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科大、晶苑國際、HKRITA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全球服裝製造商晶苑國際集團(晶苑國際)及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先進人工智能(AI)技術融入紡織生產流程,通過開發紡織行業垂直領域大模型Textile-GPT,推動智能設計、生產優化、供應鏈管理、質量檢測及智能穿戴等範疇的發展。三方更將攜手成立紡織AI創新中心,並推動人工智能即服務(AIaaS)及培養「AI+紡織」複合型人才,加強全球紡織業的AI應用,透過創新科技助力紡織業升級轉型,實現智能製造,進一步加強香港新質生產力之發展,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從紡織樞紐到工業AI創新實踐
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模型智能體(AI Agents)已成為推動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是次科大、晶苑國際及HKRITA三方合作,將匯聚產業、學界及研發優勢,驅動產業升級轉型,協助價值1.5萬億美元的全球紡織業提升工業自動化與環保效益。相關合作框架協議將涵蓋以下三大合作範疇:
• 紡織業專用大模型開發: 憑藉科大豐富的AI技術經驗、配合HKRITA的行業知識庫及晶苑國際的產業數據,三方共同開發紡織業垂直領域大模型(Textile-GPT),提供綜合材料科學、工藝優化、市場趨勢分析等專業知識的資訊,協助紡織業從業員進行智能化決策。
• 智能體(AI Agents): 利用多模態大模型,加速新纖維材料設計與功能性紡織品開發,以優化生產流程及供應鏈管理,並提升質量檢測水平及效率。
• 智能穿戴與可持續發展創新方案:探索大模型在智能服裝設計、用戶個性化需求分析及虛擬試衣中的應用,同時開發AI驅動的綠色製造與循環經濟解決方案。

新聞
科大研發SmartCare智能醫療平台 推廣以病人為本的診療體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於校園醫療中心推出由科大科研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醫療平台 - SmartCare系統,旨在革新醫療服務流程,提升從分流至就診全流程的患者體驗。這項先導計劃為期六個月,冀為超過1.5萬名學生及教職員等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SmartCare由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暨Smart Lab主任陳浩教授研發,此系統建基於早前由科大研發、全球最大型的醫學界多模態語言模型MedDr 發展而成,以簡化臨床治理流程、改善醫患溝通及支援醫學教育為三大核心目標。系統具備多語音實時轉換功能,並能自動生成醫療紀錄,更能將整個病人的診症流程,包括診前、診中及診後跟進的資料整合至同一平台,有望減輕醫護人員的行政負擔,讓醫生更專注於照顧病人。系統更設有「虛擬患者」的功能,可提供模擬診症諮詢和即時AI反饋,日後有望可應用至醫學教育,這項模塊正在申請專利。
作為一站式的AI醫療平台,SmartCare的重點功能涵蓋:
• 智能預約及分流:病人在到達診所前,可透過二維碼(QR Code)經文字或語音輸入填寫其就診原因、病史及症狀等資料,方便醫護處理長期病患者及病歷複雜的病人,配合智能分流系統,有助醫護理順整個病人的分流流程,大幅提升效率及縮短輪候時間。
• AI驅動的醫療諮詢助理:支援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的實時語音輸入功能,供醫生在診症期間減少繁瑣的文字輸入工作,由系統自動記錄病人的情況,讓醫生更專注於對病人的診治,令病人得到更優質、個人化的診療。
• 自動生成醫療文件:該系統可以自動生成30多種類型的醫療文件,包括轉介信、處方及醫生紙等,同時能夠透過AI聊天系統跟進病人診症後的病況,減輕醫療人員行政負荷。

新聞
科大團隊於鋰離子電池回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促進關鍵金屬回收與減碳轉型
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產品、電動車及可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其高效回收對於資源循環再用及減碳至關重要。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曾超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一種原子級的新機制,闡明阻礙鋰離子電池高效回收的關鍵因素。這項突破不僅挑戰長久以來的假設,亦為更潔淨、高效的鋰離子電池金屬回收技術奠定科學基礎。
透過先進表徵技術與第一性原理模擬,研究團隊發現,在鋰離子電池回收過程中,機械拆解階段所產生的鋁雜質會滲入鎳–鈷–錳陰極材料晶體,誘發其內部化學結構重組。此過程會形成超穩定的鋁–氧鍵,將具價值的金屬元素——鎳、鈷、錳——密緊束縛於陰極晶體,抑制這它們的可溶性,從而導致在回收過程,尤其是在常用於水冶金技術的酸性溶劑中,這些金屬難以有效釋出與提取。
被忽略的雜質、潛藏的影響力:鋁成為回收障礙的關鍵機理因子
過去數十年,鋁一直被視為報廢鋰離子電池中的操作性雜質,從未受到重視;然而,科大團隊的研究顯示,鋁實際上是導致回收效率下降的重要機理性干擾源。在電池回收的機械拆解過程中,鋁箔殘留物會因摩擦接觸而滲入鎳–鈷–錳陰極晶體。它們表面看似微不足道,卻實際上改變了陰極晶體的內部結構。
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技術與密度泛函理論模擬證實,鋁原子會選擇性地取代晶格中的鈷元素,形成高度穩定的鋁–氧鍵,這些鍵固定了晶格中的氧,使鎳、鈷、錳這些具價值金屬在後續浸出過程中難以釋出,進一步降低回收效率。
曾教授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即使是極微量的鋁污染,也足以顯著改變鎳、鈷、錳材料於回收體系中的表現。這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從電池到電池』的回收鏈中,應如何有效地管理雜質的傳輸機制。」
研究進一步指出,溶劑種類會影響鋁的反應。例如:鋁在甲酸中會抑制金屬釋出;在氨水中則促進金屬釋出;而在深共熔溶劑中,則表現出複雜的混合效應。這些差異正正突顯出精密化學設計工藝在回收過程的重要性。
建構低碳循環電池的未來藍圖
上述發現為應對鋰離子電池回收的兩大瓶頸——雜質干擾與高能耗問題——勾勒出清晰藍圖。結合精準的雜質分析與智能分解策略,研究成果為業界與政策制定者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加速推動可持續電池回收技術的轉化應用。

