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6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成立大數據生物智能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成立香港科技大學大數據生物智能實驗室,致力為生物學及醫療保健方面設計大數據分析方案,拓闊知識領域,改善人類生活。
設於科大的大數據生物智能實驗室,將由科大新明工程學教授、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楊強教授,以及數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汪揚教授共同領導,實驗室將成為一所具領導地位的生物智能大數據研究實驗室,加強學者和從業員在相關領域的知識交流。
科大獲得朱慧恒先生的慷慨捐助,成立大數據生物智能實驗室。朱先生於典禮上致辭時表示:「作為一名專心致志的實業家超過三十年,我很高興在科大慶祝創校二十五周年的時刻,能為這所優秀大學的發展作出貢獻。透過在美國及香港學術界尤其是和楊強教授及其科大跨學科團隊的聯繫,我對大數據在生物醫藥和可持續生活方面的應用產生興趣。我希望我的支持可以增強大學的研究力量,造福人類。」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表示:「我衷心感謝朱先生的慷慨支持,襄助科大設立大數據生物智能實驗室。大數據的應用將會為人類的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轉變。大數據研究亦是科大策略發展方向之一。隨着實驗室的成立,我深信科大能為大數據研究的迅速發展帶來新見解。」
楊強教授說:「朱先生對於生物智能的發展極具遠見,結合新的大數據方案和有機農業系統及現代醫療服務,改善人類生活。我們的實驗室會探討新的大數據方案,例如深度學習及遷移學習,以加強數據分析的應用。」
科大的大數據生物智能實驗室的研究範疇包括「深度學習方案」,即透過豐富功能描述機器的學習問題,從而讓電腦作出決定;以及能讓電腦模型輕易地在不同領域中應用的「直推式遷移學習」。實驗室亦會專注研究基因養殖,令過程更為自動化和易於使用,以及配合龐大的數據來源。
傳媒查詢: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舉辦25周年特展「創‧新‧生活」
為慶祝創校25周年,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舉辦展覽,介紹大學具深遠影響的發明,以及於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參與方面的創新概念。
展覽以「創‧新‧生活」為題,透過科學發現、影片、實物以及其他展品,闡述涵蓋六大範疇的五十多個故事,當中包括拓展潛能‧培育人才、革新通訊科技、研創新型材料、破解醫學之謎、維護環境‧拓新能源,以及關心社會‧滋養文化。
大學圖書館館長陳麗霞表示 ﹕「展覽紀錄了科大25年來一些值得紀念的時刻。我們衷心感激四個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過去一年與我們緊密合作,揀選、製作並搜尋珍貴的展品,令展覽內容豐富多采,完全體現同一科大以及凡事皆可為的科大精神。」
是次展覽由科大圖書館及出版技術中心聯合舉辦,展示大學在醫療、新型物料以及通訊技術例如5G網絡及無線聯繫等所作出的貢獻。展品亦包括科大創新的教學模式以及社會服務的計劃。
展覽 ﹕「創‧新‧生活」﹕科大25周年特展
展期:2016年4月21日至12月31日
地點: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圖書館唐炳源唐溫金美展覽廳
詳情請參閱 http://library.ust.hk/exhibitions/2016-25a/
傳媒查詢:

新聞
CRISPR-Cas9基因工程技術發明者埃曼紐爾‧卡彭蒂耶教授在「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探索生物醫學基因治療的新機遇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4月11日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由發明CRISPR-Cas9基因工程技術的埃曼紐爾‧卡彭蒂耶教授擔任主講嘉賓。這項技術正為生命科學研究帶來革命性影響。
卡彭蒂耶教授是馬克斯普朗克傳染病生物學研究所調控傳染病生物學系系主任,她以「基因工程學中革命性的CRISPR-Cas9技術:從細菌中學到的知識」為題發表演說,講解她最新的研究發現。她表示,能編輯核糖核酸的CRISPR-Cas9系統是生物學領域中新近出現的革命性技術,可用於快速而有效的標靶定位基因組編輯、染色體標記,以及基因調控。
卡彭蒂耶教授說:「能編輯核糖核酸的CRISPR-Cas9系統能成為一個實用的多功能系統,在全部三界生物的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廣泛應用於生物技術、生物醫學以及基因治療中。這項技術開創了生物醫學基因治療的全新機遇。」正如在過去兩年發表的大量學術研究顯示,以CRISPR-Cas9作去氧核糖核酸的標靶定位已經迅速且廣泛地獲科學家應用於編輯和沉默多種細胞和生物的基因組,包括人類細胞、植物和老鼠。」
卡彭蒂耶教授於皮埃爾和瑪麗居里大學修讀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及遺傳學,並於巴斯德研究院取得微生物學博士學位。她曾於美國發展,之後返回歐洲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馬克斯‧F‧佩魯茨實驗室擔任助理及副教授,並成立其研究團隊,其後科瑞典于默奥大學分子感染醫學實驗室出任副教授,至今仍是該實驗室的客座教授。於2013年至2015年間,卡彭蒂耶教授是德國布倫瑞克的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調控傳染病生物學系系主任和德國漢諾威醫學院教授。在2015年,卡彭蒂耶教授獲委任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科學會員及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傳染病生物學研究所的系主任。

