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5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兩教授榮獲「裘槎前瞻科研大獎2015」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張曉東博士及物理學系助理教授羅錦團博士榮獲裘槎基金會頒發2015年度「裘槎前瞻科研大獎」,以表揚他們於科研領域的卓越成就。每個科研基金最多有500萬港元供五年研究之用。頒獎典禮於今日舉行,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主持。
張曉東博士主要的研究領域為成體幹細胞生物學。他的實驗室著眼於幹細胞靜息態與激發態在分子層面上的調控和這些信號通路在組織再生與幹細胞衰老的作用。以骨骼肌肉幹細胞作為模式系統,他的研究團隊試圖進一步了解肌肉幹細胞功能與其衰老有重要作用的分子通路。實驗室的長期目標為研究組織再生在衰老過程中減弱的分子機理,以及在此基礎上開發針對與衰老有關疾病的再生藥物。
張博士說:「進一步了解生物衰老過程,對於現今社會改善人類健康和延長壽命至為關鍵。在裘槎基金會的慷慨資助下,我們的研究將專注尋找嶄新方法對抗各種因衰老所引致的疾病,從而紓緩因人口老化而帶來的醫療服務需求。」
張博士於2001年及2006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分別取得生物化學學士學位及博士學位。他於1998至2001年獲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頒授「First Generation Scholarship」獎學金,以及於2003至2006年獲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頒發「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Pre-doctoral Fellowship」院士名銜。自2006年起,張博士一直擔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及神經科學系的博士後研究院士,專門研究成體幹細胞生物學。他於2013年加入科大生命科學部。

新聞
科大生飛機設計全國奪亞
科大五名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本科生早前參與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航)舉辦的首屆全國飛機設計比賽,於153隊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奪得第二名。
科大隊伍設計的雙座輕型運動飛機「游龍」,於機腹安裝水翼以縮短起飛時間,並配以可摺疊的機翼增加地面操作的靈活度,其下反翼尖的設計亦可減少飛機於水面起飛時翼尖觸碰水面的機會,提升安全度。得獎的設計模型於中航工業通用飛機公司位於珠海的總部作展覽。
五位同學:陳浩然、朱遠航、李家瑩、蔡智翔和謝雨揚都是首次參加全國比賽,其他參賽隊伍大多由航天研究員、碩士及博士生組成。五人於去年暑假花了一個月,合作進行搜集資料、研究,電腦繪圖,以及構建一比十「游龍」模型。
蔡智翔同學表示:「別的得獎作品水準很高,令人大開眼界。我希望日後參與這項比賽的師弟妹可取得更好成績。」
科大現正與中航合作,為內地私人飛機市場設計同類型的雙座輕型運動飛機,得獎學生將獲邀參與研製工作。科大及中航更簽訂了一系列協議提升雙方科研合作。
五位同學自幼已酷愛飛機模型,銳意進修航空工程學或於航空界發展。他們於三年前在校內創立航空航天興趣小組,讓志同道合的同學一同參與各種活動及國際賽事,為理想啟航。

新聞
科大劍壇新星冒起 於亞運會大放異彩
劍擊運動著重戰略,而且講求選手靈活敏捷及是否具備韌勁和高度集中力。選手更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斷力,可謂鬥智鬥力。
科大年青劍擊選手、生物醫學工程學部三年級生張楚瑩於第十七屆仁川亞洲運動會(亞運會)奪得女子花劍團體賽銅牌,為香港獎牌榜再下一城。張楚瑩的劍擊天份於小學四年級為人發掘,此後她為香港囊括多個獎項,亦是香港劍擊總會會員。現時,她在香港年青劍壇(20歲以下)排名第一,而公開組別則排名第二,為她劍擊選手生涯旅途上的重要里程碑。
劍擊生涯有時亦會遇上風浪,張楚瑩還記得早期的一些失敗經歷。她說:「劍擊需要靈活的技巧、高度的專注力及良好的情緒管理。其實在乎輸贏的心態為我帶來無形的壓力,影響我的臨場表現。出戰多次比賽後累積了不少經驗,我漸漸變得更成熟,並明白成功從不靠比賽的勝負來衡量。」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這句俗語雖聽起來有點膩,但卻是鐵一般的事實。張楚瑩每星期犧牲寶貴的社交時間,花十五小時練習劍擊,除了要分配時間練習,她還需經常到海外參與不同賽事。然而,她的學業成績卻同樣驕人,2012年入讀科大以來,一直列為優異生(Dean’s List)。
