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闻
论坛及会议
科大与李约瑟科技与文明基金会携手举办李约瑟会议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李约瑟科技与文明基金会(基金会)、李约瑟研究所、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学院携手举行名为「李约瑟的对话式论题:科学是跨文化互动的结果」的会议。 李约瑟博士(1900-1995)是二十世纪其中一位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及人文学者。他致力研究中国的科学及文明,最为人所知的是他提出的论题「鉴于15世纪前中国的杰出科学成就,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发展,而是在欧洲发展?」。然而,这个题目已在过去几十年于各个国际论坛被热烈讨论,所以是次在科大举行、为期两天的李约瑟会议反而聚焦于李博士提出的另外一条较少受关注的问题﹕「古代中国及其他亚洲文明为甚么和如何导致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 会议由基金会主席李励生博士、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李约瑟研究所主席Martin K. JONES教授的欢迎辞揭开序幕,紧接其后的是港大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教授的主题演讲。逾二十位来自全球逾十个国家及地区包括美国、英国、南韩、日本、印度、新加坡、澳洲、黎巴嫩及阿联酋等院校的顶尖学者亦就一系列相关议题发表演讲。 在聚焦历史社会学、宇宙学、自然科学、医学传统和对话中的探索模式这五个主题的七个小组讨论中,与会者探讨了现代科学的兴起——不仅以西方为中心,而且还融合了中国古代、印度 、阿拉伯和波斯等文明,以及多元文化交流及互动如何影响数千年来的科学发展。 其中,科大李兆基图书馆经理(数码学术服务及档案)及首本完整记录由欧洲制图师绘制的中国地图(1584-1735)藏书的作者柏恪义博士,分享了十七世纪东亚手绘地图背后的故事。 此外,科大毕业生、李约瑟青年学者及李约瑟优秀学生奖学金得奖者 Jessie James MALIT 亦在会议总结环节上发言。 基金会主席李励生博士表示:「作为是次讲座的主办单位,李约瑟科学与文明基金会很荣幸汇聚到一众世界知名学者,就李约瑟博士的学术遗产进行讨论,包括科学的普及和现代科学从古代多元文明起源的兴起。」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科大很荣幸能够通过协办和主持李约瑟会议,延续李约瑟博士的精神。透过多位杰出讲者的精彩演讲与讨论,激发新的想法,突破科学、技术和人类历史的认知,带来令人振奋的机遇。」 
新闻
科大公布合规科技研究 就强化行业发展提出多项建议
研究针对香港合规科技行业面对的痛点建议多方面措施,强化行业发展。
新闻
科大获非凡集团捐款两千万 支持大学吸引一流科研人才
捐款亦会为30位资深学者的研究项目或设立研究中心等计划提供创始资金。
新闻
科大与法国总领事探讨蓝色经济及可持续发展
海洋覆盖地球三分之二以上,常被称为蓝色星球,为各种生物提供超过90%的栖息处,蕴藏丰富资源。面对蓝色经济机遇,我们该如何利用创新推动海洋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日前举办全球对话系列研讨会,探讨蓝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议题。 法国驻港澳总领事 Christile DRULHE 女士应邀出席是次研讨会,就蓝色经济和国际合作的可持续性问题发表演讲。研讨会由法国-香港科技大学创新科技中枢园主任杨经伦教授主持,强调了海洋治理、可持续基础设施和海洋研究的重要性。 是次研讨会就蓝色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深入讨论,旨在推动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倡议以负责任方式使用海洋资源。  
新闻
科大学生参加亚洲大学联盟青年论坛探索可持续未来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3位学生代表参加了3月12日至18日由阿联酋大学主办的2023年亚洲大学联盟青年论坛。 论坛以「携手共建可持续的世界:亚洲青年起动」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亚洲12所顶尖大学的43名学生。通过互动工作坊、演讲和讨论,参与者对亚洲地区面临的各种可持续发展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科大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亚洲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学生互动和交流,并亲身体验亚洲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全球领先的大学,科大致力于赋能新一代变革者,共同绘制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  
新闻
晶体表面在固-固转变前就可变成另一种晶体
冰在零下摄氏几度尚未达到零度熔点时,表面就已经熔化出一薄层水了,这种预熔化现像对滑冰和雪花生长很重要。类似地,液体往往在达到其凝固温度前便于平坦的基底上结出一薄层晶体,即预凝固或预结晶。逼近相变(如熔化和结晶)温度时,表面层的厚度通常会增加并发散。除了预熔化和预凝固外,是否存在类似相变前兆的表面层仍很少被探索。 香港科技大学韩一龙教授的团队提出,在固-固相变前,某些晶体表面可形成同素异形晶体层,并将其命名为预固-固转变。比如,金刚石表面附近的碳原子若能在达到金刚石-石墨转变温度之前就重排列成石墨晶格,那么这就是一个预固-固转变。其机制与预熔化或预凝固基本相同,即新形成的表面层降低了总表面能量。韩教授的团队指出,预固-固转变出现在两个同素异形晶体可以形成一个共格界面时,即两个晶格的格点间距和方向恰当时,它们在界面处可完美吻合,所以能量极低。因此,高密度的晶体表面可以形成一层低密度的同素异形晶体。 韩教授的团队进一步在实验和计算机模拟中证实了预固-固转变。他们发现具有三角晶格的胶体薄膜晶体的表面可以形成四方晶格,因为它们能形成共格界面,表面层的厚度随着温度逼近固-固转变点呈幂律增长,与预熔化类似。这些实验结果都被他们的模拟所证实,而且模拟发现不同相互作用的原子模型都具有类似现象。 1842 年,电学之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首次推测预熔化的存在,但直到 1980 年代才通过实验明确证实。预凝固作为第二类现象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被提出并观察到。韩教授的团队提出并观察到的预固-固转变是第三种作为相变前兆的表面浸润层。 虽然这是热平衡下的现象,但他们发现表面结晶层也可以存在于急剧变温后的非平衡过程中,例如熔化、结晶和多晶退火 表面层促进了这些过程,对材料制备和加工有一定意义。从多晶退火、吉布斯相律或其他证据都可排除表面晶体是越过固-固转变点后的普通固-固转变的可能。另外,他们还在预熔化和预固-固转变的重叠温度范围内发现了液体层和四方晶格层共存的新颖双表面层。
新闻
科大与中国联通成立联合实验室 推动智慧社会研究发展
就科大建构智慧校园,推动建设数字化政府,促进香港发展成为智慧社会,开展研究及技术转移合作及培养人才。
香港科大故事
拥抱性别平等 — X世代和Z世代有话儿
趁着国际妇女节,我们找来四位科大人谈谈他们怎样看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