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獎項, 獎項及排名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羅錦團教授榮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Prof. Kam Tuen Law, Chair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at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has been elected a 2024 Fellow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 
新聞
研究, 獎項, 獎項及排名
科大16位科學家獲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總資助額創歷史新高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共有16位科學家獲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所獲總額達2,620萬元人民幣,創科大歷史新高。 該基金分別透過三個項目撥款,以支持大學在新興科技領域的研究項目。這些科大項目旨在提升人類福祉、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涵蓋人工智能、微電子、生物學和材料科學,以至大數據、數學和金融等不同領域。 在三個項目當中,四位教授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每項資助經費為280萬至400萬元人民幣。此外,六位教授獲「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每人200萬元人民幣;另有六位教授獲「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每人30萬元人民幣。 科大對於能夠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鼎力支持,深感榮幸,未來將繼續發揮其世界一流的科研實力,為國家發展作出更深遠貢獻。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頒授榮譽大學院士予五位傑出人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向五位傑出人士頒授榮譽大學院士,他們分別為包弼德教授、簡吳秋玉女士、高秉強教授、吳永順先生及容永祺博士(按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榮譽大學院士頒授典禮由大學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和校長葉玉如教授主持。科大校董會主席沈教授讚揚五位榮譽大學院士的卓越成就,以及對社會的貢獻。他表示:「今年科大的榮譽院士不僅在各自的事業上屢創突破,更致力發揮所長,為改善人類福祉作出貢獻,此舉不但為科大的學生樹立典範,更為整個香港、亞洲以至全球具探究精神的人才帶來啟發。」校長葉教授亦向各院士致以誠摯的祝賀,她表示:「五位榮譽院士均爲德才兼備的領袖人物。 他們不僅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成就超卓,多年來更是憑著無私奉獻之心,扶掖後進、回饋社會,誠為眾人楷模。正如涓涓溪流可匯江海,各位院士善用自身才能,在貢獻社會中發揮超越自我的影響力,這種精神恰好彰顯『同一科大』的核心價值。」包弼德教授現為哈佛大學(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的Charles H. Carswell講座教授,是研究七至十七世紀中國文化精英歷史的權威學者。1982年,包教授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中國歷史博士學位後,開始於哈佛開展璀璨的教學生涯。他對新興「數碼人文學」的熱忱,可追溯至與復旦大學合作時期所推動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為呈現中國歷史面貌帶來了突破。哈佛於2005年成立地理分析中心時,任命包教授為創始主任,肯定他為歷史學家提供地理空間分析支援的重要貢獻。他在任內推展「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項目,截至今年二月,該資料庫已收錄了535,181名歷史人物的生平及職業數據,並開放予公眾查閱,拉近學術差異。包教授一直與多所世界領先大學的學術夥伴保持緊密聯繫,包括與科大學者過去十多年來攜手進行的中國歷史研究項目。
新聞
科大學者戴希教授榮獲「陳嘉庚科學獎」及「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兼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及其團隊,繼昨天獲國家主席習近平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今天再下一城,獲頒「陳嘉庚科學獎數理科學獎」,以表彰他及其研究夥伴於拓樸電子態研究的貢獻。該團隊具開創性的研究探索,成功引領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突破,為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創新開闢新方向。 戴希教授是第二位獲頒陳嘉庚科學獎數理科學獎的香港學者,以及第三位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香港科學家。他的研究夥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方忠教授及研究員翁紅明教授亦一同榮獲上述兩大獎項。 「國家自然科學獎」為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旨在表揚於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及應用方面具重大貢獻的科研成果。由於入選一等獎的準則極為嚴格,歷屆曾多次從缺。戴教授所屬的團隊,為今年唯一獲頒一等獎的項目。 至於兩年一度的「陳嘉庚科學獎」,則旨在表彰在數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資訊科技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具傑出成就的中國科學家。每位得獎人會獲頒發榮譽獎章及證書,而整個得獎團隊亦會獲得100萬元人民幣獎金,以支持他們的研究發展。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對戴教授表示衷心祝賀,他表示:「戴希教授在拓樸材料方面成就出眾,不僅融合了理論物理學及實驗科學,更發揮了以計算方法推動實驗突破的巨大潛力。是次獲獎亦印證了科大在推動基礎研究上的堅定承諾。眾所周知,探索基礎研究的過程充滿挑戰性,但卻對奠定創新變革的基礎至為重要。科大一直致力為戴教授等出色的學者創造有利的環境,讓他們能發揮其創造力、專業知識和毅力,突破研究界限。」 作為量子材料理論的領先專家,戴教授於拓撲材料的研究中,彌合了理論物理學與實驗科學的差距,更將拓撲物質理論概念帶進現實世界材料,最終推動科學家們建立全新的拓撲材料數據庫,貢獻舉足輕重。
新聞
獎項及排名,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可持續性
