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闻
通向可持续树木管理之路
「每棵树都是活着的生命!」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暨副系主任王幼行教授一边欣赏科大海旁附近山坡的一棵大树,一边有感而发。2018年9月, 台风「山竹」袭港,将这棵树几乎吹断一半。王教授最初心想大树受此重创,也许「难逃一刧」,但它却如奇迹般存活下来;树木应对恶劣天气的韧力和复原能力,的确叫他惊喜不已! 事实上,随着气候转变,极端天气越趋频密。为了监测这棵树的稳定性,王教授在树干底部装设了智能传感器,以便监察其倾斜角度。
这个安装在树上的传感器,是由以王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研发,而且源自七年前一项由学生主导、运用遥感技术探测斜坡稳定性的专题研习项目。
土木工程研究生陈斌祥是王教授团队的成员。他说:「身为工程师,我们要寻找一个可以准确评定树木健康状况的方法。透过研究一棵树的物理数据,可以准确评估树干倾斜是否不可逆转,并于必要时立即进行补救。」
2017年,香港特区政府主动接触研究团队,探讨将遥感技术用于监测树木的可行性。当时,市场上的传统传感器无法符合树木传感器的两大基本要求:第一、数据传输不会受极端天气干扰;第二、省电耐用。
2018年2月,王教授的团队成功为研发这套用于监测树木稳定性的智能遥感技术取得一年半外界经费;与此同时,他们亦孜孜不倦,花了一年时间提升技术,最终取得突破:改良后的传感器使用长距离广域网络 (LoRaWAN),不但可实时传输数据,而且功耗低,非常省电。
有关数据会发送至处理中心进行大数据分析,以便让树木得到及时处理。年半间,团队已先后研发三代传感器,使数据传输距离增长四倍。
有效管理树木向来是政府其中一项要务。城中珍贵的古树与大自然密不可分,台风对其威胁尤大;树木一旦倒下,更会危害市民安全。
2018年8月底,天文台预测本地历来威力最强的台风「山竹」将直扑香港。研究团队因此加速优化其程序设计,在短短一星期内,成功将 32个第三代传感器安装在元朗大棠和市区的部分树木。
「山竹」一役虽导致 46,000 棵树木倒塌 ,但亦为研究团队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可用于分析为何有些树木会因此倒塌,而有些却可以屹立不倒。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研发智能发烧侦测系统 提供更有效解决方案以守护公众健康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科研人员研发了一套崭新的「智能发烧侦测系统」(SFSS),让边境口岸的检疫人员能更易于识别有发烧征状的旅客。这套系统现被应用到多个边境口岸、政府大楼和大学,以对抗新型冠状肺炎病毒(Covid-19)。
自2003年沙士(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爆发后,热成(thermal)图像探测器获广泛使用到不同关口,以筛查有发烧征状的入境旅客。发烧是感染沙士、新冠肺炎及其他传染病的重要病征。不过,检疫人员为了追踪这些身体抱恙人士,往往需于弹指之间同时监看热成图像以及彩色影像(即闭路电视)两个屏幕。
如今,一支由科大工业工程及决策分析学系苏孝宇教授领导的跨领域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实时追踪以及大数据分析,设计了一个不仅能更准确地检测脸部被遮挡的疑似发烧者,同时亦能将热成图像和彩色影像融合于同一屏幕的系统。在屏幕上,有发烧征状的不适人士会被标记于红框内,系统亦会发出提示声响,以协助检疫人员作实时辨认,大大提升行动效率,守护公众健康。
有别于一般运用红外线镜头的发烧监测系统,这个以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为基础的系统于人脸及热感侦测方面都更为准确。此系统旨在于人海中追踪及侦测疑似发烧人士,透过深度学习和人体测量学,系统能进行「视觉还原」*,即使被检测人士正佩戴口罩并遭对象遮挡部分身体,仍能准确检测。除此之外,由于系统依赖计算机运算而非靠肉眼判断热成图像色差,并且会把距离及包括背景中热力来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计算在内,检测结果亦因而更为准确。另外,由于追踪功能聚焦于脸部,检测结果亦较难受个人身上高温对象而影响,除非有关对象直接遮盖该人士的脸部。
此系统建立于大数据分析的跨平台数据库上,让不同地区的装置能够组合成一个更大的网络,从而可更容易追踪到疑似发烧人士,但系统不会保留任何个人资料。透过大数据、深度学习和人类科学,这套系统亦具自我学习功能,能随时间变得更为智能及准确。
研究团队成员来自机械学习、生物工程及平行网络等专业界别,当中包括来自科大电子及计算器工程学系的系主任施毅明教授与高级讲师王启新教授,以及计算器科学及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陈启峰。

