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新聞
噴鼻 VS 注射 – 疫苗接種分別你要知
Dr. Melody Leung, Division of Life Science, tells u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asal spray and injectable vaccines. 
新聞
化學生物工程, 生命科學, STEM教育
接種疫苗前不能不讀的資訊!
接種疫苗前不能不讀的資訊!
新聞
STEM教育, 教與學, 合夥
科大夥拍恒隆地產舉辦恒隆數學獎
恒隆數學獎有助發掘及培育香港中學生的數理潛能和創意,現已開始接受報名。
新聞
海洋科學, 化學生物工程, 污染, 海洋生物
智能檢塑魚保衛海洋
機械魚快捷有效檢測微塑膠,幫助改善海洋污染。

2020

新聞
STEM教育, 化學
新冠病毒測試背後的科學
化學系理學教育助理教授陳鈞傑教授與我們一起探討新冠病毒測試背後的科學

2019

新聞
物理學, STEM教育
燃點學習物理熱誠
要在香港各級學校推廣STEM (科學、科技、工程、數學) 教育,殊非易事。考試至上的文化根深柢固,加上學習方法刻板乏味,導致這方面的教學人才、時間,以及輔助教學工具不足。 物理學系的蘇蔭強教授熱心支持STEM教育,但認為現行的教學模式乏善足陳。他鼓勵教育界跳出固有框架,善用現有科技和簡介最新研究突破,讓學生學習嶄新知識。他亦明白老師工作繁重,難有足夠時間緊貼日新月異的科學與科技新知,使他們在教授STEM科目時倍感困難。 他說:「大部分老師都忙得不可開交。即使政府已為STEM教育預留撥款,他們也提不起興趣鑽研。」  蘇教授在其專業範疇努力作出貢獻,至今已就複雜物理體系發表逾160份獲引用的研究論文,但在其內心深處,始終念念不忘與身邊學生分享物理學的純真趣味,希望教導他們實踐所學,以行動改善生活。 因此,他研發了一個「實驗工具包」,當中的概念源於其無意中發現的新型反射電子衍射現象。事實上,研製工具包的念頭早於2015年萌生:蘇教授當時獲指派擔任2016年亞洲物理奧林匹克大賽一項實驗考試的出題員。由於題目必須與出題者的科研專長有關,蘇教授於是決定研發這個結合理論與生活實例的工具包,並將其發展成適合於中學和大學使用的STEM輔助教學工具。 工具包內有10件主要組件,包括使用激光二極管的照明機、一個可以旋轉的撥盤,以及一個能夠有效解說電子衍射和光學衍射現象的觀察板,組裝十分容易。學生可利用它動手進行有關測試光學對准技巧的實驗,並學習周期性與隨機性之間的關連。 他說:「工具包定價合理,對需要教授STEM科目,但難以找到教材的老師很有幫助。」 蘇教授亦在科大物理學系的「小型講座」外展活動中,增添了介紹工具包的環節。這些小型講座由經過訓練的本科生負責向本地中學生講解和示範,旨在激發少年人對物理學的興趣。蘇教授亦正計劃加入香港教育城,向物理老師作推廣。 工具包不但在中學大受歡迎,連澳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暨南大學等學府亦研究如何將教導於一年級新生。蘇教授於是因應中學生及大學生各自的學習需要,為工具包研發兩個不同程度的版本。
新聞
STEM教育, 生物學, 生命科學
讓 STEM教育走出桎梏的生物學
數理科技(STEM)是近年香港教育界的流行語,不少學校增撥資源添置科技配件,但在生命科學部的周敬流教授眼中,卻有偏離本質之虞。香港以填鴨式教育聞名,學生缺少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訓練,然而,這種能力卻是STEM教育的要素之一。主次失焦,不僅會令科學教育走進死胡同,也難以培育香港需要的發明家或科學家。 周教授說:「STEM 的真諦,在於讓學生學習探索事情的方法、態度、原則和應用規則。可惜在香港不少高中和大學,學生學習的只是資訊,忽視了背後的邏輯和分析。」 要從課本或互聯網取得資訊,可說輕而易舉,但周教授建議同學專注於探索事情的態度和方法。「舉例說,認識大自然並沒有固定的方法。教育制度應讓學生有多些機會走出課室,觀察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而不是只訓練他們應付一式一樣的公開考試。」 周教授說自己少時極為好奇,因此選擇在大學修讀生物學;而負笈美國德州貝勒醫學院攻讀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則與家族裡多人患癌有關。加入科大前,他是美國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分子遺傳學Belfer院士。  周教授鑽研身體形態的分子遺傳學、神經發展,以及合成和演化生物學。不論在大學校園或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他都在努力培育新一代以科學解決問題,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種種挑戰。 身為在香港致力提倡STEM教育的先驅,他著重訓練學生培養分析和解讀數據 、進而自行歸結原則的能力。訓練越早,效果越佳。為了達致兩大目標,他將國際生物奧林匹克(IBO)高中生國際比賽引入香港,一則希望為公眾學習生物學提供廣闊平台,但更重要的是 — 藉此改變本地學校對這門科學的看法和授課方法。 IBO香港區賽事於2018年首辦。在前一年,籌委會特別舉辦香港聯校生物奧林匹克比賽作為熱身。周教授說:「學生從中找到很多樂趣,非常興奮。這種學習生物學的模式,是他們從沒想過的!」  傳統教育制度下,生物學不外乎背誦和關鍵字,做好這兩點,就可以拿取高分。事實證明,IBO香港區賽事改變了一貫的遊戲規則,因為它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讓他們體驗不同的學習方法。
新聞
STEM教育, 高中生
Let's Get Back On Track In Science (只提供英文版本)
When I was in secondary school, my physics teacher, who was among HKUST's first batch of graduates, always encouraged me and my classmates to explore scientific questions according to our interests, even though those questions are outside the syllabus. With his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we participated in science competitions in high school, paving the way for my continuation of scientific pursuits ever since. Many of us in the science stream then were lucky to be able to receive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training and study subjects such as additional maths, biology,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addition to Chinese, English and maths for the 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 At the Advanced Level, we could focus on three science subjects in addition to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gave us plenty of exposure to science subjects and room to explore the areas we liked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