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香港科大、教育局和空間應用中心舉辦「香港中學生空間站科普載荷和科學實驗方案設計比賽」頒獎典禮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教育局和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中心)聯合主辦香港中學生空間站科普載荷和科學實驗方案設計比賽,並於昨日在科大舉辦頒獎典禮,表揚表現優秀的參賽學生隊伍,肯定他們在航天科學探究方面的努力和學習成果。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博士致辭時表示,為響應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教育局大力於中小學推動創科教育。今學年新開設小學科學科,以及已公布的更新初中科學課程,達至「九年一貫」的科學基礎教育。課程融入航天與創科元素,有助學生了解國家最新創科發展,增強科學素養,培養家國情懷。施俊輝博士讚賞參賽同學成功展現學校及比賽培訓課堂學到的數理科技知識和創新思維的結合,設計了極具創意的太空實驗方案。他指出,當中四個特別金獎方案正由專家團隊提供專業指導進行優化,有機會獲推薦至二○二六年的國家航天任務——「空間站香港科普衛星」任務,由載荷專家於空間站操作。他感謝校長、老師和家長的悉心指導及內地各院校和機構對比賽的支持,並勉勵同學們保持對科學的熱忱,未來為祖國創科及航天事業作出貢獻。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總師鍾紅恩博士致辭時指出,航天科普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激發青年對科學的熱情、培養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期望透過是次科普活動點燃香港年輕一代探索宇宙的夢想。他在活動上發表有關我國航天事業最新進展及空間科學研究重要意義的主題演講,令在場師生受益匪淺。

新聞
香港科大校園化身創新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生活實驗室』)選出新一輪共八個可持續發展項目,內容涵蓋提升能源效益、優化可再生能源系統、水資源管理、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態系統及預測性維修策略等範疇,並即將於校園展開測試。計劃旨在讓學生及教研人員研發的項目在投入實際應用之前,先在校園驗證他們的原型與創新構想。
這八個由不同學系與部門教職員主導的項目,共獲大學撥款逾330萬港元,並將於今年稍後時間,陸續於校園各處推出試行。『生活實驗室』把清水灣校園打造成創新方案的實驗基地,匯聚教研人員、學生及校友的力量,加速可持續發展研究,並於校園轉化他們的研究成果,以支持科大對「2028可持續發展挑戰」及「2045淨零排放行動計劃」的承諾,並為世界帶來實質性影響。所有入選項目均經過由業界領袖和校園運營的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嚴格評審。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多年來,科大『生活實驗室』的團隊不斷提出創新意念,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尋求解決方案。本年度入選的項目涵蓋生物多樣性以至智能機械人等多個不同範疇,覆蓋面廣,在項目多樣性方面樹立新標杆,同時能針對社會上各個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切實回應香港日益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我們期望能扶助這些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為社會帶來龐大的影響力,並進一步把應用層面拓展至香港以至其他地區。」
新聞
香港科大推全球首個大型人工智能教育沙盒遊戲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推出目前全球最大型的人工智能(AI)多智能體社會模擬沙盒平台——「智能體世界」(Aivilization)。此創新平台旨在研究人類與AI的互動如何塑造虛擬社會,在這個虛擬社會裡的「AI居民」(智能體),透過融合互動的方式,自然發展其社會管理架構、經濟體系與文化規範。
隨著AI快速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人類與AI之間的互動與溝通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過往一些模擬項目,諸如「Project Sid」1 及史丹福大學團隊的「Stanford Smallville」2(史丹福小鎮) 等,亦曾探索過類似主題,其規模分別約為1,000個和數十個智能體組成的AI社區,用以研究和觀察AI文明的演變。
科大的「智能體世界」在既有的基礎上大幅拓展研究規模,透過巧妙結合互動遊戲模式、大規模公眾參與以及實時AI實驗,讓十萬個AI角色在為期六周的時間內,同時在虛擬世界內生活、互動和發展。以往的沙盒遊戲常面對高昂營運成本以及靜態評估框架等限制,令研究受到局限。「智能體世界」成功突破多項技術瓶頸,大幅提升平台表現,為研究人類與AI之間互動開拓更深入的空間。其中主要的創新突破包括: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新興市場研究所、安永、黃金時代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新興市場研究所、安永1及黃金時代基金會聯合公布,三方已釐定合作框架並正式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銀髮智齡生態圈」計劃,攜手推動區內銀髮智齡產業發展。簽署儀式於「中銀人壽第十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期間舉行,三方代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太平紳士見證下簽署合作備忘錄。
「銀髮經濟」正迅速成為推動區域經濟轉型與創新的增長動力,大灣區蘊藏龐大銀髮市場潛力。是次合作備忘錄將聚焦四大合作方向,包括戰略規劃、賦能銀髮族、跨界攜手協同並進及領航未來創新實踐,目標是提升他們的理財能力與科技素養、釋放銀髮生產力,並促進醫療、科技、社會創新解決方案等,建立銀髮共融社會,帶動銀髮智齡產業創新。
安永香港及澳門區主管合夥人李舜兒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銀髮經濟蓬勃興起,區內養老產業迎來轉型與跨境養老融合等創新發展。要讓大灣區充分體現銀髮智齡市場的龐大潛力,促進醫療、科技與金融跨界協同是箇中關鍵。配合政府促進銀髮經濟的政策方向,我們很榮幸能匯聚產學研的力量,共同為構建銀髮智齡生態圈而努力。我們將發揮整合資源網絡的優勢,貢獻專業知識與策略,開創養老產業新賽道,積極擁抱銀髮經濟新機遇。」