新闻
科大团队研发地理围栏技术为新冠肺炎家居检疫措施提供智能解决方案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地理围栏技术,为政府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推出的强制家居检疫措施,提供更省时便捷的智慧核心解决方案。
随着新冠肺炎病毒于全球迅速蔓延,香港已对所有经海外入境的人士实施抵港后的检疫安排。作为一个强制性措施,受隔离人士需透过实时通讯应用程序,定期向政府人员分享他们的实时位置,或接听当局讯息中心的突击来电。这安排不但令政府花费大量资源进行监控,亦为接受检疫人士带来不便。
为提升检疫措施的成本效益,由科大计算器科学及工程学系兼创业中心主任陈双幸教授领导的一支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自动化地理围栏技术「Signature Home」。科大将有关技术的特许使用权授予一间初创公司「随赏科技」,并透过该公司开发一个新手机应用程序「居安抗疫」。程序自上周(2020年3月14日)起获公众应用,以一个更节省资源及便捷的方式监控家庭检疫。配合蓝牙连接的电子手环,程序会准确检测受检疫人士有否遵守检疫令,并会于有关人士违反检疫令时通知有关当局。
地理围栏技术「Signature Home」的主要原理是透过收集于某地方(如家居) 出现之不同种类的环境讯号,如Wi-Fi、蓝牙、流动通讯网络等,并将这些讯号群化成独一无二、足以卷标该位置的「签署认证」。如果监测当局收集到的讯号与这些「签署认证」的讯号不同,即表示该受检疫人士很可能已离开该特定位置。透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持续收集并了解同一地方所收集到的一篮子讯号,「Signature Home」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家居环境,从而实现准确的家居检疫监控。
陈双幸教授表示:「我想感谢大学就本人研究及有关Signature Home技术于特许使用权方面的支持。透过技术开发、转移及应用,科研的价值能在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尤其是在这个关键而充满挑战的时刻,能将本港研发的技术回馈给我们的社会,这实在令我非常有成就感。」陈教授此前发明的另一种室内定位技术,现已透过随赏科技被广泛应用到大湾区的大型购物中心和医院当中。
新闻
科大研发新型智能杀菌涂层 助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研发一款新型多层次杀菌涂层 (MAP-1),可有效杀灭病毒、细菌甚至极难被杀死的孢子。研究结果显示,新杀菌涂层不仅能有效杀灭99.9%的麻疹、腮腺炎、风疹等高传染性病毒,更可杀灭99.9%的猫杯状病毒。猫杯状病毒被视为检测杀毒效果的指标,其抗药性高于所有冠状病毒,包括引发当前疫情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COVID-19)。
新涂层在九龙医院和灵实胡平颐养院两项临床试验中,均被证实对杀死抗药性微生物细菌十分有效。在医院的隔帘试验中,耐药性细菌数量于三周内降低了超过98.7%。除了医院,研究团队亦跟水务署和渠务署合作,在水管及下水道内壁测试新涂层,用以预防微生物污染及喉管鏽蚀。
新杀菌涂层由科大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兼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杨经伦教授领导的团队研发,涂层的功能多样化,杀菌期最长可维持90天,为包括金属、溷凝土、木材、玻璃、塑料,以至织物、皮革及纤维等不同物料的表面提供长效消毒与抗菌保护,涂层亦不会改变物质的外观及触感。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发佈的消毒技术标准,新涂层被证实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因此亦可被製成持久杀菌的搓手液、油漆、洁淨水与空气的过滤网,以至衣服和即弃外科口罩等,有助提升个人及公众卫生安全。
新涂层技术的原理是在物体表面形成杀菌膜。杀菌膜接触到微生物的包膜和生物分子时会将之破坏,使之失去活性。该涂层亦能防止微生物在物体表面粘附,从而达至长效抗菌。涂层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抗菌聚合物,透过接触杀灭和抗菌黏连等技术,可有效消灭99.9%的细菌和病毒,包括风疹、禽流感、流感如H1N1型,以及猫杯状病毒等。猫杯状病毒是一种无包膜病毒,被公认为最难杀灭的病毒之一。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2016年的指引,能有效杀灭猫杯状病毒,等同有效杀灭冠状病毒。因为后者属于包膜病毒,在抗药性上低于无包膜病毒。