新聞
科大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攜手 共建「醫工交叉聯合創新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攜手設立「醫工交叉聯合創新中心」,今日正式於科大校園揭牌,標誌着雙方在醫工結合領域邁向全新里程。此次合作聚焦超聲波、病理及放射等核心項目,通過人工智能(AI)與醫療影像的深度融合,推動醫學科技創新,為全球醫療進步注入新動力。
揭牌儀式由武漢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教授、黨委副書記汪宏波教授等一行人親臨科大校園出席,與會的科大代表則包括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工學院副院長(研究及研究生教務)鍾志成教授等。一眾嘉賓更參訪科大馮諾依曼研究院,並與科大的學者交流,商討中心的發展計劃,並就創新項目基金及醫學生與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入討論。
根據協議,聯合創新中心將以醫工交叉為核心,聚焦AI賦能醫療技術研發,並通過學術互訪、師資培訓、聯合申報項目及成果轉化等方式深化合作。通過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雙方將致力於在放射、超聲波及病理領域方面,加快推動多模態醫療大模型的研發,推動智能診斷系統、精準診療及智能醫療裝備的創新。
鄭光廷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是推動醫療創新的的重要力量,而醫學與工程學、數據科學等前沿學科的深度融合,為疾病預防、診斷、監測,照護及治療開闢全新的發展方向。科大在數據融合、創新算法及超算基建方面具有領先優勢,與武漢協和醫院豐富的臨床資源相結合,將加速AI醫療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此次合作不僅彰顯跨學科跨地域協作的巨大潛力,更將推動智能診斷、精準醫療等前沿應用成果轉化落地,為全球醫療健康貢獻創新解決方案。」
武漢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教授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醫工交叉融合已成爲最具活力與前景的創新方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作爲醫療國家隊,各項醫療指標全國領先,具有病源多、病種全、學科強的特點。雙方的合作是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戰略性共建,也是共同推進醫學科技創新的務實性舉措。希望雙方發揮核心優勢,深挖合作潜力,以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發展,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新聞
科大攜手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首度在港舉辦「一帶一路」航天科技人才培訓班
由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指導,並由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和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空間科學應用國際培訓班」,於今天(2025年7月24日)至8月5日在科大舉辦。
是次培訓班首次在香港舉行,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強、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吳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礎科學司司長胡少鋒、香港特區政府工業專員(創新及科技)葛明博士、埃及航天局局長Sherif SEDKY,以及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出席開幕活動並致辭。一眾來自埃及、泰國、保加利亞、瑞士、巴基斯坦等國家及地區的學員嘉賓,以及負責擔任培訓班導師的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蘇慧教授、聯席院長兼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于宏宇教授及高揚教授亦出席了開幕活動。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強在致辭時表示,首屆培訓班於北京舉辦,本屆特意選址香港,意在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區位優勢、開放科研環境及跨境合作平台作用。他強調,香港作為聯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梁,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及更多國家參與者創造合作新契機,推動空間科技成果全球共享。
鄭光廷教授致辭時感謝國際合作夥伴的鼎力支持,以及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他表示:「此次培訓匯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航天精英於科大校園,一同探索航天科技的前沿研究及全球佈局,饒富意義。科大多年來深耕航空航天工程學,通過雙軌驅動以建構在這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包括一:廣納全球賢才,組建頂尖科研團隊;二積極搭建『產學研用』生態,深度參與國家重大航天工程項目,累積寶貴經驗。去年,科大肩負國家使命,主導『嫦娥八號』國家探月計劃大的多功能月面作業機械人暨可移動充電站國際合作項目,更透過InnoHK創新平台成立『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開創香港高校領銜深空探索的先河。未來,我們將以太空機械人為焦點,促進太空科學與人工智能的跨學科融合,為構建可持續的月球科研站及人類深空探索能力貢獻力量。」
新聞
