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聞
越洋萬里拓闊視野
科大一直致力吸納世界各地的學生,以推動校園多元發展及國際化;而為了進一步擴大非本地生組合,大學在2018推出了「海外中學訪問團計劃」,讓中亞及中東的高中輔導老師深切認識科大為當地學生所提供的升學機會。該計劃在2019年三月再接再厲,讓逾30名來自九個西歐國家的高中輔導老師參與。兩位分別來自哈薩克和土耳其的科大學生,就和我們暢談來港升學的由來和感受。
祖籍哈薩克的生物科技及商學理學士四年級生 Kamila ABDRASSILOVA,見證了越來越多同鄉入讀科大的趨勢 – 她回想抵埗之初,全校的哈薩克學生只有七人,相對今天的14人,四年間增長高達一倍。
選擇大學時,Kamila不諱言下了一番功夫。她除了特別重視大學的學術和畢業生就業能力排名,申請獎學金的機會,以及學生組合多元化與否,也是關鍵因素。科大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是大中華之冠,排名接近哈佛與哥倫比亞大學,而且實習及交流機會充足。身為IB國際文憑畢業生,Kamila 取得的獎學金足以全數支付學費及生活開銷。衡量種種有利因素後,她很快已立定主意,選擇這家力求創新的年輕大學。
然而,事情往往並非一帆風順。她回憶抵港後不久的情況:「初到香港,很掛念家人,也擔心家鄉的政局。幸好大學的學生輔導中心提供免費支援,對我幫助很大。」
開放的環境,想法近似的人,讓這個在阿拉木圖土生土長的女孩,得以完全融入香港和大學的生活。Kamila積極加入不同學生組織,其中一個就是 「視野無界」 (SIGHT)。她夥拍SIGHT的其他成員,針對現存問題一起構思實際解決方案,過程中提升小妮子的設計思維及其項目管理能力。
在科大修業期間,Kamila還獲得負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寶貴機會,汲取知識之餘,也實地認識和感受美國文化。另外,她也在香港匯豐銀行總部的銀行增長及創新部門完成實習。一連串難得經歷,助她建立全球視野此一重要職業技能,有利日後的事業發展。
種種機會讓Kamila不斷進步,她亦很快成為科大的忠實支持者,身體力行參與組織和帶領代表團回到自己的家鄉,宣傳科大。

新聞
SENG Alumni Stories "Women in Engineering" - Natural Born Engineers (只提供英文版本)
These alumnae graduated a decade apart, and since then they have travelled very different career paths. But WONG Hiu-King Kyna and CHAN Kiu-Kei Bella retain much in common – and that’s apart from their obvious delight at being back in their beloved campus. They were both eager at an early age to explore the secre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y both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have since maintained their close linkage through their proactive engagement with their alma mater’s student and alumni groups.
Sharing a Common Dream

