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4

新闻
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教育, 国际
凯洛格 - 科大EMBA课程全球排名第二
凯洛格-科大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继续在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课程排名中高踞前列位置,获排行全球第二。自2007年至今,课程曾六度登上该全球排名榜首位置及两度获排名全球第二。 凯洛格-科大EMBA课程由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科大商学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Kellogg)管理学院合办。课程自1998起一直致力为商业领袖提供优质的行政人员教育,让他们充分掌握两个主要经济区域的最新商业知识。 根据《金融时报》刚公布的2014年全球EMBA课程排名,凯洛格-科大EMBA课程在多个范畴中表现出色。课程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在毕业三年后达403,560美元,较报读EMBA前上升33%,该平均年薪为排名榜中最高;另毕业生在修读课程前的「工作经验」位列全球第三。 凯洛格-科大EMBA课程学术主任Christopher Doran教授表示:「对课程再度获外界肯定感到鼓舞。除世界级精英学生外,课程取得的佳绩亦有赖科大与凯洛格商学院优秀的国际教学团队,不断推出创新的内容,为高级行政人员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令他们了解国际新趋势及商机,在事业上再创新的成就。」 凯洛格-科大EMBA课程主任区敏仪女士感谢课程的学生和校友,为建立深具影响力的全球网络作出贡献。她表示:「我们会继续积极吸引更多来自不同专业的国际领袖,透过丰富的学习环境启发他们的思维,鼓励互相学习。凯洛格-科大EMBA课程揉合中西管理教育的精髓,为商界精英迎接全球新挑战及续创佳绩作好准备。」
新闻
科学
科大教授荣登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排行榜
香港科技大学三位教授荣获汤森路透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以表扬他们的杰出研究成就,并出席了十月十五日举行的颁奖礼。 三位当选「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的科大教授为:香港科技大学张鉴泉理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兼化学系讲座教授唐本忠博士;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科大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教授; 和化学系研究助理教授林荣业博士。 排行榜统计全球学者的文献数量,得奬的近3,200位科硏人员在2002至2012年间在其领域发表的论文,被引述的次数位列各个领域的首1%。汤森路透指出这些科学家的论文「经常被其他科学家们评为具重要性和实用性」。 唐本忠教授多年来硏究有关「聚集诱导发光」(AIE)的新现象、新过程和新理论,开发其在化学、生物传感及光电器件等方面的应用; 赵天寿教授在能源工程学享负盛名,在燃料电池、液流电池,和燃料电池中多相能质传递与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新的理论框架; 林荣业博士致力于和唐本忠教授一起硏究具有线性,超支化结构及先进功能性质的新型高分子。 科大教授是次获奖印证科大发展优质学术质研究、以及创造具世界性影响力知识的视野和使命。科大将继续积极发掘科技与工商管理的新知识,而不只是担当传统授课者的角色。
新闻
国际, 工程学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成为全港首位学者获颁机械工程业界殊荣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教授及科大先进微系统封装中心主任李世玮敎授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选为2014年度「Calvin W Rice Lecture Award」的得奖者,以表扬其对全球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贡献。李敎授是全港首位学者获颁此业界殊荣,他将于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ASME国际机械工程年度大会暨展覧会上发表演说。 「Calvin W Rice Lecture Award」于1934年设立,每年向一位于外地取得卓越成就的讲师颁发奖项,旨在加强世界各地工程师之间的交流与认识。李世玮教授是继浙江大学前任校长杨卫教授之后第二位来自大中华地区的得奖学者。 成为香港首位得奖学者,李世玮敎授表示:「获颁此国际业界殊荣,我深感荣幸。衷心感谢过去一直支持我于全球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人士,并期望未来能够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作为研究电子及发光二极管(LED)封装的知名专家,李教授早已预见集成电路(IC)行业由传统芯片封装发展成为晶圆级封装(WLP)的趋势,将带动市场对LED晶圆级封装的需求。有见及此,李教授于2007年起率领其团队研究先进LED晶圆级封装技术,以达到高产量及低成本生产的目标。除了专注其研究领域,李教授亦希望借助其所创设的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专业研发与技术转移,将科大研发的LED封装与生产技术发扬光大至佛山及周边地区的固态照明产业,促进其开发与商业化,最终提升内地业界的竞争力。 李教授同时兼任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副院长、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科大研究开发(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及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新闻