張楚瑩續指:「我們要事先思考對手的策略,找出他們的弱點,然後逐一擊破,此外,勇氣亦至為重要,我經常在劍擊團隊感受到正能量,隊員彼此互助互勉。」是次在亞運會所取得的勝利,令這為出色的年青劍擊選手深感鼓舞,亦令她在劍擊界再上一層樓。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兩教授獲選IEEE院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馮雁教授及俞捷教授獲譽滿國際的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授2015年度院士榮銜,令科大的IEEE院士總人數上升至35人。
馮雁教授的研究範圍包括語音理解、機器翻譯、多語種處理及音樂信息檢索,她於人機互動領域所作出的貢獻而獲頒IEEE院士榮銜。俞捷教授的研究方向則包括高速及無線光通信集成電路設計、高頻CMOS晶體管和無源器件建模,以及用於生物植入感應器的無線能量傳輸電路,其於CMOS射頻集成電路設計和器件建模範疇具傑出貢獻而當選IEEE院士。
馮教授是科大人類語言技術中心的創辦成員之一,該中心為大中華區首個此類研究中心,並培育眾多業內及學術領袖。馮教授兼任科大InterACT國際實驗中心總監,以及科大女教授協會的創會主席。她也是帶領以數據驅動方法研究自然語言處理的業界知名協會ACL SIGDAT的候任副主席及董事會成員,並曾擔任IEEE信號處理組語音與語言技術分會委員長達6年,以及所有語音與語言領域國際會議的技術主席及地區主席。她曾為IEEE Transactions on Audio、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ACM Transactions on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以及Transactions on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等國際期刊的副主編。馮教授並是多家科技公司的創辦人,於巿場上推出首個商業化的中國自然語言搜尋器、網上機器翻譯系統,以及自動分析音樂內容的推薦系統。馮教授於1988年於美國麻省的伍斯特理工學院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1993及1997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分別取得電腦科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歐德孟教授榮膺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佈物理學系主任歐德孟教授榮膺2014年度美國物理學會院士。美國物理學會凝聚態物理分部的讚辭指出:歐德孟教授「開發及利用自旋極化低能量電子顯微鏡,以了解固體表面的物理現象。」
歐德孟教授於1991年加入科大,成為創辦物理學系的成員之一。1997年,歐德孟教授獲頒科大理學院教學獎,並由2011年起擔任物理學系主任至今。歐德孟教授研究凝聚態物理,以了解固體表面、界面及薄膜納米結構的形態、動力學、電子和磁學特性,包括擴散與生長、動力學不穩定性,以及量子尺寸效應。
美國物理學會院士頒授計劃旨在表揚一些對物理研究、領導或服務、或於科學及科技應用有卓越貢獻的會員。經過嚴謹的遴選程序,每年獲選院士的會員不多於會員總數的0.5%,因此所有獲選的院士都是備受業內人士尊崇的傑出會員。
傳媒查詢:
魯桂欣
電話﹕2358 6317
電郵﹕sherryno@ust.hk
盧凱琳
電話﹕2358 8556
電郵﹕charmainelo@ust.hk
2014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創新線上學習課程 榮獲Wharton-QS Stars Awards 兩個獎項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頒發有高等教育界「奧斯卡獎」之稱的Wharton-QS Stars Awards 2014: Reimagine Education兩個獎項,以肯定大學對推動創新網上教學的成效。
