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聞
政治遊戲:誰說政治科學教育乏味無趣?
提起政治,很多學生都選擇採取避之則吉的態度,認為複雜的政治問題最好留給政治人物去解決。然而,只要我們明白每一個政治決定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便會更積極投入地參與討論政治議題。
假如你也有同感,那麼王家禮教授就是你的最佳導師。這位科大社會科學及公共政策學部社會科學教育高級講師兼助理教授的課堂充滿趣味又有啟發性,一向座無虛席,深受學生歡迎。他在SOSC 3520 「理解比較政治學」課程上的出色教學表現,更讓他贏得科大2022「卓越核心課程教學獎」。
點燃創新思維
王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隨後負笈倫敦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
王教授以其獨具匠心的創新教學法,為看似枯燥乏味的科目注入生機和活力,從而引發學生的濃厚興趣,促使他們踴躍參與其中。不過,王教授於2014年剛加入科大時,其教學方式卻比現在傳統得多。「那時我比較依賴教科書内容製作教學筆記,並以期中及期末考試作為評分標準,學生只要熟讀筆記便可。」

新聞
科大設立跨學科學院 提升跨學科教育與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為進一步提升其跨學科研究與教學能力,正式把大學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升格為跨學科學院(學院)。新學院將配合社會需要,靈活推出嶄新的教學課程,以及推動包括藝術科技和生物設計等新興領域的跨學科研究。
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科大全力支持香港成爲國際創科樞紐,而發展跨學科人才乃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因素。爲吸引、培養並挽留這些人才,科大特別成立跨學科學院,以加強支援大學於六大研究領域1延聘跨學科教員的舉措,並培育能應對當前社會多樣而複雜議題的學生。
新學院不僅在聘請新興領域跨學科教員方面擁有更大的靈活度,亦將於現時11個本科及研究生跨學科課程之外,推出一個全新的科技創新碩士課程,以及拓展現有的學術計劃,進一步加強不同學院之間的融合交流。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表示:「面對全球人口老化及氣候變化等迫切議題,傳統的單一學科已不足以應對,需要透過融合不同學術範疇、取長補短來解決,跨學科的方式於教育和科研領域中亦因而顯得日趨重要。是次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升格為跨學科學院,展現了我們為協助香港成爲國際創科中心而致力培育跨學科人才的決心,同時也是科大踏上HKUST 3.0進程的重要里程碑,以邁向成為學習、探索和創新方面的卓越大學的目標進發。」
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表示:「除了推進跨學科課程及研究,學院亦會作為一個學術樞紐,以靈活的政策來增強跨學科研究的影響力,以實現科大的目標,包括在新興領域聘請英才、支持跨校園計劃以增強與港科大(廣州)的合作等。」
科大跨學科學院院長屈華民教授表示:「跨學科學院將優化及拓展現時的重點項目如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公共政策及綜合系統設計。同時,學院將進一步探索新興領域的嶄新教學方法及科研計劃,如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元宇宙、藝術科技、生物設計及跨學科科學計算等。我非常高興見證我們的世界級教員和頂尖學生,為了更好的未來而努力創新、造福社會。」
跨學科學院正籌備推出的科技創新碩士課程,將由科大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培育了五間獨角獸以及眾多初創公司的傳奇企業教育家李澤湘教授設計。課程旨在培育一批工程科技知識與市場營銷技巧兼備的專業人才,以推動技術轉移及研究成果落地。
2022

新聞
從商業教育到父子傳承
劉紹民教授跟科大及工商管理學院(商學院) 的關係真摯深厚,由最初擔任客席副教授,到後來出任副教授以及本科課程主任(營運管理學),教澤廣被二十載,最近獲校方頒發長期服務獎。劉教授桃李滿天下,被他教過的學生更包括他的四位兒子。
我從前可沒想過以教學為終身事業。
劉教授笑說:「我從前可沒想過以教學為終身事業!中學畢業後,我的成績未能讓我升讀大學,只好一邊在銀行當成本及營運分析員,一邊進修成為認可管理會計師,再前往美國深造。」
在彼邦取得管理科學博士學位後,劉教授留美教學,轉眼十餘載,早已在當地成家立業。2001年,正值科大商學院物色一位能結合國際與香港商業教學策略的教員,劉教授於是回港應聘。那一刻,他沒想過這份工作一做便20多年,科大更成了四位兒子的心儀學府。
劉教授的長子Joshua (工商管理學士綜合商業管理學2011年畢業生)說:「爸爸當時說我們只會在香港逗留兩年,結果年復年,後來香港成為了我們的家。」
步伐永遠向前
初執教時的首要任務是將教學內容本地化,引入本地商業案例。
劉教授攜家人回流,安頓一切,讓孩子在香港成長。然而其教學方法卻從不停步,永遠與時並進。採用北美傳統商業案例授課對劉教授可謂駕輕就熟,但本港學生對美國商業案例的來龍去脈和企業困境未必有充分理解。因此,將教學內容「本地化」便成了他初來科大執教鞭時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