奖项, 可持续性, 商业, 国际
汲取灵感,致力于推动环保
科大的「EnerBy」队伍在全球商业案例挑战赛「Go Green in the City 2014」荣获冠军。该项比赛由能源管理企业施耐德电气举办,在2014年6月17日至21日于巴黎举行。 科大环境管理及科技理学士课程的两名学生陈晋登和李文琪组成的队伍夺得冠军。他们凭借商业方案Energy Forecast Program,成功击败10,000 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该商业案例结合智能插头,透过流动应用程式进行智能电表测量。 他们的创新意念是一个预缴电费的流动应用程式,协助用户更具效率地监察和管理用电情况。 陈晋登表示用户可一次过预缴一笔电费,并容许查阅尚未使用的余额。他亦建议电力公司推出优惠方案,让用户可就预期用电量先缴付下月的电费。若实际用电量超出预期限额,多出的电量则以标准电费计算。 2010年会考十优生陈晋登对环境议题深感兴趣,这源于电影《绝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的启发。该纪录片提升公众对全球暖化的关注,加深各地人士对气候变化的警觉,以及为环保运动重新注入动力。 请按此获取更多资讯。 (只提供英文版本)。
新闻
国际, 工程学
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工程教授 成为首位香港学者获选欧洲科学及艺术院院士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劳敏慈教授最近获选欧洲科学及艺术院院士(技术及环境科学),是香港首位学者获此荣誉。 欧洲科学及艺术院(EASA)是一个位于奥地利萨尔斯堡的跨学科学术组织。学院设有七个范畴,涵盖人文科学、医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律及经济、技术及环境科学,以及世界宗教。至今,学院已有逾1,500位院士,当中29位为诺贝尔奖得主。 劳教授表示﹕「能够当选EASA的院士,并成为1,500名院士中首位香港学者,我感到非常荣幸。获得这杰出组织的认可无疑是我的专业及学术生涯中一大亮点,也肯定我的科学研究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作为院士,我将有更多机会与EASA其他成员合作解决跨学科、跨国界的重要环境科学问题。」 劳教授在过去20多年致力研究利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技术以控制土壤、沉积物及水污染。近期,她与广东省政府合作,为修复河流沉积物项目担任前期研究工作。中国内地部分地区的河流沉积物均饱受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物及有毒重金属所污染,其中有机污染物亦为河流带来异味。经过考察和研究后,劳教授向政府建议数个修复技术的方案。 在2000年,劳教授与丹麦环保署合作,成功处理丹麦Vapokon地段地下水中的氯化烃污染。在2006年,她进一步推动可渗透反应场的研究,处理因有毒性阴离子污染物(例如铬和砷)而引发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此项研究成果刊载于《ES&T》及《Water Research》等多份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劳教授于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取得土木(环境)工程系硕士及博士学位。她于2009年及2010年分别获选为香港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劳教授自1992年于科大任教,期间获得多项研究及教学奖项。她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颁授James Croes奖章(2004年)、Samuel Arnold Greeley奖(2007年)、Wesley W Horner奖(2009年)及EWRI最佳实践导向论文奖(2012年)。2006年,她获科大颁发大学最高荣誉的祁敖卓越教学奖。 传媒垂询:
新闻
社会科学, 国际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教授获颁Barrington Moore最佳图书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 社会科学部和文凯副教授获美国社会学协会颁发Barrington Moore比较历史社会学组别最佳图书奖,为本年度两位得奖者之一。和教授乃首位美国以外的大学教授夺得此殊荣。 和教授的著作《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Paths Toward the Modern Fiscal State)比较英国、日本及中国三个国家的公共财政历史,被同侪誉为有机会晋身成「比较历史研究必读的重要作品」,该书现为包括芝加哥大学在内的数间顶尖学府研究生的指定阅读材料。 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中清教授祝贺和教授得奖时表示﹕「Barrington Moore奖是美国社会学会比较历史社会学组最佳书奖,亦是重要的国际殊荣,获奖是对科大教授在其专业领域予以肯定。今次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第十度荣获国际学术组织颁发奖项,我们对此感到骄傲。」 为找出为何部分国家会将税收投放到金融市场作长期投资,最终构建出一套现代公共财政系统,透过经济、财政及货币政策巩固国家实力,中、英、日语皆流利的和教授,花了逾一年时间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进行研究,并参考三个国家的历史档案及现有研究,试图从中找出答案。 和文凯教授称﹕「我非常幸运,于撰写此书期间获得很多业内专家、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同事以及参与学院所举办的书写工作坊人士的宝贵意见,没有他们的帮助,不会成就我获得此奖项。」 美国社会学协会公布得奖结果时表示﹕「和教授的著作超越了中央集中征税只于战时出现的讨论。他选择该三个国家作对比的细腻用心,以及对当地税务纪录巨细无遗的阐述,都令我们印象深刻。和教授的研究成功运用到制度主义,再配以丰富的例证,来解释一个现代国家体制的成立,并清楚交代了制度、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历史事件的偶发性之间的关系。」
