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4

新闻
洁净食水唾手可得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最近成功研发一个低压「小型脉冲电场杀菌装置」,可于短短数秒内杀灭食水中超过90%的细菌。 有关技术能防止水源性疾病扩散,例如受食水中的微生物污染所引致的退伍军人症。该疾病在香港颇为常见。健康人士感染退伍军人症的风险较低,但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士可能因退伍军人症而感染致命的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逾100万人因饮用遭微生物污染的食水而死亡。 研究人员现正于伊利沙伯医院测试这个成本低廉的装置。装置仅以两颗AA电池推动,即可使用长达六个月,可望成为一项普及的家居用品。 请按此获取更多资讯。
新闻
校友
Hong Kong – New York – Beijing
Carol Choi Graduate of 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2014 After three years of undergraduate studies, what do I get from HKUST? Stress and Tension? Well, I guess most of us encounter pressure when examinations approach in any university. I am grateful that HKUST not only offers a pleasant learning environment,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 opportunities to gain international exposure. As a business school student,I had been longing for a chance to visit Manhatta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and HKUST has made my dream come true! Exchanging in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is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experiences in my college life! It was my first time living all on my own in another cit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Stepping out of my comfort zone was not easy. But eventually, I overcame the cultural shock and started meeting new friends, appreciating their culture, and even falling in love with this vibrant city.
新闻
社会科学, 国际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教授获颁Barrington Moore最佳图书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 社会科学部和文凯副教授获美国社会学协会颁发Barrington Moore比较历史社会学组别最佳图书奖,为本年度两位得奖者之一。和教授乃首位美国以外的大学教授夺得此殊荣。 和教授的著作《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Paths Toward the Modern Fiscal State)比较英国、日本及中国三个国家的公共财政历史,被同侪誉为有机会晋身成「比较历史研究必读的重要作品」,该书现为包括芝加哥大学在内的数间顶尖学府研究生的指定阅读材料。 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中清教授祝贺和教授得奖时表示﹕「Barrington Moore奖是美国社会学会比较历史社会学组最佳书奖,亦是重要的国际殊荣,获奖是对科大教授在其专业领域予以肯定。今次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第十度荣获国际学术组织颁发奖项,我们对此感到骄傲。」 为找出为何部分国家会将税收投放到金融市场作长期投资,最终构建出一套现代公共财政系统,透过经济、财政及货币政策巩固国家实力,中、英、日语皆流利的和教授,花了逾一年时间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进行研究,并参考三个国家的历史档案及现有研究,试图从中找出答案。 和文凯教授称﹕「我非常幸运,于撰写此书期间获得很多业内专家、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同事以及参与学院所举办的书写工作坊人士的宝贵意见,没有他们的帮助,不会成就我获得此奖项。」 美国社会学协会公布得奖结果时表示﹕「和教授的著作超越了中央集中征税只于战时出现的讨论。他选择该三个国家作对比的细腻用心,以及对当地税务纪录巨细无遗的阐述,都令我们印象深刻。和教授的研究成功运用到制度主义,再配以丰富的例证,来解释一个现代国家体制的成立,并清楚交代了制度、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历史事件的偶发性之间的关系。」
新闻
Migratory Bird
Ashima Saxena MSc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2011 - Life is about helping each other - After working for three years in an R&D department, going back to university was an amazing experience. It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lived alone and away from my home country of India. On 2 February 2011, I landed in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s in Asia – Hong Kong.  It was raining and I was amazed by the green mountains and clean, calm atmosphere. I took a taxi to reach Hong Kong Adventist College, my temporary home in Clear Water Bay.   My roommates were from Mainland China. They seemed shy about speaking English, and I wondered how I would manage over the coming year.
