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闻
支援弱势社群抗疫
香港于7月中爆发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前,科大商学院二年级学生冯纪宁经常与救世军露宿者综合服务的员工一起在晚间进行外展服务,向无家者派发食物和生活必需品,有时多达每周三次,但因疫情严重,近来不得不减至每周一次。
香港于7月中爆发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前,冯纪宁经常在晚间进行外展服务,向无家者派发食物和生活必需品,有时多达每周三次。
疫情下,卫生及医疗服务缩减,露宿者深受影响。纪宁因此向他们伸出援手,免他们流落街头增加感染风险。
他说:「疫症对弱势社群的影响最大。很多之前从事饮食业的人失去工作,生活无以为继,别无选择下最终露宿街头。」
政府早前规定食肆须在晚上10时收市,连24小时营业的连锁快餐店亦不例外,一向夜宿快餐店的无家者因而无处容身,生活更加困难。纪宁于是开始为这家服务油尖旺区露宿者的非政府组织编制清单,详列当区可供使用的社区中心,希望在这个艰难时期助他们找到容身之所,暂解燃眉之急。
另外,他还负责管理该组织的社交媒体平台,并尝试以不同方法唤起公众关注露宿者问题。
纪宁是透过参与「公民伙伴实习计划」获安排于7月起在救世军工作。该计划隶属科大侍学行,旨在为同学提供服务社会的机会,从而促进个人成长。同学可于非政府组织实习或参与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时间由6周至12个月不等。尽管疫症带来种种限制,但今年参与计划的同学却展现了无比创意,以及继续服务社会的决心。

新闻
释放学子心灵
一如各地学子,科大学生也在努力适应因全球疫症大流行和局部封城所带来的影响。当生活出现翻天覆地的转变,不少人因前景不明朗而越发焦虑不安。
对主修生物科技、应届毕业生钟施朗而言,前景似乎尤其黯淡。由于全球经济受疫症重创,这一届毕业生将面对近数十年最严峻的就业环境。
她说:「毕业班学生为前途感到忧心和忐忑,是人之常情,但我们这一届还要面对其他问题。现在同学之间无法面对面一起讨论问题,令人更加沮丧。」
阅读相关文章: 抓紧逆市中的难得机遇
疫症爆发前,去年历时数月的社会事件已大大影响正常授课。在大学最后的关键一年,施朗真正可以在校上学的日子只有短短两个月。
科大学生辅导中心主管及临床心理学家陈彩银博士指出,今次疫症波及全球,即使没有任何诱因﹐越来越多人不期然会感到惶恐焦虑。她说:「部分学生对新冠病毒感到不安和沮丧,我们的职责就是为这些同学提供支援。」
新闻
培育科技与人文素养兼备的英才贤能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李约瑟科技与文明基金会(基金会)携手合作开展一项奖学金计划,以吸引高素质的理学院学生为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等STEM学术领域作出贡献,并借此让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的学术成就继续传承下去。
在基金会的支持下,首届奖学金计划在2019/20学年表彰共7名来自不同学科的杰出学生,全部已获多间顶尖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埃默里大学、莱比锡大学、法兰克福马克斯·普朗克脑科学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科学研究所/哥廷根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以及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获奖学生在追求学术进步之余,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致力促进外界对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了解。每位获奖学生将每年获得奖金资助,为期最长四年,并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成为基金会副会员。