Stories
靜音飛行:香港科大引領無人機實現低噪安全新未來
無人機和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正掀起科技熱潮,物流配送與緊急醫療救援將更為快捷,並為空中公共服務帶來更高效率,前景無限。然而,隨着這些新興技術迅速發展,仍需跨越兩大挑戰:噪音污染和公眾安全。無人機與eVTOL在低空操作時不僅會產生噪音,在微氣象及建築風場環境中更要面對飛行安全的考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太古航天工程學教授張欣教授和周朋教授正領導研究團隊致力解決這些難題,他們將最尖端的航空航天工程研究與實際解決方案結合,推動無人機和eVTOL和諧地融入城市生活。
張教授說︰「無人機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正視和解決噪音與飛行安全的問題,才能贏得公眾信任。我們的目標是讓無人機真正『入屋』,成為都市生活的好幫手。」
噪音及安全為關鍵挑戰
無人機與eVTOL雖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低空飛行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它們產生的聲響可能為公眾帶來滋擾,當某地方的無人機飛行量增加一倍,噪音水平將會提高約三分貝,足以影響居民的生活質素。
另一個關鍵考量是安全因素,無人機穿梭於高樓林立的城市,需要面對難以預測的陣風及湍流,這些因素不僅增加飛行的不穩定性,更會擴大噪音排放。
周教授指出︰「城市環境複雜多變,風險更高,公眾期望我們能做到萬無一失。」
此外,目前針對無人機噪音與安全的領域仍面對多重挑戰,包括相關的指引、法規和認證標準仍相當缺乏。有見及此,科大團隊正以創新研究和解決方案填補這些缺口。

新聞
香港科大研發SmartCare智能醫療平台 推廣以病人為本的診療體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於校園醫療中心推出由科大科研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醫療平台 - SmartCare系統,旨在革新醫療服務流程,提升從分流至就診全流程的患者體驗。這項先導計劃為期六個月,冀為超過1.5萬名學生及教職員等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SmartCare由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暨Smart Lab主任陳浩教授研發,此系統建基於早前由科大研發、全球最大型的醫學界多模態語言模型MedDr 發展而成,以簡化臨床治理流程、改善醫患溝通及支援醫學教育為三大核心目標。系統具備多語音實時轉換功能,並能自動生成醫療紀錄,更能將整個病人的診症流程,包括診前、診中及診後跟進的資料整合至同一平台,有望減輕醫護人員的行政負擔,讓醫生更專注於照顧病人。系統更設有「虛擬患者」的功能,可提供模擬診症諮詢和即時AI反饋,日後有望可應用至醫學教育,這項模塊正在申請專利。
作為一站式的AI醫療平台,SmartCare的重點功能涵蓋:

新聞
香港科大夥美國及瑞士頂尖學府提出創新策略 重塑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生物啟發的綜合多尺度設計策略,以應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商業化面臨的關鍵挑戰——長期運行的穩定性。這些受自然界啟發的設計策略旨在提高太陽能技術的效率、韌性以及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該方法側重於從生物結構中汲取靈感,旨在創造出更能抵禦環境壓力且適合長期使用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其低溫、基於溶液的製造工藝而具備優勢,能有效降低太陽能成本。然而,它們的商業可行性受到多種穩定性問題的制約,包括器件界面附著力不足、材料本身力學脆弱性以及對環境壓力(如熱、濕度、紫外線)的敏感性。這些降解過程發生在從皮米到厘米的不同尺度上,而多尺度結構因素對最終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和性能有著顯著影響。
通過自然的視角重新思考太陽能電池設計
為了應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面臨的挑戰,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的副教授、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周圓圓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聯同來自美國及瑞士頂尖學府的研究夥伴,提出了借鑒生物系統的解決方案。他們認為,自然界中存在的分層功能結構,例如葉子的結構,可以啟發高效、低成本、韌性強且能適應環境變化的太陽能技術的發展。
多尺度生物啟發策略
他們的綜合策略涵蓋多個層面:

新聞
香港科大攜手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首度在港舉辦「一帶一路」航天科技人才培訓班
由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指導,並由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和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空間科學應用國際培訓班」,於今天(2025年7月24日)至8月5日在科大舉辦。
是次培訓班首次在香港舉行,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強、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吳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礎科學司司長胡少鋒、香港特區政府工業專員(創新及科技)葛明博士、埃及航天局局長Sherif SEDKY,以及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出席開幕活動並致辭。一眾來自埃及、泰國、保加利亞、瑞士、巴基斯坦等國家及地區的學員嘉賓,以及負責擔任培訓班導師的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蘇慧教授、聯席院長兼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于宏宇教授及高揚教授亦出席了開幕活動。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強在致辭時表示,首屆培訓班於北京舉辦,本屆特意選址香港,意在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區位優勢、開放科研環境及跨境合作平台作用。他強調,香港作為聯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梁,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及更多國家參與者創造合作新契機,推動空間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