Wharton-QS Stars Awards 2014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沃頓商學院SEI高階管理研究中心和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合辦,是全球首個創新教學大獎,以表揚高等教育界中,提升學習及就業能力的創新教學法。
科大首席副校長資深顧問(創新教學與在線學習)、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龐鼎全教授領導的小組,在來自43個國家、427所院校及企業的隊伍中脫穎而出,其「香港虛擬大學」計劃在混合學習組別中獲得亞軍。「香港虛擬大學」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重組及協作基金資助成立,旨在為世界各地的學員提供一個網上學習平台,讓他們修讀本港多所大學的優質課程。
「香港虛擬大學」讓學員有機會修讀本身院校沒有的課程,亦可作為中學生銜接升學的橋樑。計劃為學員提供持續進修的機會,同時為教師提供寶貴的意見。虛擬大學採取混合教學模式,包括網上面授課程,學員可根據個人的進度學習,更具彈性。沃頓商學院及QS讚揚「香港虛擬大學」為創新學習作出傑出貢獻。
科大在混合學習組別中,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同獲亞軍;冠軍是美國猶他大學,季軍由哈佛大學獲得。此外,科大為本港及澳門超過140間中學提供化學家線上學習課程,透過生動有趣的錄影、研討會及實驗課堂,讓中學生修讀大學程度的化學課程,吸引超過8,000名學生報讀,獲大會頒發自然科學獎冠軍。
科大首席副校長史維教授恭賀龐教授及其團隊,他表示:「是次獲獎肯定了科大在創新電子教學的成效。透過科大的計劃,學員除了可以體驗大學的課堂,混合式課程亦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知識及發問技巧。科大將進一步推廣創新的線上學習,讓全球更多年青人受惠。」
龐教授稱:「我很高興科大團隊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國際賽事中,獲得優秀的成績及認同。這些獎項顯示科大不僅致力推動及發展創新教學,並且處於領導位置。」
「香港虛擬大學」的學員認為,課程引起了他們對科學及研究的興趣,更為他們提供一個理想的平台與各地學員討論交流,增長科學知識。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隊伍勝出首屆醫療保健產品設計比賽 友邦保險認為產品具市場發展潛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四名碩士生憑藉一套創新護踝,嬴得大學首屆「醫療保健產品設計馬拉松」。該護踝協助運動員改善錯誤步姿,避免受傷並提升運動詣藝,比賽贊助商友邦保險認為產品具市場發展潛力,現正與學生隊伍商討發展路向,並將引入創投基金研究開發產品。
該套配有感應器的護踝連接智能手機應用程式,不但可訓練用家學習不同運動、武術及舞蹈動作,更可搜集數據,讓運動教練或物理治療師遙距提供建議及監督,協助用者掌握正確的運動及復康姿勢。科大科技領導及創業課程碩士生Jitesh Chhabria 受其足傷啟發,聯同三名同學陳永康、葉永鏗及楊溪組成隊伍NGgear設計有關產品參賽。四屆世界重量級泰拳比賽冠軍Alain Ngalani、天使基金投資者及健身中心Crossfit 852創辦人Theodore Lo與前香港欖球代表隊隊員兼Coastal Fitness創辦人Ed Haynes均有就產品提供意見。
友邦保險集團下設的創新發展小組AIA Edge主管莫鴻逵先生表示,醫療保健乃亞洲區今日面對最大的挑戰及機遇。「科大學生展示了電子科技應用於醫療保健上的驚人潛力,同學提出的創新思維反映我們還有很多解決方案應對今日社會面對的醫療問題。」
「醫療保健產品設計馬拉松」由兩個科大學生組織﹕創業聯盟(VEN) 以及Design Alpha籌組發起,工學院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及科大創新中心協辦。參賽者於個半月內參與六堂有關設計思維的課程,經兩輪篩選後由評判選出六名決賽隊伍角遂冠軍。
比賽目的旨在為參賽者提供資源及輔導,助他們發展具市場價值的產品。友邦保險與本港領先的創業培訓公司Nest合作,為可穿戴的高科技保健產品構建平台,將創新的設計概念轉化成商品,惠及友邦的客戶群。透過結合大學創新意念以及商界支持,設計馬拉松的影響力得以倍增,為香港的創新工業作出貢獻。
科大創新中心副主任宋思齊教授表示,今次比賽借鏡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及國際知名設計公司Ideo的概念,將設計思維哲學與比賽模式結合,應用於開發高質素的健康及保健產品,是為香港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