科大研發新型AI醫學影像技術 大幅降低99%輻射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團隊研發出一項突破性的人工智能(AI)技術,只需利用極少量X光影像,即可精準建構立體三維(3D)骨骼與器官影像模型,與原先需進行電腦掃描(CT 掃描)的程序相比,有助病人減少接收99%輻射量。新技術不但能加強保障病人安全,更可大幅減省醫療成本及輪候CT 掃描的時間,其應用層面涵蓋術前規劃、手術即時成像及定制植入物等領域。科大團隊現正與不同行業夥伴,包括醫療3D打印廠商科能三維技術(醫療)有限公司(科能三維)合作,計劃將此技術推展至公營醫院。
CT掃描是常見的醫學影像工具,用於醫療診斷、指導手術程序和製作3D骨科與解剖模型以處理畸形、骨折及腫瘤等複雜病況。然而,CT掃描會令患者暴露於高劑量輻射,尤其不利於兒童、孕婦及需要頻繁接受檢查的長者。
科大突破性3D成像技術:更安全、快速、具成本效益的新方案
不過,由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兼醫學成像與影像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小萌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所開發的一套創新AI模型,現只需極少量X光影像(相當於CT掃描百分之一或更低的X光掃瞄次數),便可建構出3D骨骼與內臟圖像,大幅降低病人接收的輻射量達99%。新技術的優勢包括:

新聞
科大與清華簽署三項合作協議 深化教研協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早前與清華大學(清華)簽訂三項合作協議,重點推出電子與計算機工程領域首個「碩博銜接課程」、高階管理培訓項目,及共同成立跨校研究基金,全面深化兩校在教研領域的協作。
加深多領域合作 共拓教育科研新機遇
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與校長葉玉如教授,日前接待由清華黨委書記邱勇教授率領的代表團、與清華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楊斌教授及一眾大學高層管理人員,共同見證兩校簽署合作備忘錄。協議重點內容包括:
1) 首創碩博銜接課程:此課程特為兩校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相關專業的學生而設,內容涵蓋兩部分:
於2025-26學年推出的碩士生交換計劃,
兩校學生於碩士畢業後可申請到對方院校攻讀博士課程。
結合清華、科大全球頂尖計算機學科資源(兩校之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均居世界前列),共育世界級電子信息與AI人才,應對數字新世代挑戰。
2) 跨校研究基金:清華與科大將於未來四年,雙方每年各注資一百萬元當地貨幣,成立一個跨校研究基金,以促進不同學科的研究協作。
重點資助領域包括:AI的開發和應用、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先進材料、機械人、能源與環境科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分析、金融科技及其他交叉學科領域。除研究項目外,該基金由跨學科學院統籌管理,亦會贊助舉辦研討會,以及推動短、長期師生交流,期望鼓勵更多研究人員參與跨領域、跨地域的研究,引領創新科研突破。
3) 高階管理培訓項目:繼今年推出中英雙語工商管理博士課程後,科大商學院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再度合作,啟動聚焦科技+管理+金融的跨學科課程。透過跨學科交叉培養,課程將結合分析產業領域實際問題,致力培育能在科技、管理金融等多領域具備創新精神的商業領袖。
新聞
香港賽馬會資助『賽馬會綠續.源園』計劃閉幕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12「負責任消費和生產」的「賽馬會綠續.源園」計劃(計劃),其閉幕禮於5月29日在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大埔校園舉行。
該計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逾港幣1,500萬元,於2021年啟動,至2025年5月完結。計劃由香港科技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負責統籌,並由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透過《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共同協作。透過三大重點範疇,推行各項措施及舉辦活動,鼓勵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院校的學生建立可持續生活方式,主要活動涵蓋以下領域:
負責任選擇:低碳飲食、零廢生活、短片創作比賽,以及餐盒借用計劃;
善用資源:綠續校園挑戰、在學生宿舍安裝智慧電表及行為偵測花灑頭;
消費者力量:舉辦衣物交換活動、可持續校園領袖計劃及教育活動。
出席閉幕禮的主禮嘉賓包括環境保護署副署長(減廢)鄭健先生、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副總經理許維峰先生、教大副校長(行政)暨聯盟執行委員會聯席主席方永豪博士,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處長暨「賽馬會綠續.源園」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梁啓明博士。
方永豪博士致歡迎辭時表示:「教大作為2025年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聯盟)的召集院校,歡迎各位𦲷臨,希望大家能從我們的校園環境中感受到活力及創意蓬勃的動力。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今日的活動標誌著『賽馬會綠續.源園』計劃的圓滿完成,意味著下一個嶄新篇章的開始。我們在此項目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將有助於進一步推動『負責任消費和生產』這個目標,並攜手合作,以今日的基石成就更好的未來。」
鄭健先生認同計劃的成功 ,他說:「這些措施透過鼓勵減廢、使用可重用物品和提升環保意識,啟發同學建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與香港的廢物管理策略方向一致。」他補充道:「透過培養青年人的綠色習慣,計劃能發揮深遠的漣漪效應,讓影響力擴展至校園以外的領域,同時讓學生明白,他們不僅是未來的領袖,亦是今天的創建者。」
梁啓明博士說:「計劃的成功有賴大家的付出,包括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各院校,以及各計劃管理辦公室的參與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