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7

新聞
手語譜寫共融樂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麥鑑榮指出,最近一項調查顯示香港約有五萬名全聾或聽障人士。然而,這個社群所獲的支持仍然不足。
麥教授解釋:「香港的專業手語翻譯員人數偏低,現時只有約54名。」
為解決上述問題,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應屆畢業生黎家偉、梁銘方及翁偉超,決定在畢業專題習作中運用於科大所學的知識,為聽障人士開發一個應用程式,使用者只要把中文句子輸入手機,便可翻譯成手語示範錄像。
麥教授認為這個程式對手語翻譯員的訓練很有幫助,也方便市民大眾與聽障人士溝通。他表示:「科大一向熱衷回饋社會,這個項目就是一個好例子。」在開發過程中,同學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手語的句式與中文不同。黎家偉指出:「手語中的形容詞、副詞、數目和發問詞一般置於名詞後面,而中文一般是置於名詞前面。」
為解決上述難題,團隊設計了一個配合手語語法的句子拆解算法。翁偉超解釋:「我們使用FFmpeg軟件進行錄像合成,將各手語片段整合,形成完整句子。」由於梁銘方懂得手語,自然便擔任了手語錄像的主角。梁銘方表示:「我在半年內為超過1,700個手語字詞拍攝錄像,給我帶來難忘的經驗。」
如欲了解更多,請按此瀏覽。

新聞
Solar Energy Shines in Cambodia
To utilize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duce the operational cost of the orphanages, a group of HKUST students from Connect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have spent the last two summers there to help build a solar energy system as the country is shiny for most of the time during the year.

新聞
科大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國際知名的科研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致力建立一個環保校園,並旨在於廣泛社區擔任領導角色,以實踐和推動可持續發展概念。
其中值得注意的例子,就是科大在創校之初採用海水製冷技術,為學術大樓中央冷氣系統供冷。其後,科大把這項先驅技術擴展至全新落成、樓高八層的鄭裕彤樓,透過擴充原有的中央供冷站產能,建立區域性製冷系統,從而達致最高效能和減少碳排放。
上述項目有效節省數百萬元的營運成本和減低耗電量,因而得到國際認可,獲美國能源工程師學會頒授2016年亞太區年度能源計劃大獎。預期這項優化計劃可減低鄭裕彤樓的每年耗電量達20%至35%,並節省港幣150萬元的營運及維修費用。
在「科大2020 可持續發展挑戰」計劃下,科大承諾在2020年或之前減低整個校園的耗電量達10%。這項行動計劃旨在建立可持續發展社群網路,研發和評估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新路向,並率先減少能源消耗和固體廢物,以及減排溫室氣體。
自2014/15學年起,科大溫室氣體排放和整體固體廢物量已分別減少逾13%及4%,而廢物回收量則增加15%。另外,科大已投放資源落實多項減廢計劃,而本校學生亦盡展所長,當中「可持續校園領袖計劃」的學生環保代表(Eco-reps)舉辦綠色市集(Green Products Fair)和Lunch Box Go Green等環保活動,藉此於校園內推廣可持續發展概念。

新聞
Transforming Our Food Waste into Resources
In September 2016 our Campus Service Office appointed South China Reborn Resources (Zhongshan) Company Limited to collect food waste from our canteens every day and bring it to their facility in the Tuen Mun Eco Park to transform it into high-nutrient fish food pell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