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聞
科大舉辦一連串活動支持香港金融科技周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科大商學院)宣佈為學生和業界推出一連串活動,以示對今天開展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全力支持。
作為投資推廣署金融科技周的周邊活動,科大商學院夥拍香港金融科技協會,於11月1日率先舉辦行業研討會。活動主題為《銀行4.0與金融服務之未來》,邀請到五位行業專家,討論最新科技發展及其對銀行和金融服務界的影響。活動於科大商學院中環中心舉行,吸引超過一百位校友和業界人士參與。
緊接研討會的另一項活動於上11月2至3日在科大校內舉行,活動名為Bizkathon@HKUST,是香港首個虛擬銀行黑客松,歡迎香港專上院校所有學生和校友參賽,共吸引了25支隊伍、超過120人參與。具金融科技背景的校友和業界人士為參賽隊伍提供意見,協助各隊在24小時內制訂創新方案,幫助虛擬銀行取得客戶信任,並提供自動化運作建議。比賽獲三間虛擬銀行贊助,分別是平安壹賬通銀行、WeLab和眾安銀行。活動令參賽者有機會打好基礎,共同迎接香港虛擬銀行服務,並提早建立行內人脈。
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身兼一項由研資局撥款的主要金融科技研究項目負責人,他表示:「商學院樂意分擔推廣金融科技發展的重任。金融科技涉及跨學科專業,作為一所科技學府下的商學院,我們處於有利位置推動業界知識,並為金融業培育新一代人才。」
除了以上已舉辦的項目外,作為配合香港金融科技周的壓軸活動,科大商學院將與HashKey Digital Asset Group攜手於11月22至23日為學生舉辦另一項比賽 ─ 區塊鏈商業挑戰賽。從事區塊鏈研究的HashKey總部位於香港,在金融科技界具領導地位。是次活動旨在加深參賽者對區塊鏈科技及其應用的認識,歡迎科大以至其他本地大學的團隊參與。挑戰賽將為有志從事金融科技工作的學生提供了解行業的良機,並促進香港金融科技發展。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夥拍微軟 推出香港首個AI相關工商管理碩士選修科
微軟香港今日宣佈與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合作推出香港首個設有AI(人工智能)選修科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課程可協助企業管理層和機構培養重要技能、知識及文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做好準備。該課程內容為微軟全球人工智能商學院(AI Business School)旗下的項目之一,由微軟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合作編寫,為學生提供以AI革新商業模式的新思維。為科大商學院MBA學生提供的AI課程將於2020年初正式在香港推出。本地企業和機構的管理人員亦將有機會透過科大的行政人員公開課程修讀相關課程,為邁向AI時代作好準備。歷代的工業革命成功推動社會和企業就工業技術的發展需要,改變原有生活和工作模式。同樣地,要在AI及數據主導的數碼時代取得成功,企業必須擁有一套相應的專業技能。微軟與國際數據資訊( IDC )近期進行的一項研究《 迎接未來商業:利用AI 評估亞太增長潛力》 指出,儘管87%的企業表示在未來會優先協助員工學習新技能和重新培訓他們,但仍有 73%的企業尚未開始推行相應的培訓計劃。除此以外,報告亦指企業管理層亦必須抱有持續進修學習的態度,以確保能在瞬息萬變的AI時代下克服各種挑戰。微軟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陳珊珊女士表示:「AI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中決定性的科技和發展要素。隨著各種機器和系統日益進化,智能協作效能亦不斷提升,這改寫了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關係,同時亦意味著文化將迎來轉變。在數碼時代下,AI的應用將成為本地企業取得成功的重要根基。我們很高興能與全球頂尖學府之一的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幫助香港企業管理層裝備技能,成就他們在AI 時代取得成功。」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亦表示:「我們正在見證AI如何為企業員工和工作環境帶來徹底改變。同時,我們亦留意到越來越多MBA同學對AI如何優化商業決策、過程及生產力感興趣。透過與全球AI 技術領航者微軟合作,相信定能協助同學充分掌握及釋放AI的潛力。」
新聞
以土木工程思維解決現實問題
去年,香港有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兩項超大型基建落成,另外六個項目則在施工階段。無論公路或鐵路,公共服務一般少不了土木工程師的參與,但土木工程學與市民生常日活的密切關係,卻或許非修讀其他學科的學生所能盡知。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的胡惟忠教授深知,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對土木工程學一無所知的年輕學子,更須盡力協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胡教授於2016年初接掌「土木工程與現代社會」課程後,這項「共同核心課程」已躍升為科大最實用、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不論修讀甚麼本科,同學都可以從中了解如何透過土本工程解決香港的迫切問題。