新闻
物理学, 国际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专家获表扬推动材料物理贡献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学系副教授韩一龙获全球华人物理和天文学会颁授2014年亚洲杰出成就奖,表扬其利用创新的胶体实验对晶体熔化、玻璃态转变及几何阻错材料研究的卓越贡献。该奖项今年由韩一龙教授及香港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姚望共同获得。 此年度奖誉表扬一至两位在亚洲工作、为物理及天文学作出贡献的50岁以下华人科学家。韩教授将于2015年3月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接受奖项。 继科大物理学系讲座教授陈子亭及同系教授王宁分别于2000年及2006年得奖,该系教授已是第三次获颁授同一殊荣。韩教授表示:「能获颁这个权威性奖项,我深感荣幸。期望我们的重要实验发现对材料物理学研究带来重大影响」 韩教授过去10年一直致力研究材料物理学。由于原子或分子体积太小,运动速度太快,而且无法深入晶体内部进行观测,因此相变过程初期单粒子运动一直未能清晰展示。韩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首次成功观测单粒子尺度上的晶体均匀熔化过程,对科学界多年来有关晶体熔化前所出现缺陷的争论,提供首个实验解答。为解释有关现象,便需使用微米大小的胶体粒子作为「大原子」以模拟原子系统,从而洞悉转变过程中的微观细节。 当过冷液体转化至无序固体形态,其黏度会大幅提升15个数量级,但竟然几乎没有结构变化。玻璃态转变在2005年《科学》期刊被列为125个尚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玻璃是由原子、分子、聚合物或胶体粒子所组成的无序固体;例如玻璃窗就是由二氧化硅组成。韩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研究由椭球形粒子组成的胶体玻璃,并发现玻璃态转变的新结构特征。 韩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成员郑中玉、王梓任、彭毅和王峰所发表的研究结果最近刊载于《科学》、《自然》、《自然通讯》及《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韩一龙教授于2007年加入科大物理学系担任助理教授,于2013年升任副教授。他分别在北京大学及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及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传媒查询:
新闻
大学联合, 物理学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参加国际最前沿粒子撞击实验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参加了香港物理学家团队,正式参与在全球最前沿的物理实验之一-粒子撞击实验,并在ATLAS合作组的一致赞成下成为合作组成员。 位于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拥有全球最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而ATLAS合作组则运行全球最大型之一的粒子探测器。利用这个庞大而精密的粒子探测器,以及能产生前所未有的高能量粒子碰撞的对撞机,物理学家将探索一些全新而基础的物理,包括希格斯特质、暗物质、隐藏的更高维度及超对称(猜想在基本粒子之间的一种对称关系)等。在2012年,ATLAS合作组与同属于CERN 的 CMS合作组共同发现了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现时,对撞机正暂停运作以进行升级工程,目标于2015年重新运行时,粒子束的能量及强度大大提升。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相信只是迈向基础物理新一页的开始,而香港的科学家及学生亦有机会参与这些令人振奋的新发现。 香港物理学家团队由香港中文大学的朱明中教授带领,成员来自科大、中大及港大。除了朱教授之外,团队成员还包括中大助理教授Luis Flores Castillo、科大研究助理教授Kirill Prokofiev、港大助理教授屠艳珺、4名研究生及2名研究助理。来自3所大学的4名本科生现正于CERN进行研究工作,短期内也会招收更多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员加入。 科大物理学系主任Michael Altman教授说:「团队获得ATLAS合作组认同加入成为成员,乃香港社会的重要里程碑,我们的年轻科学家及学生更可透过此机会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而科大能够与香港其他大学共同肩负这项重任,令我们非常鼓舞。」 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院长戴自海教授对于香港能够参与此国际实验十分高兴,并指出:「科大能够与另外两间大学携手合作探索宇宙的奥秘,确实使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