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举行升旗仪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六周年
新闻
香港科大举行升旗仪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六周年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早于校园内举行升旗仪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六周年。承蒙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条法部主任周倩参赞莅临担任主礼嘉宾,科大副监督陈祖泽博士、顾问委员会主席廖长城博士及校长叶玉如教授,联同科大校董会成员、顾问委员会委员、大学管理层、教职员、学生、校友及其家属逾400人亲临现场参与庆祝典礼,另有逾万人次在网上观看直播。参与典礼的嘉宾和科大成员共同见证国旗、区旗及校旗于火鸟日晷雕塑前冉冉升起,祝愿祖国国运昌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繁荣稳定。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表示:“七十六年风雨兼程,科技强国建设始终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国家创新科技不断取得突破的征程中,科大有幸参与其中,并得到国家的无比信任和支持。身为全球五十强大学之一,科大师生将齐心协力,凭着坚定的决心、无比的勇气和毅力,以卓越教研支持香港特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及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建设,并为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贡献力量。”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载,发展一日千里,尤其在科技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科大将充分利用香港特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发挥科大的强项以回应国家需要,全力推动创新教学、卓越研究及具影响力的知识转移,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的科研任务,把握国家‘十五五’规划的发展机遇,为香港特区及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新动能。”培养坚毅精神  厚植家国情怀升旗仪式由科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的科大国旗护卫队负责,整个过程庄严而隆重,队员充分展现出严谨而专业的态度。
科大成立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引领气候创新    共创永续未来
新闻
研究及科技,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 社区, 研究
科大成立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天正式成立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此项目具有革新意义,旨在加速气候韧性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及提供创新的政策方案。中心在潘乐陶慈善基金创办人潘乐陶博士工程师的慷慨捐助下成立,汇聚科大于气候科学、先进模拟系统、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才,为全球政府、产业界与社会提供可拓展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案。 来自欧洲、美国、韩国和中国内地等顶尖学府的知名学者,以及政府与学术界领袖均云集于研究中心的成立典礼上。开幕仪式更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先生、潘乐陶博士及工程师,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以及研究中心主任陆萌茜教授一同主礼。 以科研驱动实质变革 研究中心致力推动跨领域合作,并提供以科技为本的解决方案,增强社会抵御气候威胁的能力。该中心的核心使命是结合前沿科学研究与政策及产业需求,强化世界各地社群应对气候转变的影响及降低气候转变带来的风险。 初步重点研究领域:
HKUST delegation
新闻
可持续性, 领袖思维
科大于《泰晤士高等教育影响力排名》中蝉联全球二十强及香港第一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大学影响力排名2025》蝉联全球第19位,连续第二年荣登香港及内地院校榜首。 是次排名旨在表彰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有卓越贡献的院校,共计审视了2,500所大学。 科大于SDG 9(产业、创新与基础设施)、SDG 11(可持续城市及社区)及SDG 15(陆地生物)这三大范畴的表现尤为突出,充分反映其在建设创新强韧基建及工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及保育陆域生态系统的领导地位。  践行承诺:以行动驱动可持续未来 科大副校长(行政)及署理副校长(大学拓展)谭嘉因教授表示:「这项殊荣印证科大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研究、教育及校园运营的决心。 透过跨界别合作,我们开创应对全球挑战的解决方案 - 从订立《净零排放行动计划》以至多个创新的校园项目,致力成为实践可持续未来的典范。」   科大多年来一直于国际舞台上彰显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地位,分享其校园作为零碳、零废生活实验室的最佳实践经验,并展示如何透过前沿研究及全球合作,深化可持续影响力。  大会焦点:科大引领可持续发展对话及解决方案 是次大学影响力排名由泰晤士高等教育在伊斯坦布尔举办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公布。 大会吸引逾5,000名全球思想领袖、创新者及政策制定者聚首一堂,为可持续发展出谋献策。 科大的专家学者于活动中分享大学如何就应对气候挑战及改善人类生活方面作出贡献,并展出多项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技术方案,包括: •    应用于智能建筑的垂直太阳能板 •    以废料转化建材的环保砖,以及 •    应用于城市发展的多功能纳米涂层 重点议题:气候适应与智慧城市 作为大会论坛合作伙伴,科大主导多项核心议题讨论:
科大获何耀光慈善基金慷慨捐款
新闻
科大获何耀光慈善基金慷慨捐款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获何耀光慈善基金慷慨捐款,以促进学生发展,并丰富其校园生活。为答谢基金会的不懈支持,科大将本科生宿舍第三座命名为「何耀光郭佩珍伉俪楼」,以纪念何耀光伉俪的非凡贡献。 何耀光先生的长子、何耀光慈善基金主席何世柱先生,日前在其家人、基金会代表及科大高层的陪同下,出席了「何耀光郭佩珍伉俪楼」命名及揭幕仪式。作为福利建筑公司的创始人,何世柱已故的父亲何耀光先生是杰出的商界领袖,毕生心系教育,对社会贡献良多。 福利建筑有限公司董事何世柱先生致辞时缅怀先父何耀光先生,他表示:「家父出身贫穷,一生勤奋坚毅,矢志推动教育及学生发展。何耀光慈善基金成立的目的,正正是希望传承其精神。欣见科大锐意培育具备环球视野的创新科技人才,这与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我希望是次捐款能有助大学营造一个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启发创意及开拓视野的学习环境,裨益下一代。」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衷心感谢何耀光慈善基金的捐款,她表示:「何耀光先生一生支持教育,并视之为社会基石,这与科大致力培育顶尖人才以推动经济及社会进步的宗旨相一致。何氏家族的慷慨解囊,既支援科大提升学生住宿环境及校园生活体验,亦配合特区政府冀推广『留学香港』品牌的目标,助力大学吸纳更多海外生来港升学。明年,科大将迎来35周年校庆,我们热切期待与何耀光慈善基金的合作,能共同为香港及国家繁荣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大学发展的坚定支持者 何耀光慈善基金一直热心支持教育事业和科大发展,积极推动内地及香港的慈善项目,当中包括为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设立助学金计划,资助有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此外,基金亦资助科大「无止桥」学生团队于内地乡村筑桥惠民。 其他出席仪式的还包括何世梁则师、何世铿医生、何世尧先生、何世杰先生、何蕙仪女士、何高紫霞女士及何存恩先生。

