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5

新聞
科大為中、小學及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舉辦水底機械人製作大賽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向致力推動機械人及自動系統的研究和創作,為了讓中小學生有機會參與製作機械人,科大日前舉辦水底機械人大賽,邀請小四至中三學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參加,最終分別由一隊全女生組別和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參與的組別奪得冠、亞軍。
舉辦比賽的科大工學院環球社會中心與工學院、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以及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共招募了27名學生導師,向18支參賽隊伍提供為期兩天的特訓工作坊,教導製作機械人的基本技巧。
冠軍隊伍為聖母玫瑰書院六名中二女生,其領隊老師余甘楓表示,六位同學第一次參與機械人比賽,於首輪賽事曾面對不少挫折﹕「旋緊螺絲乏力,下水後發現機械人不平衡。」但經仔細觀察及屢敗屢試,她們最終成功取得500分滿分。
亞軍隊伍港九潮州公會中學(潮公),六位隊員中包括一名聽障及一名有學習障礙的同學,雖然他們於首輪賽事只得185分,但六人並不氣餒,即時對機械人作出改良並重組策略,最終於次輪賽事奪得495分佳績。
科大環球社會中心總監胡錦添教授對兩隊表現印象深刻﹕「兩所學校於首輪比賽都並非領先隊伍,但他們沉著堅定地發揮團隊合作精神,結果於次輪比賽中勝出。」胡教授續稱﹕「科大致力研究機械人及自動系統創作,希望透過有趣的機械人創作比賽提升中、小學生對科技與數學的認識和興趣,今次活動不單為參賽者提供富趣味性的學習機會,亦為科大同學提供服務社會的經驗。」其他得獎學校包括心光學校、培正中學、仁愛堂田家炳中學、以及優才(楊殷有娣)書院等。
潮公輔導主任莫詠怡老師感激科大學生導師的悉心指導,稱賽事有助同學們增強自信心﹕「部分參賽同學本身較為內向,今次令他們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獎項對他們是莫大鼓舞。」
傳媒查詢:
魯桂欣
電話﹕2358 6317
電郵﹕sherryno@ust.hk

新聞
科大生飛機設計全國奪亞
科大五名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本科生早前參與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航)舉辦的首屆全國飛機設計比賽,於153隊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奪得第二名。
科大隊伍設計的雙座輕型運動飛機「游龍」,於機腹安裝水翼以縮短起飛時間,並配以可摺疊的機翼增加地面操作的靈活度,其下反翼尖的設計亦可減少飛機於水面起飛時翼尖觸碰水面的機會,提升安全度。得獎的設計模型於中航工業通用飛機公司位於珠海的總部作展覽。
五位同學:陳浩然、朱遠航、李家瑩、蔡智翔和謝雨揚都是首次參加全國比賽,其他參賽隊伍大多由航天研究員、碩士及博士生組成。五人於去年暑假花了一個月,合作進行搜集資料、研究,電腦繪圖,以及構建一比十「游龍」模型。
蔡智翔同學表示:「別的得獎作品水準很高,令人大開眼界。我希望日後參與這項比賽的師弟妹可取得更好成績。」
科大現正與中航合作,為內地私人飛機市場設計同類型的雙座輕型運動飛機,得獎學生將獲邀參與研製工作。科大及中航更簽訂了一系列協議提升雙方科研合作。
五位同學自幼已酷愛飛機模型,銳意進修航空工程學或於航空界發展。他們於三年前在校內創立航空航天興趣小組,讓志同道合的同學一同參與各種活動及國際賽事,為理想啟航。

新聞
科大劍壇新星冒起 於亞運會大放異彩
劍擊運動著重戰略,而且講求選手靈活敏捷及是否具備韌勁和高度集中力。選手更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斷力,可謂鬥智鬥力。
科大年青劍擊選手、生物醫學工程學部三年級生張楚瑩於第十七屆仁川亞洲運動會(亞運會)奪得女子花劍團體賽銅牌,為香港獎牌榜再下一城。張楚瑩的劍擊天份於小學四年級為人發掘,此後她為香港囊括多個獎項,亦是香港劍擊總會會員。現時,她在香港年青劍壇(20歲以下)排名第一,而公開組別則排名第二,為她劍擊選手生涯旅途上的重要里程碑。
劍擊生涯有時亦會遇上風浪,張楚瑩還記得早期的一些失敗經歷。她說:「劍擊需要靈活的技巧、高度的專注力及良好的情緒管理。其實在乎輸贏的心態為我帶來無形的壓力,影響我的臨場表現。出戰多次比賽後累積了不少經驗,我漸漸變得更成熟,並明白成功從不靠比賽的勝負來衡量。」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這句俗語雖聽起來有點膩,但卻是鐵一般的事實。張楚瑩每星期犧牲寶貴的社交時間,花十五小時練習劍擊,除了要分配時間練習,她還需經常到海外參與不同賽事。然而,她的學業成績卻同樣驕人,2012年入讀科大以來,一直列為優異生(Dean’s List)。
張楚瑩續指:「我們要事先思考對手的策略,找出他們的弱點,然後逐一擊破,此外,勇氣亦至為重要,我經常在劍擊團隊感受到正能量,隊員彼此互助互勉。」是次在亞運會所取得的勝利,令這為出色的年青劍擊選手深感鼓舞,亦令她在劍擊界再上一層樓。

