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5

新聞
國際, 科學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葉玉如教授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理學院院長、晨興生命科學教授及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教授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乃美國歷史最悠久及最權威的科研機構,涵蓋不同科學領域。新院士全由現任院士投票遴選產生,當選的院士均成就卓著並長期為科研事業作出原創性貢獻。這也是美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 葉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分子神經科學專家,在神經系統發育和功能的研究,以及阿爾茲海默症及柏金遜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藥物的研發等方面享譽盛名。她是科學院今屆選出的21位外籍院士之一。目前為止,全球只有452位外籍院士。 她表示﹕「我對當選為外籍院士深感榮幸,這將有助我與更多國際知名科學家合作和交流,推進科大理學院在科技研究及教育取得突破。」 本身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對消息感到欣喜﹕「科大為能夠擁有如葉教授般出色的學者而感到自豪,她堪為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的榜樣。我們期望她的成就能啟發香港新一代於科學領域上開拓自己的路向。」 葉教授屢獲殊榮,她200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科學家的最高學術榮耀,2004年她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另獲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舉為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為生命科學領域首位得獎的中國人。她並於2003年及2011年兩度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此乃國家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最高獎項。2011年,葉教授獲法國政府頒授「國家榮譽騎士勳章」,表彰她的科學成就以及於推動中、法、港在科研與高等教育方面合作的貢獻。 葉玉如教授因其關於神經營養因子在神經細胞存活、發育和功能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聞名。她在研究腦部發育和可塑性的分子機制,以及相關的神經系統疾病病因等领域作出重要貢獻,並從傳統中藥發現能應用於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新分子標靶。葉教授於推動香港生物科技發展擔當重要角色,多次帶領科大團隊與主要生物製藥公司開展重大合作計劃。 作為國際知名的神經生物學家,葉教授持有23項專利,她曾在頂尖國際學術期刊發表逾250篇論文和綜述,被引用超過17,000次。葉教授於哈佛大學取得藥理學博士學位。
新聞
研究, 化學, 科學
科大學者研發新物料 高效太陽能電池有望面世
智能手機功能日趨多樣化,社會上漸有以手機取代電腦趨勢。長時間使用手機加重電池負荷,令便攜式充電器大行其道。不少用家外出除了要找電源為手機充電,還需要為充電器充電,若能利用太陽能作能源供應,必可省卻不少功夫。 科大化學系顏河教授的研究團隊早前成功研發新物料,提升高分子物料的光電轉化率,製成的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大大加快了便携式太陽能充電設備的商業化進程。 顏教授指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三種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超過十種高分子富勒烯材料組合,能夠實現高達10.8%的光電轉化效率,是迄今世界上最高效的單節高分子太陽能電池。 採用硅製造的傳統太陽能電池,缺點是較重、不易彎曲、成本高及生產複雜。高分子太陽能電池相對上是成本低且環保的太陽能技術,製成的太陽能電池板不但輕巧靈活,更可透過類似報章印刷的技術大量生產。顏教技指出:「日後印製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就像印刷報章一樣。」 雖然是項研究尚在初步發展階段,新的高分子太陽能電池目前可為激光筆等小型電器充電。顏教授預期,十年內將可以實現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商業化,使之成為覆蓋面最大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之一。
新聞
創業
Racing toward innovation together
Noga Raviv Participant at hackUST A fast finish took on fresh meaning at the University’s second hackUST in March 2015 when students from all over Hong Kong took part in the exciting computer coding event to turn ideas into prototypes in just 24 hours. Non-HKUST exchange student organizer Noga Raviv relates her awesome experience “HKUST was not even my university, but it was the place that I fel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munity thrived most and felt most comfortable” At the end of March, some HKUST friends and I organized a 24-hour hackathon for roughly 250 students on campus.
新聞
獎項及排名
