研究学者计划」及「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嘉许,合共取得逾3,700万港元的研究经费,以表扬并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是次佳绩不仅属科大历来最好的成绩,其获奖数目及研究经费拨款亦为本地院校之首。 六个获奖学者的卓越研究涵盖多个学术领域,当中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陈敬教授及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张黔教授透过「高级研究学者计划」获冠予「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名衔,前者专攻宽禁带半导体的研究,后者则致力发展用于医疗的非接触式传感框架。 而透过「研究学者计划」赢得「研资局研究学者」名衔的四位教授分别为:研究肌肉干细胞的张晓东教授(生命科学学部),研究脊髓损伤的刘凯教授(生命科学学部)、专攻宇宙对撞机物理的王一教授(物理系),及致力研究四大城市及区域发展系统的朱鹏宇教授(公共政策学部)。其中,朱教授于人文学、社会科学及商科小组(H-Panel)入选,而其他科大学者则于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小组(S-Panel)获奖。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在赞扬六位学者的超卓成绩时表示:「科大刚于研资局『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和『主题研究计划』取得佳绩不久,便再下一城,于『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研究学者计划』取得佳绩,实在是另一重大成就。一直以来,科大致力吸引和培育顶尖研究人才,并期望透过进行具影响力的研究,应对全球挑战。我尤其欣喜的是,在这次评选中,科大除于科学及工程领域表现卓越外,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学者亦获得认可,彰显了科大在不同范畴的研究实力。透过营造有利的科研环境,我们期望学者们能继续秉承对科研的热诚,推动创新,为人类作出贡献。」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亦对他们的成就表示欣喜。他说:「在研资局的资助及支援下,一众学者得以投放更多时间从事基础研究,同时为培育下一代的科研人才出力,让科大持续迈向目标,成为创新及卓越的汇聚地。」
新闻
跨学科, 艺术与创意, 人工智能
科大成立香港首个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 融合科技与人文培育创意产业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宣布成立香港首个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学部)。 作为一个促进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跨学科中心,新学部将推出媲美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媒体实验室等知名学府的研究生课程,致力培育能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活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等尖端技术的艺术科技人才。近年来,艺术科技逐渐成为全球文化领域的焦点,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新兴艺术创作、数码资产、人机互动、区块链和艺术交易等领域。 虽然很多本地的艺术课程都具有科技元素,但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推出的研究生课程将会是香港首个聚焦于人类与机器之间协同创作和创新的课程。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正与十多间全球、国内及本地知名的业界领袖及学术机构探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华为、索尼娱乐、腾讯、美国巴德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1。 这些合作将集中于课程发展、研究合作,以及为科大学生提供行业经验。 新学部预计于2025年9月迎接首批学生。学部计划将于2025-26新学年提供四个研究生课程,涵盖四大重点领域包括:机器创造力、机器辅助艺术实践、艺术管理、艺术与机器创造力批判性研究。 其中,两个授课式课程,包括文学硕士(MA)和艺术硕士(MFA),旨在担当艺术创造力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桥梁,培养下一代成为管理及创意实践方面的领导人才。 而另外两个研究式课程,包括哲学硕士 (MPhil) 和哲学博士 (PhD),将着重于艺术与机器创意领域的进阶研究与学术探索。 此外,新学部亦会为有意发掘自己创意潜能的本科生提供艺术与机器创意的核心课程,同时亦会为修读数码媒体及创意艺术延伸主修(Major +X)的本科生推出更多选修课程。
新闻
科大嘉许透过直接录取计划入学的优秀学生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近日经「学校推荐直接录取计划」(SNDAS)及 「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援及入学计划」(SALSA),取录了逾60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批同学部分擅长艺术及体育,部分年纪轻轻已创办了盈利企业,亦有些准备于入读科大后,进一步实践其创新意念。这批同学将于2024/25 学年入学。 为表彰他们的热诚与成就,科大今日举办了嘉许礼,欢迎这批学生入读。典礼上,科大协理副校长(教学)冯志雄教授和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处长刘梦琳教授鼓励同学要把握机会,投入科大具创意及活力的氛围,展现自我。多名中学校长、老师,以及来自香港体育学院和中国香港乒乓总会的代表亦有出席典礼。 冯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科大一直崇尚多元化,除学术表现外,我们亦注重同学于艺术、领导力、创业精神、体育精神和社区服务等各方面的才能。透过更全面的评估方法,我们期望可以吸纳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学生入读科大,让他们在具活力的环境下,探索学习、启发及创新,释放不同层面的潜能。科大藉着多元化的环境,致力培育同学成为具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领导者,贡献社会。」 自教育局2022/23学年推出SNDAS以来,科大逐步将更多本科课程纳入该计划中,让更多拥有学术以外才华的学生入读科大,发挥所长。于2024/25学年,科大共有19个来自不同学院的课程参与SNDAS,而经计划获取录的人数,更于过去两年间倍增。当中不少学生在艺术、人工智能、机械人和商业等领域实力非凡,更在各类国际比赛中屡获奖项及殊荣。科大除会向各人颁发港币五万元的奖学金,若他们于文凭试中考获多于一科的5*及5**,大学亦会向其发放对应的入学奖学金。 科大亦有参与另一项专为鼓励本地运动员入读本地大学而设的非学术收生计划SALSA。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于2022/23学年推出该计划以来,科大以体育成就作为评核准则,取录了不少精英学生运动员,当中包括2020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赛铜牌得主苏慧音,以及数名将于今年九月入学的剑击、帆船和乒乓球的专业运动员。为支持SALSA,科大亦推行「学生运动员入学计划」(SAAS),为本地优秀运动员申请者提供特别入学安排、奖学金、生活津贴,以及如弹性上课安排等其他相关支援,帮助他们平衡训练与学业。
新闻
工程学, 教与学, 校友, 环球社区参与,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STEM教育
专注体验式与服务学习的教育家
2020 年初第一波新冠疫情爆发时,胡锦添教授与他带领的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机械人竞赛团队学生果敢地决定继续他们的工作。他们谨守防疫限制和规定,把团队细分成几个小组,全天24小时轮流在实验室工作。当「全港大专生机械人大赛2020」(Robocon 2020)由6月延期至9月举行时,团队成员已早着先机,比其他在疫情高峰时暂停备战的队伍走前了整整五个月。最终科大机械人竞赛团队先於香港赛事摘下冠军,再在ABU Robocon Festival 2020中获亚太区亚军,又一次展现了他们坚毅不屈丶勇往直前的团队精神。

2023

新闻
学生发展, 大学事务, 大学发展, 教与学
科大本科资讯日公布最新入学资讯
科大将于 2024-25学年推出三项新的收生措施,为具有不同才华的文凭试考生提供更广阔的升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