新聞
共享識見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教授率領代表團出席於瑞士達沃斯舉行的年度世界經濟論壇。科大是亞洲唯一的學府獲邀於達沃斯論壇主持「創想研究室」,其餘六所獲邀的大學有牛津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卡內基美隆大學。於論壇上,本校代表團的四位教授與全球知名學者及專家探討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結合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視像 – 四位科大教授於達沃斯主持「科大創想研究室」:
李德富教授– 5G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and Ubiquitous Communications
楊強教授– Blurr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Digital and Physical World
馮雁教授– Talking to Machines
辛達德教授– Computer Graphics: Closing the Gap on Reality

新聞
服務學習之旅 傳遞愛與希望
「科大侍學行」是科大致力推動師生服務社會的計劃,透過與社區組織合作建立夥伴關係,提高同學的公民意識。同學藉著參與不同的社會服務、活動計劃和服務團,拓闊眼光,認識世界,關懷有需要的人士,為社會作出貢獻。
羅皓程與孫思雯同學去年參與服務學習之旅。對兩人來說,旅程體驗深刻,帶來不少反思。
羅皓程是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三年級生。她說:「我於六月前往四川南部馬邊彝族自治區一間小學,探訪當地彝族學生。透過參與這項服務,我希望服務農村的兒童,幫助他們尋找理想,並且鼓勵他們無論如何都堅持追尋夢想。」
皓程目睹年僅7歲的兒童為了上學,每天攀山越嶺四個多小時,給她深切感受。
皓程表示:「看到那些小朋友每天克服艱辛,我領悟到居住在香港這個富裕的城市,應為我所擁有的心存感恩。受教育似乎是我們的基本權利,可是對於這些貧困兒童,卻是難能可貴。」
主修風險管理與商業智能學的三年級生孫思雯先後兩次參加柬埔寨服務學習之旅:一次是在去年一月以參加者身分,同年六月則擔任籌委員成員。
思雯表示:「我選擇參與服務學習交流之旅,理由很簡單,就是想更多探索世界,服侍有需要的人。」
「透過這次旅程,我體會到教育的力量,如何改變了柬埔寨兒童的人生。能夠上學,是他們追求夢想的第一步。那些孩童著實激勵我,我希望推動更多科大同學體驗我所經歷的。」
欲知有關服務學習之旅的詳情,請瀏覽:http://connect.ust.hk/servicetrip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獲王則翠慈善基金捐贈 推動教學及研究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王則翠慈善基金捐款,推動大學的教學研究發展,以及設立「王則翠海外研習獎學金」,幫助需要經濟援助的商學院學生參加海外研習活動,包括國際比賽、研討會及社區服務等。此外,基金亦支持科大舉行2016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比賽。
大學將李兆基商學大樓的演講廳命名為「王則翠演講廳」,以感謝基金對科大的支持和慷慨捐贈。
科大日前舉辦典禮,出席的嘉賓包括王則翠慈善基金創辦人王聰德先生及其家人、行政會議成員及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李魯教授和副巡視員紀建軍先生、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香港委員會主席岑嘉評教授以及伍絜宜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伍步謙博士。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副校長(大學拓展)翁以登博士、協理副校長及學務長譚嘉因教授,以及其他大學高層亦出席典禮。
葉劉淑儀女士致辭時表示與王聰德先生相識多年,以其父親名字命名的王則翠慈善基金,捐款予香港各大專院校。她鼓勵同學把握新成立的獎學金所賦予的機會,擴闊視野;同時祝願2016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順利舉行。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衷心感謝王則翠慈善基金的慷慨捐贈。「這筆捐款將有助推動科大的教學及研究發展。新設立的獎學金計劃將協助我們的學生,尤其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拓闊國際視野及加強分析能力。」
科大並感謝王聰德先生的兒子王家揚先生全力投入「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籌備工作。「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是世界性的中學生數學競賽,2016年將由香港主辦,屆時會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同學參加。
傳媒查詢: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頒發2015年長期服務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舉行每年一度的教職員長期服務獎頒獎典禮,以表揚服務大學達20年的資深教職員的貢獻。
科大透過設立長期服務獎,表揚及答謝長期竭誠服務的教職員,他們的重大貢獻令科大過去24年迅速發展,今年共有163名於1995年入職的成員獲頒發獎項。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與副校長、院長、系主任及部門主管一同出席該長期服務獎頒獎典禮,大學更特別邀請得獎者家人及親友前來一起分享喜悅,歡聚一堂。
陳繁昌教授於典禮上致辭時表示:「我衷心感謝長期服務的教職員多年來努力不懈,為大學發展作出貢獻。能擁有這麼多盡心盡力的教職員是大學的福氣,全賴教職員一直默默耕耘,科大才有今天的成就。」
科大設立長期服務獎,以表揚大學成員的努力,及進一步加強他們對大學的歸屬感
傳媒查詢:
魯桂欣
電話﹕2358 6317
電郵﹕sherryno@ust.hk
盧凱琳
電話﹕2358 8556
電郵﹕charmainelo@u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