新闻
发现, 化学,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破解光合作用机理 助研发再生能源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化学系黄旭辉助理教授、严以京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解开了光合作用机理的难题,有望应用于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提高光合作用机器的功能和效率,更有效利用阳光发展再生能源。研究成果近日刊登于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通讯》。 在光合作用中,阳光将植物水份中的电子分离,从而产生氧气。这个化学反应在光合作用系统II蛋白的反应中心发生,是产生氧气的第一步,亦是大气层内的主要氧气来源。光系统II蛋白内有大量包括叶绿素在内的色素分子。在其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对称分布在左、右两条链上,然而,只有其中一条链(活性链)会有电子流动,即是只有一半的色素分子会参与产生氧气的过程。这种功能上的不对称,是科学家们一直未能解开的疑团,亦是了解光合作用机理的一个难题。 科大研究团队运用分子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化学理论计算工具,揭示了活性链发挥传导作用的原因。研究发现,动态及不对称的蛋白质环境,会使活性链上的一个特别的叶绿素分子(CLA606)在接受到光能时更容易被激发,从而诱导随后的电子传递过程。研究并发现,数个氨基酸分子对于活性链的激发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理论上透过改变这些氨基酸分子,便可改变光系统II活性链和非活性链的能力。 黄旭辉教授表示,单是X光结构未能解释为何电子倾向在活性链一方流动,因此考虑动态的蛋白质环境非常重要。研究团队运用了包括科大理学院计算集群在内的高效能计算机,发现活性链与非活性链的蛋白质环境的不同,从而确定了叶绿素分子CLA606的特性。 该研究结果有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对人工光合作用的设计和效能,以及再生能源的发展有重要启示,相信亦可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及材料科学的范畴。 黄旭辉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及于史丹福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0年加入科大。黄教授曾先后获「美国化学学会OpenEye优秀青年教师奖」、研资局「杰出青年学者奖」及科大理学院「杰出研究奖」,表扬他在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 传媒查询:
新闻
物理学, 国际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专家获表扬推动材料物理贡献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学系副教授韩一龙获全球华人物理和天文学会颁授2014年亚洲杰出成就奖,表扬其利用创新的胶体实验对晶体熔化、玻璃态转变及几何阻错材料研究的卓越贡献。该奖项今年由韩一龙教授及香港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姚望共同获得。 此年度奖誉表扬一至两位在亚洲工作、为物理及天文学作出贡献的50岁以下华人科学家。韩教授将于2015年3月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接受奖项。 继科大物理学系讲座教授陈子亭及同系教授王宁分别于2000年及2006年得奖,该系教授已是第三次获颁授同一殊荣。韩教授表示:「能获颁这个权威性奖项,我深感荣幸。期望我们的重要实验发现对材料物理学研究带来重大影响」 韩教授过去10年一直致力研究材料物理学。由于原子或分子体积太小,运动速度太快,而且无法深入晶体内部进行观测,因此相变过程初期单粒子运动一直未能清晰展示。韩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首次成功观测单粒子尺度上的晶体均匀熔化过程,对科学界多年来有关晶体熔化前所出现缺陷的争论,提供首个实验解答。为解释有关现象,便需使用微米大小的胶体粒子作为「大原子」以模拟原子系统,从而洞悉转变过程中的微观细节。 当过冷液体转化至无序固体形态,其黏度会大幅提升15个数量级,但竟然几乎没有结构变化。玻璃态转变在2005年《科学》期刊被列为125个尚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玻璃是由原子、分子、聚合物或胶体粒子所组成的无序固体;例如玻璃窗就是由二氧化硅组成。韩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研究由椭球形粒子组成的胶体玻璃,并发现玻璃态转变的新结构特征。 韩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成员郑中玉、王梓任、彭毅和王峰所发表的研究结果最近刊载于《科学》、《自然》、《自然通讯》及《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韩一龙教授于2007年加入科大物理学系担任助理教授,于2013年升任副教授。他分别在北京大学及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及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传媒查询:
新闻
教与学
Why Take Engineering and Why at HKUST?
KONG Wing Man Samantha Year 3,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ead Student Ambassador of HKUST Recipient of the Hong Kong Top 10 Outstanding Youth Engineering is not regarded as an immediate first choice by many top students in Hong Kong. However, you would be absolutely wrong to think in this way. I went overseas to attend high school in Malaysia. Three years ago, just as every high school student does, I struggled as to what discipline to take at university.
新闻
发现, 创新
香港科技大学工程团队研发新铝合物 质轻强韧成本低 应用广泛具潜力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陈锐斌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获全球領先铝生产商 UC RUSAL(「俄铝」或「本公司」; 股份代号: 486;Euronext:RUSAL/RUAL;莫斯科交易所: RUALR/RUALRS)支持,成功混合铝及碳纤维,研发出全新的复合铝物料,不但较传统铝强韧,亦较钢铁轻及便宜,用途广泛。复合铝配合团队研发的一种隔热物料使用,可用于制造更安全、更便宜、更节能以及更容易装嵌的大厦外墙。这项研究项目现正进行最后研发阶段,预计于2015年完成。 复合铝有望大幅提升铝于全球的应用层面,不但可成为钢与水泥以外的另一主要建筑物料,更有望应用到制造电子产品、汽车、飞机及建材等范畴。 陈锐斌教授表示:「复合铝由碳纤维及铝组成,若与相变物料(Phase-change material)一同使用,可成为智能物料,用作建造大厦的外墙,有效调节室温,比传统以钢筋水泥为结构的建筑物,可减省一半成本及建筑时间。」 陈教授分析物料特性谓﹕「铝轻巧而防锈,但由于质地太软,至今于建造业方面主要应用于制建窗框等部分。另一方面,钢坚硬而承载力高,但它质重、昂贵并会出现锈蚀。」 业界一直寻求将碳纤维及铝融合的技术,陈教授团队经研究后,透过纳米技术改动碳纤维的结构,成功将之与铝结合,此重大突破为未来研发新一代物料奠定良好基础。而这种新的碳纤维铝组合可应用于建造更环保、成本更低及质料更轻的大厦幕墙。 这款新颖的智能建筑围护结构,可填补幕墙与建筑物结构之间的空隙,减低空气的流失,节省用于冷气机或电暖炉的能源。轻薄的幕墙由于可在室内装嵌,更有效节省运输及建筑成本。 智能建筑围护结构由多层包括复合铝、相变物料、石膏板以及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的物料组合而成,该结构不但通过香港、上海、北京以及莫斯科的楼宇安全要求,其隔热及抵挡强风的性能更属4个地方之冠,至于它的摆幅限制及防火性能亦超出莫斯科的现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