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機械人結合人工智能	窺探智慧醫療新時代
Stories
機械人學, 人工智能, 醫療健康科技, 環球健康科技,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機械人結合人工智能 窺探智慧醫療新時代
全球醫療保健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日益增加等問題,為醫療體系帶來沉重壓力。因此,醫學界對先進醫療科技的需求愈趨殷切,當中以入侵性較低、更精準的手術器材備受渴求,在全球掀起研發微型醫療機械人的熱潮,以輔助醫生更精準、有效地為病人提供治療。 有見及此,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的申亞京教授帶領其團隊,踏上醫療科技創新之路。申教授的團隊透過結合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技術,研發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醫療器械,分別用於診療監測、手術輔助及術後復康,是開展智慧醫療新世代的嶄新成果。 短小精悍—全球最細多功能手術機械人 微創手術往往需要處理人體內難以觸及的位置,為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手術的精準度尤為重要。研究團隊針對此需求而研發出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械人,其直徑只有0.95毫米,體積較現有同類機械人小60%。 別看它身形迷你,這位微型「外科醫生」集拍攝與精準導航功能於一身,能穿梭於人體內細小而狹窄的管道,例如支氣管和輸卵管,可協助醫療人員在人體內抽取組織樣本、傳送藥物及進行激光熱療手術,無論在診斷或治療等用途上,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手術助理。 智慧小幫「手」 人類雙手的神經分布密集,觸覺靈敏,但身體一旦出現腦中風等健康問題,可能會導致手部功能喪失、麻痺或刺痛等。若能及早發現和準確地診斷這些病症的嚴重程度,可顯著減低它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的困擾。然而,傳統的手部功能評估主要依賴醫生的觀察,診斷結果可能因醫生而異。 為應對此問題,研究團隊從一種名為「螺旋蘆薈」的植物獲得靈感,研發出圓錐狀的AI驅動裝置「PhyTac」。此裝置設有多達368個感應單元,患者只需手握裝置並發力,系統便能即時顯示手部的發力分布,讓醫生更輕易評估病人的康復進度。 遊戲化呼氣測試 新冠疫情過後,市民對定期肺部檢查的需求上升,研究團隊因而研發出一款直徑僅8厘米、重約78克的家用肺部功能檢測儀。這部儀器特別加入了遊戲元素:使用者在家進行呼氣測試和訓練時,需調節吹氣力度,以控制遊戲中的飛鳥避過障礙,為過程增添趣味;同時,醫生可遙距接收儀器收集的肺部功能數據,方便監測病人狀況。
group photo
新聞
創新, 醫療健康科技, 研究及科技, 機械人學, 人工智能, 學生創新
科大「獨角獸日」匯聚全球創新力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再度舉辦年度旗艦活動「獨角獸日」,匯聚近千三名來自全球各地的投資者、行業領袖、政府及學界代表,共探合作機遇,交流前沿理念,助推創科發展。這項盛會已成為本港高等教育界最大型的初創盛事之一。 澳洲、比利時、巴西、法國、德國、匈牙利、印尼、巴基斯坦、阿聯酋、英國及越南等多國的駐港總領事及高級官員蒞臨現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先生、香港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女士、阿斯利康中國香港及澳門總經理吳珊女士等嘉賓與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及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等,一起巡覽百多間科大培育初創公司,了解他們所展示的深科技創新成果。截至2025年5月,科大成員共創立了逾1,800間至今仍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7間成功退場的公司(上市集資或被併購)。 全球協作   推動初創企業發展 為促進全球創新交流及支援本地初創走向國際,科大今年更於活動設置「國際展區」(International Pavilion),邀得世界各地的初創精英參與,分享成功經驗並探討合作機會,當中包括韓國Impact Foundation,以及亞洲大學聯盟(AUA)和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AEARU)的初創企業。 活動同時推出首屆「Marketplace」市集,供初創企業展出已推出市場的產品,當中包括: 預防或紓緩腦退化疾病的中草藥; 制止青光眼惡化的無創眼部穿戴裝置; 鑑別奢侈品真偽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式; 採用能對抗沙漠化的虎堅果製成的植物奶。 三大戰略合作助推產業轉化 活動現場達成重要合作:
新聞
無人駕駛飛機, 機械人學
政府於科大啓動「監管沙盒」試點項目
政府今日(三月二十日)公布低空經濟「監管沙盒」首批試點項目名單,試點項目將陸續推展,令市民「看得見、摸得到」低空經濟帶來的實際效益,同時讓政府及業界模擬多場景、多航線及低空空域管理布局,累積數據及經驗,引領法規、基建、應用等不同層面的工作。 行政長官李家超、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民航處處長廖志勇、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邱達根、立法會議員易志明及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擔任低空經濟「監管沙盒」啟動禮主禮嘉賓,為推出試點項目揭開序幕,亦首次公開展示政府特意為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設計的標誌(見附件)。 李家超說:「低空經濟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亦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佳範例。」他指出,低空經濟不僅能夠衍生一系列產業,其應用場景亦非常廣闊,潛力巨大,既能提升城市管理和商業效率,也能為市民帶來智慧生活的新體驗,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李家超強調,香港正全力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政府將大力推動科研成果和企業力量連接起來,釋放低空經濟發展潛力,推動低空經濟產業安全健康發展,讓香港在這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領域中引領未來,開創「智慧天空」的新時代。 科大是「監管沙盒」支持機構之一,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是次啟動儀式標誌着香港積極推動航空領域的創新及成果轉化,科大深感榮幸能成為場地主辦方。我衷心感謝特區政府高瞻遠矚,領導各界推動低空經濟的發展,亦十分欣喜科大能成為『監管沙盒』首批試點項目之一。科大將發揮跨學科的優勢,助力香港建立一個蓬勃的低空經濟生態圈,並將繼續與政府和持份者合作,攜手打造兆元級的低空經濟市場,『起飛』創歷史。」
新聞
機械人學, 生物醫學工程
科大研發全球最小「三項全能」微型醫療機械人 窺探人體腔道推進微創手術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成功研發出一款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械人,體積較現有同類型機械人小60%,集拍攝及精準導航能力,可協助醫療人員在人體內取樣、傳送藥物及進行激光熱療手術,其障礙物檢測距離表現更有十倍提升,有助將微創手術應用於人體內支氣管末端、輸卵管等微小腔道分支,擴大其應用範圍。 這款微型醫療手術機械人的直徑僅為0.95毫米,較現有的機械人小60%,突破了現有技術限制的「不可能三角」,使機械人能集三大功能於一身。它具備高清拍攝功能,有助延伸障礙物檢測距離至約9.4毫米,與理論極限相比,這是十倍提升。其移動精確度亦提升至小於30微米,達至更細小、更靈巧,並能大幅擴展其成像區域,超越中心傳像束的固有成像比例約25倍。 此機械人由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領導開發。機械人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包括由光纖組成的光學拍攝系统,切合特定診療目標的工具,並由空心骨架包裹固定上述組件,配以用於控制的功能化外膜。其中,空心骨架採用微尺度3D打印技術製造,而功能化皮膚則由磁噴塗技術製作而成,有助令微型機械人的體積保持細小,易於手術中使用。此外,機械人外層表面會塗上一層水凝膠,用以減少它在人體內移動的摩擦力。團隊已將機械人用於肺部支氣管模型及離體豬肺內進行測試,證實機械人能夠在受限環境中保持優秀的介入導航能力,並拍攝清晰的掃描成像,同時能在困難部位實踐多種治療功能。