新聞
生生不息的助人之火
科大環球商業管理及營運管理學四年級學生黃子容,曾參加義工活動遠赴印度義務照顧無家可歸的婦孺,親眼目睹民眾在飽受乾旱困擾的赤貧鄉村掙扎求存讓她深感震撼和痛心,當日的畫面至今仍然歷歷在目。子容在台灣長大,自幼過著舒適的城市生活,在印度的難忘經歷,除了使她驚覺幸福絕非必然,更在其內心深處播下了熱心助人的種子。
她說:「我們有幸活在安全舒適的環境,難以想像還有不少人過著朝不保夕、顛沛流離的日子。只有身處當地,才可真切感受兩者差異之大;正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感悟,才讓我開始深思如何幫助不幸的一群,以及自己應該承擔什麼樣的社會責任。」
因此,當她去年得知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ICRC)開辦一年制實習計劃,便即毅然申請。「我告訴自己,若需作出使生命變得不一樣的勇敢抉擇,必須當機立斷,不能白白錯過機會!」說起當日情景,她眼中仍然流露一絲興奮。
子容參與的實習計劃,是ICRC與「科大侍學行公民伙伴實習計劃」事前經歷無數磋商和交流而得出的成果,獲得科大全力支持。多年來,侍學行計劃曾夥拍不同志願組織舉辦多項實習活動,全部均以培養學生多方面才能為目標。
ICRC實習計劃向來競爭激烈,而根據慣例,歐洲的研究生更會佔去當中大部分名額。然而,子容參與的這一輪計劃,是專門為科大學生而設的。
申請人的學業成績或學術背景並非評選標準。上述實習計劃的評審員反而更著重入選者的「熱誠」是否與ICRC一致,而衡量「熱誠」的唯一法則,就是申請人過往參與人道救援相關工作的經歷。另外,由於實習時需要接觸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申請者是否開明和熟悉公共事務,也是重要的評審準則。
子容最終獲分派到ICRC的資源動員部工作,主力負責因應捐款人關心的議題撰寫籌款建議書,以及聯繫各國政府代表。
身為商學院學生,子容成功運用在大學習得的經濟及財務知識,幫助ICRC開展關於亞洲及新興國家的研究。舉例說,她曾引述印尼的經濟指數,講解為何該國有機會成為ICRC的合作夥伴。
從學生搖身一變為專業人士,子容不諱言適應需時。在ICRC工作的第一天,她隨上司會見一位歐洲代表,儘管自己能操流利英語和法語,卻未能完全掌握會議上的對話內容。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與中國光大銀行香港分行攜手培育網絡保安專才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與中國光大銀行香港分行(光銀香港分行)聯手舉辦香港首個「銀校合作」的網絡安全比賽。
網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網絡攻擊帶來的安全威脅愈趨嚴重。是次「網絡守衛挑戰賽」旨在推廣網絡保安意識,並給予科大學生機會,親身體驗金融機構實際面對的各種網路風險與挑戰。
比賽在5月10日於科大校園舉行,全日活動先由光銀香港分行的專家為參賽隊伍提供培訓,包括分享在保障客戶免受黑客入侵及合規監管的經驗和重要性。比賽由網路保安公司Fortinet提供技術支援。
香港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在活動啟動儀式中表示:「科大致力培育人才,除希望為區內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外,並鼓勵他們協助企業應對不同的新挑戰,特別是在科技急速發展下的新經濟形勢。我們感謝光銀香港給予學生的難得機會,讓他們可從不同角度認識企業如何面對及管理網絡風險。」
中國光大銀行香港分行風險總監及董事總經理胡奕鈿表示:「香港科技大學是世界一流大學,擁有一流的科技學科和頂尖的研究機構。光銀香港分行希望能與香港科技大學開展金融科技創新合作,建立『產學研』融合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推動金融技術孵化平台建設,培養實用的金融科技人才。」
是次活動共吸引20支來自科大各學院的參賽隊伍,每隊均由兩名學生組成。比賽透過電腦模擬環境,讓參賽者處理一連串網絡攻擊和電子郵件入侵事件。得分最高的三隊將獲光銀香港分行安排實習機會。
關於中國光大銀行香港分行
中國光大銀行香港分行於2013年2月成立,是一家在香港經營的持牌銀行。總行為中國光大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誌2018年發佈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中國光大銀行位列第39位。香港分行依託光大集團和中國光大銀行雄厚的資本實力和龐大客戶群,以香港國際金融市場為中心,專注發展批發銀行業務。光銀香港分行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企業貸款、銀團貸款、債券資本市場產品、外匯產品、利率產品、貿易金融、人民幣服務等,積極推動跨境業務,為客戶度身定做全方位金融方案。

新聞
向目標奮發
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學生李淑筠是香港其中一個頂尖反曲弓箭選手,可惜兩度以些微之差未能獲得世界級射箭比賽世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和亞運會的參賽資格,讓她夢碎。無緣參加比賽後,她現正處於休學期,並將於9月復課,完成最後一年大學課程。
淑筠中學時選修理科,但她承認自己並非成績優異的學生,因此從未想過考入大學。但為了能夠像她的韓國射箭選手偶像奇甫倍一樣能夠參加世大,她發奮學習,最終於2015年考入香港科技大學。
2017年世大的入圍資格看似容易但機會卻在她身邊擦身而過。淑筠大受打擊,非常失望。後來,她放眼2018 年的亞運會。可是再一次,她的出賽排名未能代表香港作賽,再次與大型賽事失諸交臂。
淑筠只難過了一陣子,便立即重新振作。她的堅毅和凡事皆可為的精神與香港科技大學的核心價值不謀而合。科大一直提倡勇於嘗試 ,從失敗中學習,並且鼓勵學生努力不懈大膽追求夢想。
她的家庭背景塑造了她的性格。出身微寒的她在天水圍長大,父母需要工作照顧五名子女。淑筠需自掏腰包支付射箭所需用品及參加海外比賽的費用。然而,射箭的裝備昂貴,需付約港幣 3,500元才能買到十多支優質的箭,因此,她在射箭班當教練,並兼職資訊科技工作來應付龐大支出。
淑筠說:「在香港,若沒有經濟支持,是很難成為頂尖運動員的。」幸好,科大透過例如校友基金的資助,大大舒緩了她由於財政困難而無法參加錦標賽的壓力。
她表示,除了財政支援外,教學人員、學系以及行政部門均盡力支持她繼續投入射箭生涯。為了確保她能夠參加重要的海外比賽,學校既為她的中期試改期,又延長功課提交日期,讓她不用擔心追不上學業進度。
教授們都十分樂意在學術及全人發展上給予支援。淑筠特別感謝電腦科的蔡友集博士給她無比支持,她說:「蔡教授支持我參加體育運動,更重要的是,他在人生及職業決策上,給予我非常寶貴的意見。」有別於其他人的態度,蔡教授支持淑筠休學一年的決定,因為他深信淑筠清楚知道作為一名學生和射箭選手應如何走自己的路。
工程學院的女生不多,作為其中一員,淑筠有幸在以男性爲主的的環境下學習,因為他們都很樂意助她解答疑難。她認為性別差異對學習工程沒有影響,而她本人對程式設計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