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7

新聞
A Homecoming
A first generation graduate from HKUST, Professor Rachel Ngai went around the world, came back and contributed to where it all started.
Born in China and moved to Hong Kong as a six-year-old, Prof Rachel Ngai still remembers fondly how life was different in her adoptive homeland. “The first time I noticed the striking differences in the economies of different places was in high school,” Rachel remembers. “I was a tutor in Hong Kong and my salary was HK$100 an hour, so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my father who was a pharmacist, earning HK$300 a month in China.”

新聞
凱洛格 - 科大EMBA榮膺QS首屆排名全球之冠
凱洛格-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於Quacquarelli Symonds (QS) 首度發表的全球EMBA課程排名中再創佳績,位列全球榜首。
QS首次就「全球分區EMBA課程」,以及「全球EMBA合辦課程」(即由兩家或以上位處不同地區或採用不同平台授課的課程)進行排名。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不單獲選為全球最佳合辦EMBA課程,更成為全球120個獲評分課程整體分數最高的EMBA課程。
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歡迎課程獲表揚,他表示:「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於1998年推出,是亞洲首個與海外學府合辦的EMBA課程。我們一直配合市場需要,制定適切的策略,因而能保持多年的國際領導地位。於QS排名再取佳績,我們感到十分鼓舞,實屬課程迎接二十週年的喜訊。」
科大商學院副院長及凱洛格-科大EMBA創辦課程主任戴啟思教授表示:「我們當年在亞洲率先推出同類課程,多年的努力令課程取得今天的成果。作為同類課程的先驅,與凱洛格商學院合作為課程提供國際視野,令區內學生受惠於全球網絡及最優質的行政人員教育。」
QS全球EMBA課程排名就五項主要指標為課程評級,當中包括「僱主評價」、「領導力」、「學員職位和經驗」、「就業表現」及「多元化」。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在五個範疇均取得卓越表現,整體分數成為所有120個獲評級課程之冠。
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主任區敏儀女士表示:「課程再度獲肯定是我們力臻完善,加上學生和校友,以及兩間頂尖學府教職員努力的成果。我們會貫徹承諾,不斷更新課程內容,培訓具國際視野的商界領袖,繼續保持課程的領導地位。」
詳盡排名結果:http://www.topmba.com/emba-rankings/joint-programs/2017

新聞
科大中央製冷系統優化計劃奪亞太區獎項 項目節省至少兩成耗電及百萬計成本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美國能源工程師學會頒授2016年亞太區年度能源計劃大獎,以表揚大學一個將中央供冷站提升為區域性供冷系統的項目,不但有效減少能耗,更節省逾百萬計成本。
科大創校初期,已採用當時嶄新的海水製冷技術,為科大的學術大樓供應冷氣。至2012年,大學籌建八層高的鄭裕彤樓,便決定擴充中央製冷系統,而非為新大樓興建一座新的供冷站,以達致最高製冷效能及減少碳排放。
科大副校長(行政)賀致信先生對於這環保項目有效提升製冷效能,並受到美國能源工程師學會的肯定表示欣喜。他說:「這貫徹大學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使命,以及大學實踐這使命的決心。我十分感謝各位同事與師生眾志成城,將科大校園化身為展示各項尖端可持續發展研究與運作的生活實驗室。大學將繼續向節能、減廢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等目標進發,體現「科大2020可持續發展挑戰」的承諾。」
優化計劃預計可減低鄭裕彤樓每年耗電量達20%至35%,由於區域性供冷系統無需額外人手、零件、化學品處理及承辦商服務,因而有助節省每年達港幣150萬元的營運及維修費用。優化計劃自2013年開始更換中央供冷站九台製冷機組的其中三台,工程於2015年完成。新機組比舊的效能高18%,而優化計劃亦為大學省卻興建一個新的製冷系統預計所須的港幣700萬元資本支出。系統冷凝水所產生的剩餘熱力,亦被循環回收,為大學設施作提供熱水之用。
新供冷系統亦會為預計於2018年竣工的多用途大禮堂服務。
科大於1997年引入能源管理合約,是東南亞當時首個引入此嶄新概念的機構。承包商向大學提出節省能源的方案,並與大學分享所省免的電費。科大將致力把2020年的用電目標,維持在2013/14基準年度的90%。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新聞
25 Faces Series - Words from Prof Tam Kar Yan
In celebration of our 25th Anniversary, a growing collection of videos was made to feature the remarkable community at HKUST - past and present. "To me, it was a once in a life-tim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university." Dean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Prof Tam Kar Yan said.