香港科技大學舉行第二屆冠名教授席就職典禮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舉行第二屆冠名教授席就職典禮,向4位傑出教授頒授冠名教授席及表揚各捐贈者對大學的熱心支持。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在就職典禮上致辭時說:「我衷心感謝各捐贈者慷慨支持,襄助科大設立冠名教授席以表揚傑出的教授,及促進大學學術研究發展、追求卓越。我們將繼續教研創新、積極爭取社會支持及延攬更多優秀人才,為大學及廣大社會帶來更大的禆益。」 陳繁昌校長續稱:「今屆就職的冠名教授均在其領域表現出色,包括科學、工程、商業管理及其他範疇等;他們的教研成就均屬世界一流水平,推動科大迅速發展,躋身成為國際級研究型大學。冠名教授卓越的教研成就,樹立榜樣,啟發年青一代學習及成長。」 贊助冠名教授席的4位捐贈者一直大力支持香港高等教育發展,包括捷成教育基金、黃焯書慈善基金、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以及利豐。捷成集團主席捷成漢先生表示:「香港是一塊福地,所匯聚的世界級一流人才將帶領社會再創高峰。」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公益事務主管劉秀苑女士表示:「太古集團於香港科技大學成立太古航天工程學教授席,支持科大開辦首個航空航天工程學位,發展世界級課程,從而提升香港航空業的競爭力,為同學開拓更廣闊的前景。」 冠名教授名錄如下: Michael Jebsen 商學教授邢吉天教授—邢教授出任科大商學院院長,他於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的印度管理學院畢業後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邢教授研究範疇包括組織變化及演變,以及印度商業領袖才能等。邢教授熱衷於創立一個多元及國際化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們面對全球化作好準備,並學習於世界各地不同條件下的最佳經商手法。在加入香港科技大學之前,邢教授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沃頓商學院出任要職,推動該商學院的環球地位。邢教授於研究上貢獻良多,曾出版探討印度管理文化的著作《The India Way》;現在以大中華為據點的邢教授計畫今後活用香港科技大學同事及學生的幫助,研究及為「The China Way」立論。
新聞
社區, 學生發展
「科大侍學日」揭開序幕
九百師生校友參與四十七個社區服務計劃 為響應全球青年服務日,科大侍學行籌辦了第六屆「科大侍學日」,於4月16至19日期間發動全校成員,包括學生、教職員及校友一同走進社區參與不同的義工服務,開啟社區參與的大門。 一如以往,「科大侍學日」反應熱烈,今年共有九百多人次參與四十七個服務計劃,以回應各個社區及社群人士需要,包括 社區剩食回收、家訪基層家庭、籌辦英語及科學活動予基層學童、推廣死後捐贈器官、外展接觸困乏人士等等。服務對象不分年齡、階層、種族,當中包括獨居長者、內地新來港兒童及南亞裔學童、智障及肢體殘障人士,遍及被遺棄動物及自然環境。 社區合作伙伴及服務對象均讚賞義工的無私奉獻,義工亦能藉此認識社會,並學懂以不同角度審視複雜的社會問題及社區需要。 為了鼓勵更多科大同學關心社會,科大侍學行將於4月29日至5月8日期間在香港賽馬會大堂舉行「科大侍學日」展覽,展示各個計劃情況與義工心聲分享。 請按此獲取更多資訊。
新聞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 教與學, 科技
科大開發首個視像系統分析網絡學習行為 奪最佳創新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就大規模線上學習(MOOC)開發首個視像分析系統,為網絡學習行為提供互動、深入及方便使用的分析工具,不但有利提高教學質素,亦有助於製作切合同學需要的課程,讓網絡教育進一步發展。由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屈華民教授領導開發的「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在線可視分析系統」(MOOC視像分析系統),剛獲頒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旗下最佳創新(科技創新)銀獎。屈教授稱﹕「坊間有各類有關網絡學習行為的分析,但由於當中欠缺很多重要數據,課堂導師一般難於從中理出頭緒,但近年來,MOOC平台提供的數據,尤其有關課程視頻的點撃流數據越來越多,令我們得以開發出一個易於理解及查察的分析系統,配以嶄新的視像技術如跳轉圖等,成功讓導師理解大量課堂數據背後的學習行為。」MOOC視像分析系統將視頻點撃流與學習論壇上的討論數據以及學生的成績數據結合,學生跳過或重看任何一段視頻,課堂導師都可馬上知悉其性別、國籍、年齡、學習表現及其他特徵,並能選擇對個別或某一群學生進行分析。這有助導師了解學生的興趣與困難所在,從而改善教學材料。屈教授表示﹕「未來,我們甚至可以將服務拓展至學生,為他們的網上學習經驗提供個人化分析。」該系統自去年五月推出以來,獲課堂老師、教研專家以及主要網上教育平台一致好評,兩大在線教育組織Coursera和edX計劃將系統納入其平台之中。(作為首個為MOOC視頻而設的視像分析系統,屈教授指有關技術不只適用於線上學習,亦能套用到娛樂影片或網上廣告等,市場潛力龐大。科大乃大規模在線學習的先驅,自2012年及2013年先後成為亞洲首批加入Coursera及edX平台的院校,大學一直致力推動此創新教學模式。科大為全港首間推出學分制MOOC課程的大學,將線上學習與傳統面對面的授課模式融合。傳媒查詢:魯桂欣電話﹕2358 6317電郵﹕sherryno@ust.hk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兩教授榮獲「裘槎前瞻科研大獎2015」
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張曉東博士及物理學系助理教授羅錦團博士榮獲裘槎基金會頒發2015年度「裘槎前瞻科研大獎」,以表揚他們於科研領域的卓越成就。 請按此獲取更多資訊。
新聞
獎項, 科學
香港科技大學兩教授榮獲「裘槎前瞻科研大獎2015」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張曉東博士及物理學系助理教授羅錦團博士榮獲裘槎基金會頒發2015年度「裘槎前瞻科研大獎」,以表揚他們於科研領域的卓越成就。每個科研基金最多有500萬港元供五年研究之用。頒獎典禮於今日舉行,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主持。 張曉東博士主要的研究領域為成體幹細胞生物學。他的實驗室著眼於幹細胞靜息態與激發態在分子層面上的調控和這些信號通路在組織再生與幹細胞衰老的作用。以骨骼肌肉幹細胞作為模式系統,他的研究團隊試圖進一步了解肌肉幹細胞功能與其衰老有重要作用的分子通路。實驗室的長期目標為研究組織再生在衰老過程中減弱的分子機理,以及在此基礎上開發針對與衰老有關疾病的再生藥物。 張博士說:「進一步了解生物衰老過程,對於現今社會改善人類健康和延長壽命至為關鍵。在裘槎基金會的慷慨資助下,我們的研究將專注尋找嶄新方法對抗各種因衰老所引致的疾病,從而紓緩因人口老化而帶來的醫療服務需求。」 張博士於2001年及2006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分別取得生物化學學士學位及博士學位。他於1998至2001年獲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頒授「First Generation Scholarship」獎學金,以及於2003至2006年獲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頒發「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Pre-doctoral Fellowship」院士名銜。自2006年起,張博士一直擔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及神經科學系的博士後研究院士,專門研究成體幹細胞生物學。他於2013年加入科大生命科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