科大致力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榮膺「影響力排名」全球第19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首度參與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大學影響力排名2024》,並勇奪全球第36位,名列香港及中國內地第一,反映科大就全球可持續發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備受國際認同。 排名由THE昨日於曼谷舉行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GSDC)上公布。該排名評估全球2,100多間大學於實現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表現。其中,THE特別表揚科大在建設強韌基建及工業,加速創新(SDG 9)、推動可持續城市發展(SDG 11)和負責任消費與生產(SDG 12)這三大範疇的貢獻最為突出。 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欣悉科大在最新影響力排名表現突出,他表示:「這印證了科大在改善人類生活環境方面所作的貢獻。面對現今日益複雜的挑戰,除了善用科技外,我們也需要透過跨院校和跨學科的合作,應對各種議題。作為孕育創新科技的基地,大學應擔當領導角色,推動更多協作,以促進全球智慧及可持續發展。」 科大今日更坐言起行,牽頭於GSDC大會上邀請15間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和中東的院校*參與聯署碳中和宣言,承諾將校園打造為生活實驗室、推動創新應用,以實際行動締造可持續的未來。生活實驗室的理念源於科大數年前推出的「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 」計劃。在該計劃下,科大至今已資助36個項目,包括化學品減耗和節能電錶等智能系統。 汪教授說:「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思維。科大的思維和願景,是將校園變成零碳生活實驗室,以促進體驗式學習及研究。可持續發展亦需要跨國界的協作和知識共享,藉著這個聯合宣言以及其他新猷,例如推動跨地域研究協作的環球知識網絡(Global Knowledge Network)等,我們期望能激發更多創新解決方案,以應對氣候變化、水資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續交通運輸等挑戰。」 
新聞
獎項及排名, 排名,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發展
科大躍升13位 躋身全球五十強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欣悉在最新公布的《QS 世界大學排名榜2025》中,科大躍升13位至第47名,躋身全球五十強之列,反映大學在教研和知識轉移的卓越表現,備受肯定。 排名是評估大學表現的其中一項參考因素,保持卓越的教研水平更為重要。作為一所表現出色的年輕大學,科大一直致力推出創新教學方法,配合先進的教學資源,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科大提供國際而多元化的學習環境,著重跨學科教育,並善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來豐富同學的學習體驗,裝備他們應對急速的數碼轉型發展。根據全球大學就業能力排名,科大畢業生的競爭力獲環球人力市場認可,長期雄踞全球三十強之列。 作為一所國際領先的研究型大學,科大在最新的《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2024》中,「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學」等12個學科躋身全球五十強,多個學科排名位列香港之首,其中「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更榮獲全球第十名,彰顯了我們過去三十年來,在包括醫療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機械人、大數據、金融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深科技領域努力耕耘的成果。 科大亦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案和產品。我們的成員共創立了1,747間至今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4間成功退場的公司(上市集資或被併購)。此外,科大於《自然》期刊的2022年學術機構專利影響力指標中排名全中國第一,以及在2022年《新財富》深科技獨角獸孵化能力中排名全國第二。 大學目前正推動一系列令人振奮的新發展。透過新近設立、區內最先進的人工智能運算中心,以及未來多項新計劃,包括醫學院、創新灣和校園中的深科技孵化設施等,大學將吸引來自全球的研究人員,攜手開拓知識前沿,尋求更多科研突破。自2022年底以來,科大已成功於全球延攬超過70名頂尖教研人才加盟,鞏固大學的教研實力之餘,亦有助香港實現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
新聞
李世瑋教授榮獲2024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Worcester Reed Warner獎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科大(廣州)系統樞紐院長兼智能製造學域講座教授李世瑋教授榮獲2024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Worcester Reed Warner獎章」,以表彰其「定義影響工業測試標準的焊點失效模式」。該獎章歷史悠久、享負盛名,自1933年首次頒發以來,只有極少數的華人得獎者,當中包括備受尊敬的「現代生物力學之父」馮元楨教授。李世瑋教授更是歷年的華人得主之中,唯一一位在亞洲發展其畢生事業。
新聞
創業, 創新
科大於第四十九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創歷史佳績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第四十九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取得破紀錄的驕人成績,36支參展隊伍一共奪得36個獎項,包括中國代表團發明和創新優秀獎、四個評審團嘉許金獎、以及多個金、銀、銅獎,獲獎數目屬歷年之冠。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帶領的突破性研究,以血液中的可溶性ST2(sST2)蛋白為治療靶點開發阿爾茲海默症藥物的創新策略,榮獲中國代表團發明和創新優秀獎及評審團嘉許金獎兩個獎項。研究成果為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開發開拓了新方向。針對sST2的治療方法能夠降低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和改善患者的病理症狀,有望成為比傳統阿爾茲海默症治療方法更簡單、侵入性較低和安全的新型治療策略。 另外三項獲評審團嘉許金獎的項目,分別是由科大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及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吳宏偉教授領導,以都市固體廢物製成的無水泥環保磚;由科大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助理教授向暢穎教授帶領,用於隔熱的先進光電智能窗口;以及由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團隊所開發的紮鐵機械人,該中心為科大牽頭成立的其中一間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研究中心。 是次寫下科大歷史佳績的36個參展項目涵蓋多個領域,包括生物醫學與健康、資訊科技與人工智能、智能建造,以及可持續發展與新能源。除了紮鐵機械人,另外有五個項目亦由科大牽頭成立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研究中心,包括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及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與世界頂尖科研機構共同研發。這些項目涉及基因組編輯、細胞治療、智能塔式起重機、自動工具鏈、人工智能加速器等前沿技術。 是次參展的項目亦包括一些由科大與政府和行業領導者進行合作的研發項目,以期為社會帶來深遠的貢獻,例如與教育局合作、專為香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 (HKMOOC)而研發的虛擬課程。此外,科大亦與港鐵公司和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合作,分別開發多重交通彷真模型,以估算乘客量,以及結合人工智能、機械技術和物聯網的數位孿生平台,供物管行業使用。此外,當中24項參展的創新成果已在科大支持下成立初創企業,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對社會有貢獻的解決方案,在知識轉移方面邁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