新闻
科大商学院在性别平衡方面表现卓越
根据20-FIRST的分析,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 (科大商学院)在世界二十间顶级商学院中的「性别平衡 – Gender Balance」表现卓越。
国际顾问公司20-FIRST以推广性别平衡和机构效率为主。该机构认为商学院有助推动企业实践性别平衡,而其教职员亦能影响毕业生的思维,为商界注入有关动力。在分析的20间顶级商学院中,科大商学院的女教职员比例最高(30% 女教职员/ 70% 男教职员),比例较哈佛商学院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高。
这分析根据过去两年《金融时报》全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排名的数据进行。结果亦指出在全球排名前20位的商学院中,11间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生在男女比例取得平衡(即其中一个性别的学生人数最多占60%),而科大商学院的相关课程女生人数上升7%(37% 女学生/ 63% 男学生),增幅为各课程之冠。
科大商学院院长谭嘉因教授表示, 让两性有平等机会作出贡献和在决策过程中提出意见,对社会整体有莫大裨益,并有助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表现。
他指:「商学院有责任推动商界性别共融,作为国际领先商学教育学府,我们不仅致力向未来商界精英灌输多元文化和开放包容的重要性,同时在推广性别平衡上担当积极的角色。 」
此外,适逢国际妇女节将至,商学院日前亦公布了一项有关性别的研究结果,探讨投资者的性别是否影响其所获得的投资意见。该研究由Utpal BHATTACHARYA教授和其团队负责,调查了全港所有服务散户投资者的65间金融咨询机构,尝试评估投资建议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科大商学院一直努力吸引全球精英,推动平等就业和教育机会,加上这项研究,彰显我们对共融文化的承诺。
20-FIRST和其「性别平衡评分表」详情可浏览以下网址:
新闻
为事业早作绸缪
数学系2018年校友周冠达深信「从实践中学习」。他为人开朗外向,无惧挑战,在四年的科大岁月里,善用大学提供的宝贵机会,致力学习各类技能,获取经验。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使他脱颖而出,在毕业时先拔头筹。
在大学的头两年,冠达发起义教计划服务弱势社群学生,又伙拍两位宿友参加提案比赛, 向陌生人推销能量饮料,最后为他们赢得一个月免费欧洲之旅。在学期间,他亦实现梦想,骑单车环岛游遍台湾,并到社企实习,学习怎样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其后,他获得科大就业辅导中心牵线,前往成都实习,协助成立平台,整合当地为创业者推出的优惠措施。
升上三年级后,小伙子申请牛津大学的交换生计划。虽然GPA成绩平平,但他却凭多采多姿的非凡经历令负责面试的考官刮目相看,最后更在这所国际顶尖院校的修课期从原定的两周延长至两个月。离开牛津后,他再接再厉,远赴硅谷交流,并透过科大创业中心参加2017年的亚洲青年创业计划。
2019年计算器工程学系毕业生柯嘉宝的性格跟周冠达大相径庭。他生性害羞,害怕面对陌生人、尤其是外国人。为了不再惧怕说英语,他主动伙拍几位非本地学生,参与微电影摄制工作。他自豪地说:「接触多了,我开始听明白他们的日常对话和常用语。」相处日久,嘉宝掌握的英语词汇日渐丰富,自信心提升,拍档之间的友谊亦与日俱增。然而,他始终较喜欢留在香港,身处熟悉环境,的确让他心里踏实,感觉较为轻松。
大学三年级,嘉宝有幸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当交换生。一个学期的海外学习生活,让他跨越「舒适圈」,迎来人生的转折点。在狮城,本地与非本地生互动所迸发的火花与创新意念,让他眼界大开。
回港后,他决定担任学生大使,出席不同活动,与非本地生一起宣传工学院。他说:「勇于踏出第一步非常重要。即使一下子未能掌握流利外语,也要拿出勇气,开放自己。」 心态改变,使嘉宝学懂易位思考,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文化,对他现时能有效与不同国籍的同事沟通,裨益极大。
科大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发展所需的技能和思维,致力让他们成为受全球雇主欢迎的首选雇员。根据2019年Emerging/Trendence全球大学生就业能力排名,科大不但晋身十强,更连续七年位居大中华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