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故事
靜音飛行:香港科大引領無人機實現低噪安全新未來
無人機和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正掀起科技熱潮,物流配送與緊急醫療救援將更為快捷,並為空中公共服務帶來更高效率,前景無限。然而,隨着這些新興技術迅速發展,仍需跨越兩大挑戰:噪音污染和公眾安全。無人機與eVTOL在低空操作時不僅會產生噪音,在微氣象及建築風場環境中更要面對飛行安全的考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太古航天工程學教授張欣教授和周朋教授正領導研究團隊致力解決這些難題,他們將最尖端的航空航天工程研究與實際解決方案結合,推動無人機和eVTOL和諧地融入城市生活。
張教授說︰「無人機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正視和解決噪音與飛行安全的問題,才能贏得公眾信任。我們的目標是讓無人機真正『入屋』,成為都市生活的好幫手。」
噪音及安全為關鍵挑戰
無人機與eVTOL雖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低空飛行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它們產生的聲響可能為公眾帶來滋擾,當某地方的無人機飛行量增加一倍,噪音水平將會提高約三分貝,足以影響居民的生活質素。
另一個關鍵考量是安全因素,無人機穿梭於高樓林立的城市,需要面對難以預測的陣風及湍流,這些因素不僅增加飛行的不穩定性,更會擴大噪音排放。
周教授指出︰「城市環境複雜多變,風險更高,公眾期望我們能做到萬無一失。」
此外,目前針對無人機噪音與安全的領域仍面對多重挑戰,包括相關的指引、法規和認證標準仍相當缺乏。有見及此,科大團隊正以創新研究和解決方案填補這些缺口。

香港科大故事
史立德博士慷慨捐款 積極培育創新領袖
在追求科研突破與優質教育的路上,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直獲得大學社群的鼎力支持,得以穩步前行。為表揚史立德博士的慷慨捐款,科大早前舉行「史立德博士資訊科技研習室」命名典禮。
這個設備先進的研習室坐落於清水灣校園的李兆基商學大樓,為科大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支援。是次捐款經由史博士創辦的立德慈善基金捐出,將促進大學科研創新,並為學生開拓更廣泛的學習機會。
以教育推進社會發展
在命名典禮致辭期間,華彩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創辦人史立德博士分享洞見:「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是培養未來領袖、激發創新的搖籃。香港科技大學作為一所享譽國際的頂尖學府,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和具前瞻性的科研精神,為香港乃至全球培養無數優秀人才。 我很榮幸能夠與科大攜手,為培育下一代貢獻力量。」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感謝史博士的堅實支持:「史博士憑藉卓越的遠見和創新精神,帶領集團在全球包裝及印刷行業中取得非凡的成就。他的成功不僅體現了個人的努力與才華,更展示了香港企業家敢於開拓、追求卓越的精神。史博士的慷慨捐贈為科大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與發揮創造力的機會,並鼓勵學生在實現理想之時,回饋社會。」
培育下一代商界領袖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許佳龍教授表示:「在數字化迅速發展的時代,投資資訊科技教育設施對培育新一代商業專才至關重要。史立德博士的慷慨捐助將驅動科大在教育與研究領域的持續發展,進一步鞏固我們作為世界級研究型學府的地位。」
有賴大學社群的熱心支持,科大的全球排名持續上升,於《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位居全球第44位。此外,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大學影響力排名2025》亦表彰大學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貢獻,科大連續第二年蟬聯香港榜首,高踞全球第19位。

香港科大故事
Prof. ZHANG Jiheng Commits to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s Smart Hub(只供英文版本)
Prof. ZHANG Jiheng, born in Nanjing in the late 1970s,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captivating world of mathematics before transitioning to engineering at age 23 as a PhD candidate at Georgia Tech. After working for 12 years at HKUST, he embraced the challenge of leading 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Decision Analytics (IEDA) as its Head, a role he had not foreseen but has grown to cherish. More recently, he has taken on the ambitious endeavor of contributing to Hong Kong’s vision as a smart hub through innovative Theme-Based Research.

