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音乐剧:课堂以外,共融共学
3月23日至24日,屡获殊荣的香港科技大学逸夫演艺中心化身为华丽的舞台,热烈的氛围笼罩着整个礼堂,全场观众都迫不及待地期待着科大音乐剧《The Music Man》的正式开演。这部家喻户晓的百老汇合家欢音乐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多元的科大社群汇聚一堂。
《The Music Man》音乐剧由逸夫演艺中心主办,由来自科大人文学部的敏迪贝蒂女士(Mandy PETTY)及艾乐册博士(Isaac DROSCHA)负责执导,一连两日的精彩演出吸引了逾1,200位观众到场欣赏。这次音乐剧的成功出演,引证科大致力于全人教育的承诺——科大积极为社群成员提供艺术培育的平台,让他们探索和参与艺术文化活动,滋养创造力及培养团结精神。随着温馨愉快的音乐剧故事在舞台上徐徐展开,多元丰富的歌声和才华交织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2023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与全球青年领袖共同发掘人工智能新机遇
香港科技大学 (科大) 的人工智能科研一直走在前沿,最近更迎来了一众青年领袖于校园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的革新力量,以及它在应对全球挑战中所担当的关键角色。
近40位来自全球22个国家及地区的青年领袖云集科大,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论坛领导力发展课程」。科大是大中华区首间主办这个课程的大学,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及校长叶玉如教授以主办者身分欢迎各位全球青年领袖来临参与。这群年轻有为的领导者包括来自顶尖企业和国际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成员,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涵盖科技、媒体、公共行政、投资银行和人道援助等不同领域。
为期五天的沉浸式「全球青年领袖论坛领导力发展课程」于9月18日至22日期间举行,主题为「人工智能推动未来:机会与挑战」。课程内容覆盖艺术、Web3、医疗科技,以及大湾区和其他地区不断转变的经济环境等议题。十多位科大学者积极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与青年领袖们深入探讨以上各项前沿领域的发展。课程以沈向洋教授与主持人的对谈作结,他就人工智能在不同范畴的影响力分享了他的睿见。
艺术与 Web3相互交融
随着人工智能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它也结合艺术,为文化滋养和创意表达开辟新天地。在「当艺术遇上人工智能」的精彩演讲中,首席副校长兼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郭毅可教授阐述了两者的有趣交融。他讲解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如何制作出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作品、策划专业表演,以及设计沉浸式艺术装置,足见人工智能可以在艺术领域带来划时代的改变。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街坊」:凝聚社区力量 加强邻里连结
香港生活繁嚣,城市节奏急速,你有否停下脚步,尝试发掘社区里鲜为人知的宝藏和有趣故事?香港科技大学校友谭健乐(Luke)与友人创办社企「街坊带路」,就是为了让这些被埋没的珍宝重现大家眼前。透过培训社区导赏员,他协助社区成员保育香港多姿多采的文化,以及促进和睦的社区关系。 Luke的热诚和投入引起了科大的关注,校方因此邀请他共同开展一个全新项目「科大深度游」﹐以加深大众对科大及周边社区的认识及欣赏。
拉近人与社区的距离
作为科大商学院2015年毕业生,Luke期待利用自己的经验,为母校特别设计一个「街坊带路」(在粤语中,「街坊」意为邻居)式的导赏团,借以强化教职员、校友、学生和邻近社区的联系。身为科大人,Luke希望通过融合观光游览与街坊故事的方式,为大家编织珍贵的科大回忆:「我希望能呈现科大在人与人之间的连结、集体回忆,以及无形文化资产等方面的特色。」
因对此理念深感共鸣,任职科大设施技术员的王先生申请成为「科大深度游」导赏员,他说:「我在科大工作20多年,期间累积了很多大学的趣闻轶事,其中包括科大地标——例如风洞研究设施的有趣故事,我很乐意与游客分享。」同样地,服务科大图书馆30年的退休员工Edwin对此也抱有热情:「退休后,我们的电邮域名会被改为『family.ust.hk』,象征科大是我的第二个家。我十分期待能与他人分享科大故事。」
因对此理念深感共鸣,任职科大设施技术员的王先生申请成为「科大深度游」导赏员,他说:「我在科大工作20多年,期间累积了很多大学的趣闻轶事,其中包括科大地标——例如风洞研究设施的有趣故事,我很乐意与游客分享。」

香港科大故事
守护鲸豚 拯救海洋生命
西贡水域发现鲸鱼踪迹后,大批群众出海观鲸。(相片来源:德哥/小红书)
过去几星期,一位稀客到访香港水域 —— 一头相信是「布氏鲸」的鲸鱼在西贡出现,有片段更捕捉到它张开巨口,用鲸须过滤食物的画面,大批巿民因此争相出海观鲸,更引来海洋保育专家的关注,其中一位经常成为焦点的就是2010年科大生物学系毕业生郑家泰(Taison)。
「我们恳请大家不要骚扰鲸鱼。」 Taison在面对传媒访问时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重要信息。 这位海洋生物学家兼香港海豚保育学会 (HKDCS) 会长,认为鲸鱼的出没大大提高了公众对巨型水底生物受海洋污染威胁的认知。 「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人发文呼吁大家切勿靠近鲸鱼,令人欣慰。」 作为一位从事保育海豚工作多年的专家,Taison认为舆论态度出现如此大的转变,反映出普罗大众逐渐意识到人类破坏海洋生物的严重性。
由生物系学生到海洋保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