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07

新闻
科大科学家荣膺裘槎优秀科研者
香港科技大学两位杰出科学家获颁「裘槎优秀科研者奖」,以表扬他们在推动新材料的发展与创新、以及研制全球最细单壁纳米碳管的杰出贡献。
本年度「裘槎优秀科研者」八位得奖者,两位来自科大,分别为化学系教授唐本忠及物理系教授汤子康。
唐本忠教授为高分子化学及材料科学方面的专家,专注研究以三键炔烃化学为中心的新高分子研究领域。他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高分子的合成、新聚合反应的创建、新催化剂的研制等,对于把分子转化成为实用先进材料,十分重要。
唐教授的研究,与具有先进功能的塑胶新材料有密切关系,并且推动创新材料的发展,对工业界裨益甚大。他在发光、光响应材料方面的杰出研究成果,有可能发展成为工业用的新材料。
唐教授的著作什丰,曾发表论文超过200篇,他的研究更被广泛引用多达2700次,因而获美国科学信息所列为最常被引用的化学家及材料科学家之一。他卓越的学术成就,使他获得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研究拨款。
唐教授表示:「我热爱研究工作,这份热诚使我乐此不疲,不断推动我向前努力。过去多年来,我一直付出无数时间、精力和心血,务求把研究工作做到最好。」
唐教授1988年于京都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在1994年加入科大前,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Neos Co Ltd 的中央研究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
另一位得奖者汤子康教授,他于2000年,联同其研究小组成员,首次研制出直径只有0.4纳米(即比头发幼75,000倍),为全球最细;他们所研制纳米碳管,更具备尺寸一致、排列整齐的特质,成功达到科学家一直追求的标准。翌年,汤教授等更发现单壁纳米碳管,在超导温度15度(超导温度指高于绝对零度-即摄氏零下273度,每高一度,折算为超导温度1度;超导温度15度,即为摄氏零下258度)以下,呈现出特殊的一维超导特性。
这两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备受国际权威科学杂志推崇,亦被传媒广泛报导,因为它们不但为未来纳米碳管的光学及电学特性研究开辟新里程,更开创纳米碳管在高科技应用领域的广阔前台。此外,汤教授其它学术成就也备受推崇;2003年,他与另一位教授共同研究的《纳米结构氧化锌半导体ZnO薄膜的室紫外激光发射》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4 年,他获颁杰出海外华人青年科学家奖,并获中国科学院委任为海外专家评审员。

新闻
李兆基博士四亿元捐款助科大发展
李兆基基金会捐款四亿港元予香港科技大学,支持科大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教研学府。
李兆基慨捐四亿港元予科大,由陈祖泽博士及校长朱经武教授接收支票
李兆基校园座落山顶
科大校园鸟瞰图。红线圈所示,为李兆基校园
基金会主席李兆基博士表示:「科大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教研学府,我只是略尽绵力,希望帮助科大实现这个理想,为香港培养出更多一流人才,创造一代一代的生产力,贡献社会。 」
科大校董会主席陈祖泽博士衷心感谢李兆基博士的鼎力支持。他表示:「李兆基博士的慷慨捐助,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这份厚礼,表示了李博士对科大的教学与研究成果的肯定,对我们进一步为香港贡献的巨大支持,我们对他的浓情厚意,铭感于心。」
科大校长朱经武教授表示:「这笔慷慨捐助使我们可以大力提升教学质素,更好地迎接『三三四新学制』,使科大学生能享受更有意义的教育。」
朱校长又表示:「高等研究院有助香港和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知识中心,强化我们知识型经济。李兆基博士的捐助,让我们能圆这个香港梦。」
为了答谢李兆基博士对科大的鼎力支持,大学把未来发展的新校园,命名为「李兆基校园」、把大学新校园内商学院及其它单位的学术大楼,命名为「李兆基商学大楼」;并且尊授李兆基博士为「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创院赞助人」。
科大未来发展的新校园,座落当前校园的山上,预定2012年启用,以配合大学转为四年学制的发展需要。
传媒查询:
陆锦荣
电话: 2358-6306
电邮: kluk@ust.hk

新闻
HKUST technology enables the world's first automated fish blast detection system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ed with WWF and Teng Hoi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 on the installation and system tests of a dynamite fishing detection system at WWF's Marine Life Centre in Hoi Ha Wa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sting the device, a total of 8 blast events were recorded between 23 November 2006 and 26 February 2007. The detection system can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the blast but because there is only one system in operation, the location of the 8 events is not known: they may have occurred in Hong Kong or PRC waters.
"This is the first automated fish blast detection installation in the world. At the moment, the detector can only pick up blast events from a narrow range of angles because of the obstructing effect of headlands and islands.

新闻
科大高等研究院获美国基金会捐款二千万港元
美国的赵氏廷箴怀芳基金会( T.T. & W.F. Chao Foundation) 最近向科大高等研究院慨捐260万美元(约2000万港元),作为该院设立一名长驻教授席的经费。科大校长朱经武对这次能得到赵氏基金会这笔首次来自海外的大额捐款之善举,除了表示由衷感谢外,并且对这次科大高等研究院,能获得海外人士给予鼎力支持,更是感到万分兴奋和鼓舞。朱校长更盼望可以借此向社会抛砖引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得到其它海外人士及企业界共同的回响。
赵元修先生(左)将260万美元(约2000万港元)支票,交予朱经武校长
赵廷箴先生和夫人朱怀芳女士,是赵氏廷箴怀芳基金会的创办人;赵廷箴先生也创办了美国华美化学公司(Westlake Chemical Corporation),马来西亚大腾化学公司(Titan Chemical Corp. Bhd.),以及中国苏州华苏塑料有限公司(Suzhou Huasu Plastic Company Limited)。在2005年,赵廷箴先生荣获美国化工界具有最高声望的美国化学工程传承基金会(Chemical Heritage Foundation of USA) 一年一度所颁发的最高个人荣誉奖,这项特殊的荣誉,证明了赵廷箴先生一直以来所带领的企业团队,在全世界的同业之中,受到了最高的肯定。
对于这次赵氏廷箴怀芳基金会慷慨捐赠科大高等研究院,赵廷箴先生通过他的公子赵元修先生表示:科大已发展成为一所全球知名的大学、人才培育的摇篮、科学研究发明的重镇,我盼望赵氏基金的一鲇绵力,能够协助科大高等研究院荟集顶尖人才,推动科学与创新;更重要一鲇,是对中国将来发展成为世界科学与技术重地有所帮助。
科大高等研究院作为科大2005-2020策略发展计划的骨干项目,致力提升知识,成为亚洲以至国际的知识中心,汇聚全球精英,激发创新科技发展,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研究院并致力培养资优人才,激发大众对科学新知的兴趣。
朱经武校长表示,今次获得赵氏廷箴怀芳基金的捐款,为我们推动科大高等研究院的发展增添动力。我们将善用热心人士的捐献,吸引更多全球明星级的优秀学者来香港,使科研和培育人才,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