新聞
「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完滿結束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天野浩教授分享發光二極管LED技術的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舉辦最後一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該系列為科大25週年校慶活動之一,過去一年多共舉辦了27場講座,邀請來自全球各地的領袖、學者和實業家分享他們的成功之道。系列最後一位演講嘉賓為著名半導體物理學家及工程學家天野浩教授,他亦是演講系列中第9名諾貝爾獎得主。
2014年,天野浩教授的三人團隊憑藉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管(LEDs),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明令白色光源更明亮和節能。天野浩教授以「LEDs照亮地球」為題,向觀眾分享有關氮化鎵(GaN)的開發和應用,這種二元III / V直接帶隙半導體,自90年代起獲應用於LED上,當中的全色顯影技術,為智能手機及手提電子遊戲等產品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氮化鎵亦有助降低能源損耗,並為淨化水源提供一個簡單而低成本的方案。天野浩教授更進一步闡述第三類半導體未來的應用範疇,及其對建立可持續社會的貢獻。
天野浩教授是未來電子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兼名古屋大學材料與可持續性系統研究所教授。早於1985年,天野教授已研發出低溫沉積緩衝層,為技術供應商提供高質量的第三類半導體LEDs和激光二極管(LDs)。至1989年,他成功製造全球首個P型氮化鎵及P-N結LEDs。天野浩教授乃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外籍院士,也是日本應用物理學會和物理研究所(IOP)會員。他出版了超過529篇論文,撰寫或合撰共27本書,並獲獎無數,包括1994年的光電子研討會特別獎和1996年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鐳射與光電學門(IEEE LEOS)工程成就獎。
「傑出人士講座系列」是科大25週年校慶活動之一,旨在實踐大學提升學習及開拓知識的使命,共吸引了逾7,000名學生、教職員及嘉賓出席。欲了解詳情,請瀏覽網址https://25a.hkust.edu.hk/tch/dss.php。
傳媒查詢:

新聞
科大MBA課程連續八年位列全球15強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於《金融時報》MBA課程排名榜中,位列全球十五。科大MBA課程已連續八年榮膺全球前十五位。
科大MBA課程在《金融時報》全球MBA課程排名的多項評級中一直保持卓越的表現。課程多年來培育了大批市場所需的人才,成功為畢業生創優增值。
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表示:「學院秉承不斷求進及創新的精神,積極提升課程內容,回應全球商業環境的轉變及學生的需要。對學生透過我們的課程能在事業上取得豐碩成果,我們感到十分高興,亦喜見學院的優質商學教育在區內保持領導地位。」
根據《金融時報》的2017年全球MBA課程排名榜,科大MBA課程畢業生(在畢業三年後)的平均年薪達149,538美元(約116萬港元),較就讀MBA前上升103%。排名榜同時對全球一百間院校的MBA課程在「物有價值 – Value for Money」進行排名,比較各課程的畢業生薪酬及課程修讀年期和費用等因素,結果科大MBA課程位列全球第十,排名亞洲第一。
科大商學院副院長(工商管理及理學碩士課程)及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霍格信先生表示:「修讀科大MBA課程的同學除可與我們校內來自全球各地的同學砥礪學習外,更可透過課程的全球網絡,與60間頂級學府的學生交流,或參與不同的海外學習活動,爭取擴展國際視野的機會。」
請按以下連結瀏覽《金融時報》2017年MBA排名榜:
https://rankings.ft.com/rankings/2710/global-mba-ranking-2017
傳媒查詢:

新聞
香港第一
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應屆畢業生梁嘉朗,憑藉有關縮窄航運業與環保發展方針差距的論文,勇奪知名的國際工程大獎。
Arthur L Williston獎是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的年度獎項,而梁嘉朗則是首位獲得該項殊榮的香港人,亦為獎項成立62年來少數女性得獎者。她的獲獎論文名為「規管燃料選擇 — 縮窄國際海事組織現行標準與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差距」(“Fuel Choice Regulation - The Way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Current IMO Marine Standard and 2025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arget”)。
機械工程學生及近屆畢業生可就專門公共服務範疇提交論文,獲選最佳論文的作者將贏得此獎項。梁嘉朗的論文聚焦於她對環境的關注,並闡述美國航運業如何能透過生物柴油、天然氣和核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時兼顧環保成效、技術成熟度、基建配套和生命週期成本等因素。
梁嘉朗表示:「雖然工程界一向由男性主導,但身為熱衷於環保工程的女性,我希望此獎項能使我獲得業界肯定。」
梁嘉朗表示科大幫助她了解到機械工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激發起她這方面的興趣。梁嘉朗希望以自身經歷鼓勵其他工程系女畢業生突破性別界限,勇於追求事業。「父母曾擔心我能否適應業界環境,但我認為現時業界對女性工程師已提供相當平等的工作環境。」
她又補充,「女性工程師最大的優勢是我們善於表達自己和傳達想法。 這正好彌補我們對比男性工程師體能上的不足。」
梁嘉朗在一家污水處理公司完成實習後,現已獲正式聘用,得以在業界一展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