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闻
解构秀丽隐杆线虫pri-miRNA加工复合体的分子机制
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s,以下简称miRNAs)是一种在动物和人类基因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小型核糖核酸(RNA),一直令许多科学家为之着迷。在生物学和医学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范畴就是miRNA如何控制和调节基因表达,因为科学界一般相信,这个课题对理解细胞突变有重大作用,对於治疗癌症和其他与细胞突变有关的疾病,至为关键。
虽然miRNA及其在人类中的生物起源已是科学界的热门题目,但针对其他动物中的miRNA加工复合体(一种启动miRNA生物起源的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却相当缺乏。最近,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揭示了秀丽隐杆线虫加工复合体(cMP)的基本机制,该研究为未来线虫中miRNA相关研究铺平了道路,并为探索miRNA在所有生物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更广泛的视觉。
该研究最近在开放获取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
领导这项研究的科大生命科学部助理教授阮俊英教授说:「秀丽隐杆线虫加工复合体(cMP)的分子机制自18年前发现以来,一直没有详细阐明。当然,出于充分的理由,许多人关注于人源miRNA的研究,但是对于秀丽隐杆线虫中这种复合体卻缺乏基本信息,所以引发了我們的研究。」

新闻
隐藏深海的热浪对珊瑚礁构成威胁
2019年四月至五月,位于南太平洋中部法属坡利尼西亚莫雷阿岛一带的珊瑚礁经历了长时间且严重的高温白化。由于该年并非厄尔尼诺年份,一般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本事件令全球海洋科学界百思不解。
由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艾力克斯・怀亚特(Alex Wyatt)助理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对这宗不寻常的珊瑚白化事件展开了调查。研究人员发现,这次灾难与反气旋涡流的通过有关。该涡流使该区域海平面升高,并使温度较高的海水集中在珊瑚礁上,进而导致海洋热浪大规模地隐藏在水面之下。团队的研究成果最近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 。
过往关于珊瑚白化模式的研究,大多数仰赖于海水表面温度的测量。以这种方法收集数据,并未能全面了解海洋温度升高对海洋生态系统、乃至对热带珊瑚礁的威胁。虽然以卫星大范围的海表温度监测资料有其重要用途,却不能协助科学界监测海面数米以下区域的热能,亦无法探究在水表面之下,热能变化如何影响生态群聚。

新闻
研究揭示DNA解旋机制 为癌症治疗带来新曙光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联同香港大学(港大)与法国居礼研究所共同发现了人体MCM2至MCM7蛋白复合体(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2-7,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7)调控DNA 复制起始(Replication Initiation)的新机制。 此发现可被应用于研发新型、高效及更具针对性的抗癌药物。这项研究成果现已刊登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细胞》杂誌上(按此浏览期刊文章)。
我们的生命由单个受精卵细胞形成时开始。在母体子宫内,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而发育成多细胞个体。在每次分裂中,编码遗传信息的基因组DNA都会被准确复制。每个细胞携带的DNA总长度约为两米,其通过摺叠、整合成为23对染色体。在人的一生中(约70年),人体将合成接近一光年长度的DNA(10^16米)。在复制的过程中,首先须利用解旋酶将双链DNA分解成两条单链DNA,其后DNA聚合酶以此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互补配对的双螺旋DNA。若调控过程中出现一丝紊乱,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例如肿瘤或遗传疾病等。
「破解DNA复制的机制是认识生命奥秘的关键。」领导这项研究的港大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翟元樑博士说。「而解析复制机器蛋白质结构是了解其分子功能最核心的步骤,因为只有亲眼看到,才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