有此成績,當然絕非幸致。授課者除了要對科目有深厚認識,亦須充滿教學熱誠。胡教授兩者兼備,在2014至2017年間,更連續三年成為學系內獲本科生給予最高評分的老師;因此,他最近獲大學頒發「2018年共同核心課程卓越教學獎」,實至名歸。
修讀上述核心課程的學生接近二百人,專長各異。為了增強同學的學習興趣,胡教授制定課程範圍時,必須超越平常的土木工程課題,甚至要花時間逐一細心了解學生的背景,設定適合他們的專題研習,因材施教。 其課程內容全面,涵蓋不同範疇,而且與時並進,觸及有關城市規劃及發展、法律及政策事宜、財務分析等最新知識。
舉例說,由於興建沙中線土瓜灣站,當區居民憂慮沉降問題會危害其物業的結構安全。為了讓學生了解沉降的真正含意,胡教授帶領他們到土瓜灣站附近不同地點量度沉降幅度,搜集第一手資料。在他眼中,這是「體驗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胡教授認為不管學生主修甚麼科目或畢業後有何志向,掌握基本土木工程知識,對自己以至香港皆有好處。他說:「我講解的土木工程和數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怎樣處理房屋短缺、樓價過高等社會問題。歸根究柢,這些現象是因政府高地價政策和物業發展成本昂貴而起。一方面降低發展商須要支付的地價,另一方面讓置業者分三十至四十年向政府補回地價餘額,如此一來,港人既可自置居所,政府亦不致損失賣地收益,是真正的雙贏方案。」學生通過小組專題研習方式應對真實個案,不但可以獲取實用經驗,亦能窺探如何學以致用,改善民生。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推出跨學院金融科技理學碩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工學院和理學院攜手合作,共同推出香港首個跨學科金融科技理學碩士課程。
科大金融科技理學碩士課程分為一年全日制和兩年兼讀制,旨在為金融科技行業引入人才。課程將透過三所學院多位教授的多元化專業知識,為學生提供與流行金融科技及其工程和金融原理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學生在多領域及日漸蓬勃的金融科技領域中的市場競爭力。第一屆學生由60位主要具有金融和科技背景的專業人士組成。
課程啟動禮在上星期六(8 月17日)舉行,由科大首席副校長倪明選教授、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工學院副院長(研究及研究生教務)蘇孝宇教授及理學院副院長(招生)梁承裕教授主持。
科大首席副校長倪明選教授說:「憑藉科大的世界級工商管理、工程及理學教育,此課程將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學習機會,以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取得成功。課程亦充分體現了科大勇於創新的獨特定位。」
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研究)及金融科技理學碩士課程聯合主任許佳龍教授表示:「此課程滿足了市場的迫切需求,而第一屆同學的卓越能力及多元化背景正正體現了這一點。這些學生學歷優秀,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院校,當中不乏經驗豐富的銀行、金融及科技行業管理層和專業人士。他們均致力於學習、發展和引領全球的金融科技創新和應用。」
WeLab集團資深顧問、虛擬銀行董事局主席及科大財務學系客席教授陳家強教授以「香港及大灣區的金融科技教育」為題於課程啟動禮發表主題演講,指出香港作為金融科技人才教育樞紐的優勢。其後,啟動禮舉辦以「虛擬銀行與金融科技業的未來」為題的論壇,進一步闡明金融科技在金融業的整體發展的關鍵作用。論壇嘉賓包括大華銀行大中華區行政總裁葉楊詩明女士、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阮國恒先生、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海外業務合規總監楊冠熹先生,各人同為科大校友,均在論壇中分享他們對金融業的寶貴知識和見解。

新聞
從鏡頭學習人文價值
非文科本科生經常抱怨被迫修讀跟他們的主修範疇以及職業生涯毫無關係的人文學科。然而,人文學部副教授渡言並不認同這個想法。渡教授認為,科學家以及工程師也應該修讀文科及人文學科,才能了解他們的發明能為社會和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渡教授希望更多學生能夠透過她的課堂培養同理心、批判性和創意思維。
「人文學科是一種軟實力。它對人類的影響有時甚至比科學發明更深遠。」她以歷史上的著名作家莎士比亞以及魯迅為例子,後者為中國的文壇大師,因為堅信文字的力量遠大於醫學,故決定棄醫從文。
現今的學生都喜歡追求視覺上的刺激,因此他們都無圖像不歡。正如渡教授所言,電影和動畫這個媒介比文學讓人感覺更自由,亦比書本更受歡迎和更容易接近。 因此她認為,「電影和動畫是灌輸學生人道主義價值觀一個很好的媒介。」
渡教授是研究中國動畫的著名學者,她最先發現中國動畫電影在二戰時期的重要性,並且將其建立為一個主流研究範疇。渡教授醉心研究動畫,源於她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發現動畫可以成爲一門獨立的研究議題。但同時她亦對其友儕只談論日本動畫的行徑感到好奇,促使她決定深入研究中國動畫這一個前人未曾涉獵的研究領域。
渡教授於2012年完成她的博士論文,發表中國動畫對日本動畫的影響,以及中國動畫在50至70年代毛澤東領導下蜚聲國際。今年,渡教授出版了她的英文著作《Animated Encounters: Transnational Movements of Chinese Animation, 1940s-1970s》。