香港科大故事
燃點可持續意識:一場教學與蛻變的旅程
在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思維激盪的講堂裏,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的梅珂博士(Meike SAUERWEIN)正帶領學生踏上一場變革之旅。她教授的ENVR 1080課程「明智的消費者——揭開產品標籤背後的隱藏故事」(The Smart Consumer – Uncovering the Hidden Story Behind the Product Label),不僅是一門突破傳統的可持續發展課程,更是一次開闊眼界的學習體驗,啟迪學生重新審視日常消費行為對社會與環境產生的深遠影響。
永續未來的願景
梅珂博士的教學方法獨樹一幟。結合環境化學和生態毒理學的專業背景,她把可持續發展的理想與熱忱帶入課堂。她的使命簡潔而堅定:「我希望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快樂不應建立在別人的犧牲之上。」透過揭露光鮮亮麗的市場行銷和標籤背後,隱藏了破壞環境和剝削人力的代價,她引導學生用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及他們所承擔的角色。
她的教育願景遠不止於傳授知識︰「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乎拯救地球,更要真正認識我們的選擇如何影響世界各地的人。」梅珂博士打趣地說︰「單靠節約用廁紙無法改變世界。這只是一個起點,唯有深入了解消費行為的各種影響,並將重點放在那些對環境和社會影響最大的行為上,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她深信,改變始於覺醒,而覺醒始於教育。
「每一次消費都是一個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會產生後果,而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帶來改變。」她堅定地說。
以創意喚醒人心
梅珂博士的課堂是一個充滿批判性反思、希望和力量的空間。她善用幽默、創意和實踐活動,讓最複雜的議題也變得貼近生活、易於理解。
例如,一顆藏有塑膠玩具的驚喜朱古力蛋,看似是充滿童趣的零食,在梅珂博士的課堂中卻成為了強而有力的教學工具。她引導學生分析其漂亮的行銷手法、即棄包裝和稍縱即逝的吸引力,並解釋道:「這是消費主義的縮影,看似微不足道,卻折射出消費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層矛盾。」

香港科大故事
華燈照仁心:黃仁勳博士親筆簽名皮褸拍賣籌款 支持科大優質教育
香港科技大學基金(科大基金)首屆《智匯》晚宴最近圓滿舉行,獲各界慷慨捐款,共襄盛舉。逾200位來自學術界、商界及慈善界的社會賢達聚首一堂,見證科大基金正式成立的重要里程碑。科大基金將致力加強科大社群的凝聚力,並開拓籌款網絡,支持大學的策略發展。
晚宴活動精彩紛呈,當中最為矚目的是拍賣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博士捐贈的兩件親筆簽名皮褸,最終籌得超過2,000萬港元,將用以支持科大的各項策略發展計劃。
這兩件皮褸的背面繡上「HKUST」字樣,手工精巧,象徵着黃博士與科大的深厚淵源。去年十一月,黃博士在2024年科大學位頒授典禮上,獲頒授工程學榮譽博士學位。典禮後,他身穿這件皮褸,出席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主持的「圍爐對談」,其後更將兩件親筆簽名皮褸捐贈予科大,並特意在其中一件撰寫寄語,意義非凡,讓科大社群成員對此件珍品趨之若鶩。
校友贏得皮褸:「我很喜歡科大」
拍賣結果揭曉,最終由Madhead行政總裁曾建中先生(Terry)以1,000萬港元投得該件由黃博士親筆簽名及題字的皮褸。皮褸上的寄語如是說:「以引以為傲的校友之心——獻予香港科大與人工智能的未來」,意涵深遠。
Terry本身是科大傑出校友及校董會成員,並在今次晚宴出任籌委會聯席主席一職。他上台時留下感言:「我是科大校友,我很喜歡科大。」寥寥數字,情感真摯,場內頓時歡呼聲起,掌聲如雷,是科大社群上下一心的鐵證。