新闻
抓紧逆市中的难得机遇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各地,世界经济大受打击,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都对今、明两年的就业前景感到忧心忡忡。部分人认为当今的就业市场较2008年金融海啸时更为恶劣;亦有人觉得香港现时的经济状况,相比2003年「沙士」时期犹有不如。有人甚至将现时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
对于一班在2003年毕业的校友来说,当年的求职境况跟今天大同小异。他们不但挨过「后沙士」时代招聘巿场萎缩的艰难日子,最终更在不同领域做出成绩,足证危中有机这个道理所言不虚。
2003年会计学系校友谭耀彰(前排右三)经历最初的事业艰辛之路但在其后的工作蒸蒸日上。
回忆当年未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一毕业即获「四大」会计师行聘用的2003年会计学系校友谭耀彰,当日的心灰失望依然记忆犹新。他说:「看见别人成功获聘,难免会动摇自信,或为面试表现欠佳而自怨自艾。」
耀彰的事业从一家本地会计师行开始,当时月薪仅为7,000港元,但他不久已转职一家「二线」国际会计师楼,约一年后,终于得偿所愿,晋身其中一间「四大」会计师行;两年后转换环境,改为另一家核数师楼工作,也是一待两年。离职后,他加入一家以新加坡为总部的上市公司担任助理财务总监,之后事业更上一层楼,获擢升为财务总监。
新闻
为事业早作绸缪
数学系2018年校友周冠达深信「从实践中学习」。他为人开朗外向,无惧挑战,在四年的科大岁月里,善用大学提供的宝贵机会,致力学习各类技能,获取经验。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使他脱颖而出,在毕业时先拔头筹。
在大学的头两年,冠达发起义教计划服务弱势社群学生,又伙拍两位宿友参加提案比赛, 向陌生人推销能量饮料,最后为他们赢得一个月免费欧洲之旅。在学期间,他亦实现梦想,骑单车环岛游遍台湾,并到社企实习,学习怎样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其后,他获得科大就业辅导中心牵线,前往成都实习,协助成立平台,整合当地为创业者推出的优惠措施。
升上三年级后,小伙子申请牛津大学的交换生计划。虽然GPA成绩平平,但他却凭多采多姿的非凡经历令负责面试的考官刮目相看,最后更在这所国际顶尖院校的修课期从原定的两周延长至两个月。离开牛津后,他再接再厉,远赴硅谷交流,并透过科大创业中心参加2017年的亚洲青年创业计划。
2019年计算器工程学系毕业生柯嘉宝的性格跟周冠达大相径庭。他生性害羞,害怕面对陌生人、尤其是外国人。为了不再惧怕说英语,他主动伙拍几位非本地学生,参与微电影摄制工作。他自豪地说:「接触多了,我开始听明白他们的日常对话和常用语。」相处日久,嘉宝掌握的英语词汇日渐丰富,自信心提升,拍档之间的友谊亦与日俱增。然而,他始终较喜欢留在香港,身处熟悉环境,的确让他心里踏实,感觉较为轻松。
大学三年级,嘉宝有幸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当交换生。一个学期的海外学习生活,让他跨越「舒适圈」,迎来人生的转折点。在狮城,本地与非本地生互动所迸发的火花与创新意念,让他眼界大开。
回港后,他决定担任学生大使,出席不同活动,与非本地生一起宣传工学院。他说:「勇于踏出第一步非常重要。即使一下子未能掌握流利外语,也要拿出勇气,开放自己。」 心态改变,使嘉宝学懂易位思考,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文化,对他现时能有效与不同国籍的同事沟通,裨益极大。
科大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发展所需的技能和思维,致力让他们成为受全球雇主欢迎的首选雇员。根据2019年Emerging/Trendence全球大学生就业能力排名,科大不但晋身十强,更连续七年位居大中华区之首。
2019

新闻
越洋万里拓阔视野
科大一直致力吸纳世界各地的学生,以推动校园多元发展及国际化;而为了进一步扩大非本地生组合,大学在2018推出了「海外中学访问团计划」,让中亞及中东的高中辅导老师深切认识科大为当地学生所提供的升学机会。该计划在2019年三月再接再厉,让逾30名来自九个西欧国家的高中辅导老师参与。两位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的科大学生,就和我们畅谈来港升学的由来和感受。
祖籍哈萨克斯坦的生物科技及商学理学士四年级生 Kamila ABDRASSILOVA,见证了越来越多同乡入读科大的趋势 – 她回想抵埗之初,全校的哈萨克斯坦学生只有七人,相对今天的14人,四年间增长高达一倍。
选择大学时,Kamila不讳言下了一番功夫。她除了特别重视大学的学术和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申请奖学金的机会,以及学生组合多元化与否,也是关键因素。科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大中华之冠,排名接近哈佛与哥伦比亚大学,而且实习及交流机会充足。身为IB国际文凭毕业生,Kamila 取得的奖学金足以全数支付学费及生活开销。衡量种种有利因素后,她很快已立定主意,选择这家力求创新的年轻大学。
然而,事情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她回忆抵港后不久的情况:「初到香港,很挂念家人,也担心家乡的政局。幸好大学的学生辅导中心提供免费支持,对我帮助很大。」
开放的环境,想法近似的人,让这个在阿拉木图土生土长的女孩,得以完全融入香港和大学的生活。Kamila积极加入不同学生组织,其中一个就是 「视野无界」 (SIGHT)。她伙拍SIGHT的其他成员,针对现存问题一起构思实际解决方案,过程中提升小妮子的设计思维及其项目管理能力。
在科大修业期间,Kamila还获得负笈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宝贵机会,汲取知识之余,也实地认识和感受美国文化。另外,她也在香港汇丰银行总部的银行增长及创新部门完成实习。一连串难得经历,助她建立全球视野此一重要职业技能,有利日后的事业发展。
种种机会让Kamila不断进步,她亦很快成为科大的忠实支持者,身体力行参与组织和带领代表团回到自己的家乡,宣传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