2022

新聞
人工智能, 機械人學, 大數據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工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推動培育智能及先進製造工業的創科人才
聯合研究中心旨在研發創新工業科技,解決製造商面臨的技術挑戰

2021

新聞
捐款, 大學發展, 研究, 機械人學
科大獲周大福慈善基金捐贈港幣一億元
基金會的慷慨支持將有助大學繼續取得新突破,並培育合適的人才,為香港及以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新聞
女性工程學, 女性/性別, 人工智能,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職業, 機械人學, 數據科學
馮雁教授:知難而進的女工程師
馮雁教授在人工智能領域遐邇聞名,其貢獻遠超各項科研突破及其創建的智能系統。在科大春風化雨二十四載,馮教授堪稱現代女性模楷。今次這位人工智能專家與一位工程學女生促膝而談,從成長經歷說起,進而以女性角度探討工程學與人生目標。身為工程學本科生,這是我首次與馮教授面對面傾談,得此良機,雖然自覺幸運,但緊張難免。然而,當馮教授步進房間的一刻,我立時給她所展現的熱誠和自信折服,知道必會從她身上獲益良多。我要證明你是錯的馮教授年輕時興趣廣泛,從藝術、商業到科學,皆有涉獵,機械人和科幻小說尤其叫她著迷。成為工程師的志願,早在中學時代已經萌芽。雙親雖然十分支持女兒勇往直前,追尋夢想,但身邊人卻不看好,甚至大潑冷水。馮教授說:「親友告訴我媽,說我雖然聰穎,在很多事情上獨佔鰲頭,但數學成績難與男孩子匹敵。我當時心裡暗想,一定要證明他是錯的;自此以後,我的數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從未失手。」不看好其工程路的,還有力勸馮教授轉攻醫科的學校輔導員。那時候,對於喜愛科學的女孩,社會普遍認為當醫生便是她們的最好出路。「我跟他們說,我要當工程師,不是醫生!我對生物學沒有興趣,而且我怕血!」馮教授邊說邊笑。「其他人還告訴我工程師之路崎嶇難行,女孩子要爭一席位,更是事倍功半。但我說,我就是非做不可,結果我說到做到!」即使天賦不凡,也總得遇上伯樂才可發光發熱。在學校裡,馮教授幸運地遇上一位熱心的實驗室技術員,為她打開通往工程學殿堂的大門,就像大熱電視劇集《后翼棄兵》的女主角,受校工啟蒙終成國際象棋巨匠。她回憶說:「我就讀女子中學,在眾多學生興趣小組中,唯獨沒有工程學會!幸好遇上這位實驗室技術員,願意在課餘時間充當我和幾個女孩子的導師,傳授工程學和電腦編程知識。我甚至成立電子學會 — 雖然會員只有自己一人!」

2019

新聞
機械人學, 獎項
Hong Kong's First Winning Humanoid Robots Dancing to K-pop (只提供英文版本)
HKUST became the first Hong Kong team to win in sports dance category of Intelligent Robot Contest in Se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