渡教授還認為,因為人們對科技的看法不斷改變,所以現今不論修讀什麼科目的學生都應該修讀人文學科。日本動畫對科技的描述就是最佳例證—在60年代,科技在動畫裡頭都是好幫手,造福人類。然而,近代動畫卻經常刻劃瘋狂科學家創造能夠摧毀人類文明的怪獸機器,展現出對科技的恐懼。
她表示:「科學發展存在失控的可能性。雖然機械人能為人類帶來便利,但同時也可能帶來破壞。我希望學生以人道關懷和價值為做事原則,這樣才可確保科學和技術用於正途。」

新聞
科大推出全港首個海洋科學與技術本科課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海洋科學系將於今年九月推出香港首個海洋科學與技術本科學士課程,以培育年輕一代、具有實際經驗的海洋環境研究、保育和管理人才。近年來,各國科學家共同開展了越來越多的海洋探索和研究項目,不僅希望尋找新資源,更希望在科學研究上尋求新的突破。過去數十年中,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而探索新資源的任務變得益發重要。為了培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人才,科大即將推出新的本科課程「海洋科學與技術」(海洋科技),銳意培育學生在環境範疇的技能和特質,使他們能在這個對人才需求若渴的領域發揮才幹,成為教育家、海洋科學家、技術人才或其他專業人士。憑藉跨學科的教授團隊以及強大的海洋研究背景,科大具備了成立一個綜合而全面化的海洋科技課程的實力。有關課程不僅涵蓋海洋科技的基礎知識、漁業和保育等方面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亦涵蓋了多個技術層面如數據挖掘技術和管理、海洋動力模型的構建及可視化、污染追蹤技術,以及可應用到不同工業範疇的海洋活性化合物的挖掘技術等。課程非常重視同學的實踐經驗,將會與內地、台灣、日本及世界其它地區頂尖的海洋研究機構和在海洋產業擁有顯著地位的地區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總整課程(capstone projects)、實習和海外交流機會。科大海洋科學系署理主任兼捷成David von Hansemann理學講座教授錢培元表示:「海洋真正是追求科學突破的前沿,它既是全球氣候的主要動力源,亦是地球上最少被探索和瞭解的環境。海洋產業對沿海地區(如香港)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經濟支柱,而海洋產業和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均需高質素的人才與先進的科技。我喜見科大開辦本港首個海洋科技課程,填補相關人才的缺口。我期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對海洋有更深入的瞭解,並會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海洋資源,達至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兼本科生課程主任劉振鈞教授補充指:「本課程的畢業生出路甚廣,隨著愈來愈多沿海基建項目的落實和生態旅遊業的興起,社會對海洋科學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個四年制的學位課程將會好好培養學生,讓他們能勝任包括海洋產業、政府機構、非牟利環境組織、環境顧問公司,以及設有相關研究的院校等不同範疇的工作。」
2018

新聞
科大工學院計劃將「體驗式學習」 課程 訂為工程學生必修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今天(2018年12月4日)宣布,計劃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將「體驗式學習」課程訂為必修科,日後每年入讀工學院的800位本科一年級學生,均需修讀「體驗式學習」課程,動手製作工程作品,學習跨學科的工程知識,貼近現實需要。
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說︰「現時市場上日益需要的人才,並不是只懂一個範疇的工程師,而是擁有不同工程學科知識的工程師。我們希望透過『體驗式學習』,讓學生用自己一雙手設計一些創新發明,汲取跨學科的知識,建立解決難題的能力,成為貼近社會需要的人才。即使學生在畢業後長期投身社會不同崗位,也能適應和繼續創新。」
科大工學院正式引入「體驗式學習」課程已六年。現時,每年約有180位本科一年級學生報讀「首年基礎工程設計課程」;另外約有130位本科生在不同教授的指導下,參加本地及海外的工程設計比賽。他們均需親手設計和製作工程作品,例如飛船、小型智能車和水底機械人等。工學院計劃在兩、三年內將「體驗式學習」課程訂為必修科,日後每年入讀工學院的800位一年級學生,必需修讀「體驗式學習」課程,從而學習跨學科的工程知識,獲取實戰經驗。
為配合「體驗式學習」,工學院特別為學生提供了每天24小時開放的「學生主導體驗式學習實驗室」。該實驗室可隨時組裝變身成為設計、製造樣板或作模擬展示等用途的工作室,並設有鐳射切割機、高效3D掃描系統和動態捕捉系統等設備。實驗室由擔當「學生技術顧問」的高年級工程學生全權管理。此外,工學院亦剛剛開設全新的「Dream Team Open Lab」,讓更多學生能製作自己的工程作品,參加比賽。
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補充︰「由學生主導、讓他們動手創造及製作工程作品是全球工程教育的趨勢。科大是一所年輕的大學,我們在教學方面勇於創新。工學院於本科生教育中的『體驗式學習』投放大量資源和人才,繼續確立科大工學院在工程教育創新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