2024

新闻
环境, 环境保护, 气候变化,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香港科大与中国气象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推动气象研究与全球气候韧性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中国气象局签署了一项合作框架协议,以促进气象科学创新及推动相关领域的教育。是次合作将会结合双方所长,以增强早期预警系统、加强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并构建气候韧性社区等,体现了双方在应对全球气候挑战议题及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倡议的一致理念。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熊绍员先生今天于校园进行签署仪式。是次合作将涵盖三大范畴,配合中国《气候变化适应早期预警行动计划(2025—2027)》,以及联合国于2027年年底前达成全民预警倡议的目标,旨在减低台风、洪水和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全球社群带来的威胁,特别是一些较容易受影响的地区。合作范畴包括:推动早期预警技术创新开发高解析度的天气预测技术,并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气象科学,这对提高全球早期预警系统的准确度和及时性至关重要,从而协助社区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共建科研合作平台科大与中国气象局将加强现有的设施建设,包括提升广东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的功能,同时发展更多科学观测平台,支援空气污染、低碳评估和气候适应技术的尖端研究。培养科研人才通过联合博士项目、国际交流和专业培训等计划,致力栽培下一代气象科学与气候韧性领域的领导者。中国气象局是全球气象科学领域的领军机构之一,同时也是WMO九个全球气象中心之一。凭借其在大规模气候建模、灾害风险管理和业务化天气预报方面的专业能力,中国气象局在应对气候风险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2023

香港科大故事
社区, 社区参与
科大「街坊」带您漫步校园 饱览美景 编织回忆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由校友创立的社企「街坊带路」合作,在本月初正式推出「科大深度游」(HKUSTours) 活动。由众多不同背景的科大成员,包括现任或已退休的教职员及校友自愿担任导赏员,带领参与导赏团的科大成员及公众人士游览校园和坑口社区,加深大众对科大和周边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借此增强科大与社群的连系。导赏员包括自创校起于李兆基图书馆工作逾30年的Edwin,以及在海洋研究实验中心担任技术员的科大校友Bernadette,他们对科大充满美好回忆,借带领导赏团向参加者分享他们的「科大情」的故事。科大于本月共举办六场「科大深度游」导赏团,路线跨越了校园的界限,除了漫步校园、欣赏沿途美景外,范围亦扩展至与科大一同成长的坑口社区。 26名来自科大社群的导赏员,还透过参与路线设计及分享自己在科大的独特故事,将参加者和科大精神联系起来。「科大深度游」开放予公众人士参与,活动于9月初接受报名,反应热烈,名额于开放报名后的两日内已全数爆满。有见及此,负责「科大深度游」活动的环球事务及传讯处计划于明年初再度举办多场相同主题的导赏团,让更多市民大众能透过参与导赏活动,了解科大不同的一面。

2022

新闻
可持续性, 气候变化
香港科大推出本港大学首项新环境、社会与管治(ESG)投资策略 进一步推动零碳排放
香港科大成为香港首间致力终止投资化石燃料的大学。

2019

新闻
海洋科学, 细胞生物学, 研究
科大研究团队揭示新病毒特征 或有助对抗全球暖化和研制抗病毒药物
全球暖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让海洋中的含氧量在过去数十年间持续下降1 ,污染并破坏我们的生态系统。为了遏止这个趋势,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机制,有望提升一种环保水生细菌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为海洋生产更多氧气。俨如陆地上的树木,蓝绿藻(又名蓝细菌)于海洋进行光合作用,为海洋生物提供氧氧,地球逾20%的二氧化碳都是经由它们所吸取。可是,全球每天有近半的蓝绿藻,因被捕食或受病毒感染而死亡,当中单是一种名为噬藻体的病毒,每日便杀死达全球总量五分之一的蓝绿藻。科大海洋科学系副教授曾庆璐领导的研究团队历时五年,最近终于揭示噬藻体杀死这环保细菌,亦即其宿主(host)的规律,所倚赖的是宿主进行光合作用时所产生的能量。团队利用实验室培植的噬藻体进行研究,发现牠们于黑暗环境中,并不能完全发挥感染宿主的功能,但蓝绿藻却偏偏在晚上被牠们杀死。原来在日照时份,蓝绿藻透过光合作用所生产的能量,会成为噬藻体用作感染其宿主的燃料-令噬藻体在日间完成所有足以破坏蓝绿藻细胞结构的感染过程,使其终在晚上分崩离析。很多生物,包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人类,都具有昼夜节律,但今次研究首次发现,原来病毒亦具有昼夜节律。 曾教授表示:「透过了解日夜循环如何控制噬菌藻的感染过程,不但能帮助降低蓝绿藻被感染的风险,由此增加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轻全球暖化;亦有助日后研究对抗病毒的药物。很多人类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致,现在我们知道病毒感染会受生理节律和昼夜循环影响,这可能为研发相关药物对抗人类病毒提供新见解。」是次研究成果已于科学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中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