香港科大故事
機械人結合人工智能 窺探智慧醫療新時代
全球醫療保健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日益增加等問題,為醫療體系帶來沉重壓力。因此,醫學界對先進醫療科技的需求愈趨殷切,當中以入侵性較低、更精準的手術器材備受渴求,在全球掀起研發微型醫療機械人的熱潮,以輔助醫生更精準、有效地為病人提供治療。
有見及此,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的申亞京教授帶領其團隊,踏上醫療科技創新之路。申教授的團隊透過結合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技術,研發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醫療器械,分別用於診療監測、手術輔助及術後復康,是開展智慧醫療新世代的嶄新成果。
短小精悍—全球最細多功能手術機械人
微創手術往往需要處理人體內難以觸及的位置,為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手術的精準度尤為重要。研究團隊針對此需求而研發出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械人,其直徑只有0.95毫米,體積較現有同類機械人小60%。
別看它身形迷你,這位微型「外科醫生」集拍攝與精準導航功能於一身,能穿梭於人體內細小而狹窄的管道,例如支氣管和輸卵管,可協助醫療人員在人體內抽取組織樣本、傳送藥物及進行激光熱療手術,無論在診斷或治療等用途上,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手術助理。
智慧小幫「手」
人類雙手的神經分布密集,觸覺靈敏,但身體一旦出現腦中風等健康問題,可能會導致手部功能喪失、麻痺或刺痛等。若能及早發現和準確地診斷這些病症的嚴重程度,可顯著減低它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的困擾。然而,傳統的手部功能評估主要依賴醫生的觀察,診斷結果可能因醫生而異。
為應對此問題,研究團隊從一種名為「螺旋蘆薈」的植物獲得靈感,研發出圓錐狀的AI驅動裝置「PhyTac」。此裝置設有多達368個感應單元,患者只需手握裝置並發力,系統便能即時顯示手部的發力分布,讓醫生更輕易評估病人的康復進度。
遊戲化呼氣測試
新冠疫情過後,市民對定期肺部檢查的需求上升,研究團隊因而研發出一款直徑僅8厘米、重約78克的家用肺部功能檢測儀。這部儀器特別加入了遊戲元素:使用者在家進行呼氣測試和訓練時,需調節吹氣力度,以控制遊戲中的飛鳥避過障礙,為過程增添趣味;同時,醫生可遙距接收儀器收集的肺部功能數據,方便監測病人狀況。

香港科大故事
「我是科大人」系列:從受助到助人——科大校友以善心回饋社會
生於基層家庭,科大校友曾建中(Terry)現任手機遊戲公司 Madhead 的行政總裁,其代表作《神魔之塔》風靡無數玩家,下載量超過2,300萬次,並與多部人氣動畫合作。儘管事業有成,Terry始終心繫科大。
Terry身兼校友、校董會成員及捐款人,對科大情深義重。在他辦公室裡,他最珍視的是一封20年前的科大信函,記錄著母校於他家逢變故時提供的緊急援助。
Terry拿著信件,回憶道:「爸爸在我快將畢業時突然離世,科大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向我們發放一筆緊急經濟援助 。我一直銘記並感激科大對我們一家人的支援 。這封信至今仍放在我的辦公桌上。」
Terry與同為科大校友的弟弟 Terence 一直心存感恩,並於2016年捐款成立「學生緊急援助基金」,幫助遭遇突發經濟困難的學生,延續當年母校對他們的幫助。
被問到若時光能倒流,Terry還會選擇入讀科大嗎?他的回答堅定有力:「當然一定會!」
讓我們一起見證這位科大人如何將感恩化為傳承,惠及更多學子。
香港科大故事
智慧飛翔:科大數碼雙生開創空域新維度
對大多人來說,平凡之路才是安全之道,而未取之路則屬於勇於探索的開拓者。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學者正是如此,他們不斷突破界限,志在蒼穹,還將創新目光投向無垠的天空。
在科大低空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團隊以嶄新思維全力革新城市空域發展,積極響應香港特區政府推動低空經濟的政策。現時,他們正運用突破性的數碼雙生技術,打造能複製實體世界的虛擬模型,為無人機管理、空域管制及基建監察帶來革命性轉變。
這項使命由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鄭展鵬教授帶領,致力釋放低空經濟的無限潛力。
數碼雙子圖:無人機管理的全新時代
所謂「數碼雙子圖」,是與現實世界實時同步的虛擬鏡像模型,利用感應裝置和物聯網設備收集到的數據不斷更新。應用於無人機領域後,便能建立出高度互動的三維空域或基建地圖,讓導航及協調更趨精準。
鄭教授解釋:「數碼雙子圖能實現與無人機操作同步,在複雜空域中安全導航,猶如智慧化的無人機航空交通管制。透過這個平台,我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視覺化呈現無人機、空域及基建,進行模擬和精密管理。」
圖為數碼雙生子圖原型平台,有望推動大灣區低空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