新聞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力克·貝齊格博士 以「超高解像度螢光顯微鏡技術」為題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演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由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力克·貝齊格博士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貝齊格博士以「超高解像度螢光顯微鏡技術」為題,介紹顯微鏡技術的最新發展。他說:「隨著我們對生物系統的認知增加,我們想探求的問題漸趨複雜,亦因此需要更先進的光學儀器協助找尋答案。」貝齊格博士更指出,傳統光學顯微鏡的解像度,相較於微小如由分子自組成為的亞細胞結構,仍然相差百倍。
貝齊格博士講解目前顯微技術發展面臨的挑戰,包括顯微鏡的強光會對實驗樣本造成不利影響,以及活體組織的異質性會阻礙其高解像度觀測。此外,他亦討論了解決這些挑戰的三個方向 ─ 針對細胞內特定蛋白,以近分子水平解像度成像的超高解像度顯微成像技術;可以對活細胞或胚胎進行非侵入性動態三維成像的無衍射光學晶格平面照明顯微技術;以及應用於恢復異質性樣本例如斑馬魚或活鼠大腦皮層的成像質量之自適應光學技術。
貝齊格博士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系,並於康奈爾大學取得應用物理學博士學位。1988年,他加入貝爾實驗室,繼續首項突破衍射限制的近場光學顯微鏡論文研究。 1993年,他刷新數據儲存密度的世界紀錄,以及成功研發首個細胞超高解像度螢光成像及首個室溫下單分子成像。他後來離開科學界,到父親的機械器材公司任職。2003年,貝齊格博士尋找新發展方向,最終與好友兼貝爾實驗室的同事Harald Hess先生研發了光敏定位顯微鏡(PALM)。後來,他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自2005年起,他出任珍利亞研究園區的組長,開發嶄新的光學顯微鏡技術,促進生物學研究。

新聞
T&M-DDP Executive Forum Series: Embracing The Power of Internet by Mr. Bin Lin, Co-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Xiaomi Corporation
Dual Degree Program i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M-DDP) was honored to have Mr. Bin Lin, Co-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Xiaomi Corporation to be the guest speaker of T&M-DDP Executive Forum on 4 Mar 2016. Over 100 students joined the Forum and were inspired by Mr. Lin, an engineer pursuing for innovation and startup, who is a fantastic role model for T&M-DDP students.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舉行第三屆冠名教授席就職典禮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舉行第三屆冠名教授席就職典禮,向8位傑出教授頒授冠名教授席及表揚各捐贈者對大學的熱心支持。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在就職典禮上致辭時說:「我衷心感謝各捐贈者慷慨支持,襄助科大設立冠名教授席,表揚傑出教授。冠名教授席有助科大延攬全球頂尖人才,繼續努力不懈追求教研創新,為大學及廣大社會帶來更大禆益。」
陳教授向各冠名教授道賀,並指出:「今屆就職的冠名教授在多個不同領域表現出色,包括科學、工程、商業管理、社會科學及其他範疇等。他們追求教研卓越的熱誠和毅力,將樹立榜樣,啟發學生,並有助大學鞏固其國際知名研究型大學的地位。科大將繼續爭取社會各界支持,不斷提升教研實力,以實踐大學科研卓越的使命。」
贊助冠名教授席的8位捐贈者一直大力支持香港高等教育發展,包括於崇光先生、嘉柏環球集團、艾禮文家族基金、肇豐集團、冼為堅基金有限公司、蘇海文博士和蘇包陪慶女士、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及偉倫基金有限公司。
出席就職典禮的主禮嘉賓包括科大校董會副主席查逸超教授、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及其他大學高層。捐贈者、企業捐贈者及其代表均親臨典禮,包括竇瑞剛先生、方鏗博士、梁利劍虹女士、冼為堅博士、蘇海文博士、詹康信博士及於崇光先生。
冠名教授名錄如下:
於崇光基金理學教授
陳子亭教授—物理學系
嘉柏環球集團工程學教授

新聞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倫‧黑格教授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 分享科學的創意與探索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今天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倫‧黑格教授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黑格教授以「創意、探索與冒險-諾貝爾獎的過去與未來」為題,分享他對科學的創意與探索的獨到見解,以及科學研究中創意與冒險精神之間的密切關係。他說:「在科學的世界裡,創意及探索縱有不同,卻是密不可分的。科學突破往往是結合了創意及探索。」他以數個榮獲諾貝爾獎的突破性發現闡釋創意,當中包括他早期有關半導性及金屬性聚合物的發現。
黑格教授亦介紹了他現時的研究範疇及有份參與的企業項目,包括低成本的「塑膠」太陽能電池,以及兩所分別研究抗體治療技術及癌症血液測試的生物科技初創企業。
黑格教授由1982年起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物理學系任教。他以半導性及金屬性聚合物的領先研究而聞名,並曾獲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等多項殊榮。他曾在科學期刊出版超過1000篇文章,並擁有超過100項專利。他於1990年創立UNIAX公司,該公司其後於2000年被DuPont收購。他是聖塔芭芭拉CBrite公司的聯合創辦人及主席,該公司研發新世代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及液晶顯示器(LCD)背板的相關技術。他亦是Cynvenio及Cytomx Therapeutics的聯合創辦人及副主席,這兩所公司分別研發細胞分類和相關範疇的微流控,以及嶄新的藥物傳送技術。
黑格教授與他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研究半導性及金屬性聚合物科技,特別專注於聚合物場效電晶體中由閘極引致的絕緣體至金屬變化、低成本「塑膠」太陽能電池及自行組裝生產的超高流動性場效電晶體等相關研究。他現時的研究範疇亦包括高探測度寬頻光感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