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聞
社會科學, 公共政策, 友待長者
Sense of Community Central Elderly Focus (只提供英文版本)
By Miao Jia,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of Division of Social Science, HKUST By 2064, Hong Kong's number of elderly (aged 65 and older) will reach 2.58 million, accounting for 36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Today this percentage stands at 16, with one third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poverty. These staggering figures pose severe challenges to our society, thus studying the well-being of Hong Kong's elderly is vital to developing the right solutions. Since 2010, our Center for Applied Social and Economic Research team at HKUST has been conducting surveys of 3,200 families, 7,200 adults and 950 children every two years (The Hong Kong Panel Study of Social Dynamics), looking into how our society is transformed over time and how various government and social policies are influencing families.
新聞
大學公告
一群關注社會現況的大學校長之聲明
我們非常關注社會目前出現不斷升級的對立與緊張局面。我們呼籲各方保持冷靜,注意自身及他人的安全。我們呼籲社會各界以理性協商來化解當前的困局。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  嶺南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演藝學院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大學  (按大學英文字母次序排列) 傳媒查詢: 香港科技大學 公共事務處 電話:5190 7882 電郵:media@ust.hk
新聞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李世瑋教授榮獲IEEE電子封裝學會長期傑出技術貢獻獎
李世瑋教授榮獲IEEE電子封裝學會長期傑出技術貢獻獎
新聞
粵港澳大灣區, 捐款
科大獲越秀集團捐贈港幣一億元支持大學發展 另獲其贊助百萬元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舉行 「越秀集團捐贈典禮」暨「香港科大–越秀集團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贊助儀式」,以銘謝越秀集團(越秀)慷慨捐贈港幣一億元用於支持大學科研創新、培育頂尖人才。集團另亦贊助科大一千萬元人民幣,用於培育穗港兩地優質創新創業項目、以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 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楊健先生、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楊義瑞先生、廣州市委常委及南沙區委書記蔡朝林先生、越秀董事長張招興先生、越秀總經理朱春秀先生、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及科大校長史維教授。 越秀是廣州市知名龍頭國有企業,是次捐助對深化穗港兩地產學合作具重大意義。科大與廣州合作由來已久,包括早於2007年就在廣州南沙設立大學於內地的重要科技成果轉移平台—霍英東研究院;去年底更與廣州市政府簽署協議,合作於南沙籌建新校園,為香港、廣州以至整個大灣區的創新科技增添動力。 今次越秀捐贈的一億元款項,將用於推動包括科大的教研發展、跨學科教學和科研工作、開展創新型研究生項目,以及聘用頂尖學者等。至於越秀所贊助的科大百萬元創業大賽總決賽,今年步入第九屆並已易名為「香港科大–越秀集團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比賽將以創業為基點,培育並為優秀創新項目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帶動創新產業升級。 越秀董事長張招興先生在捐助儀式上致辭時表示,對香港科技大學的捐贈,將有助於推動大灣區核心城市交流,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也將推動官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多方共贏。他強調,越秀集團正處於向經營驅動、資源驅動和創新驅動聯動的新發展模式轉型的關鍵階段,通過與科大的合作,集團的企業資本將會與高校的科研成果有效對接,進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產業升級。 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對越秀的慷慨捐助表示感謝。他表示:「越秀集團作為廣州市最大的國有企業,成立於香港、長期服務兩地,一向熱心兩地社會公益事業。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創科中心,產學合作是重要一環。是次捐助,彰顯越秀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長遠承諾和持續發展,亦有助進一步支持科大發展、人才培育和知識轉移。」
新聞
公共政策
Belt Allies Owed a Clear Road Ahead (只提供英文版本)
By Donald Low, Professor of Practice in Public Policy and Chen Kejun, master of public policy student Leaders from more than 30 countries gathered in Beijing late last month for a forum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his speech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President Xi Jinping stressed that "the market should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resource allocation." This appears to be in response to international concerns about the "debt trap," the cost-benefit calculus of Belt and Road projects, and the possible export of China's governance practices. To address Belt and Road doubts, China should take three steps to strengthen the role of the market in the initiative. First, it should enhance transparency and market discipline by making public procurement procedures, tendering processes and lending standards.
新聞
土力工程學, 人工智能, 研究
科大運用人工智能技術 領導開拓極端天氣預報及早期山泥傾瀉預警系統 是為香港同類型最大研究項目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一個國際跨學科研究團隊,近日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批撥一筆港幣9,185萬元的研究經費,用以建立一個全面的極端天氣及山泥傾瀉預警系統。這個由科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發展)及中電控股可持續發展學吳宏偉教授領導的創新研究,將來或可將豪雨預報期由3小時提前至6小時前,為公眾及應變單位提供更充裕的時間以應對潛在的災害。 是次由科大領導的研究項目,合作機構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土力工程處和天文台。科大提供了一個合作平台,為學界、業界及決策者創造協同效應。這個跨學科團隊由氣象學家、土力工程師、地理訊息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團隊將緊密合作,並利用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技術,製作出一個嶄新的實時天氣預報系統、以及一個獨一無二的多源立體山泥傾瀉監測系統,將為經常面對山泥傾瀉威脅的地區如巴西、意大利、日本及其他一帶一路的國家提供借鑒。 吳教授表示:「目前,許多山巒起伏的地區,例如香港,仍未為因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暴雨及其潛在的破壞性影響做好準備。如果2008年的那場極端暴雨,所發生的地點是香港島而非大嶼山,我們將難以想像對基建造成破壞及潛在的人命傷亡。但透過優化災難性天氣的預警系統,我們的研究將有助決策者、有關當局以及救援人員有更充足的時間作好準備,從而提高香港社區的復原力。」 是次項目屬教資會在港資助過的最大型山泥傾瀉研究計劃,範圍包括研究斜坡倒塌機制,以發展一個嶄新的早期山泥傾瀉預警系統。此預警系統將利用深度學習,分析由遙感衛星等不同監測器中取得的多源立體數據。此外,團隊亦會開發一個全新設計的多層柔韌泥石流屏障,以及其他環保防護措施,以防止山泥傾瀉。項目的另一重點是成立一個斜坡安全中心,為公眾及業界提供一個實感體驗的學習環境,透過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新興的擴增/虛擬實境及可視化的技術等,教育並提升公眾的防災意識、同時促進技術的轉移。
新聞
獎項,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研究
郭海成教授榮獲Jan Rajchman大獎
郭教授研究顯示技術逾四分一世紀,對獲得Jan Rajchman大獎感到非常榮幸。
新聞
計算機科學, 人工智能, 大數據, 學生創新
機械人律師:你的AI調解員
離婚已讓人難受,還要處理各種法律文件和面對訴訟程序,可能令人更加心力交瘁。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的教授和校友帶領幾位學生開發了「機械人律師」,不僅能為當事人節省時間和金錢,這人工智能科技更有機會廣泛應用於法律行業。 2016年,香港的離婚率比1991年多逾兩倍。香港調解仲裁中心主席及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畢業生蘇文傑律師表示,家事調解的需求不斷上升,同時對中心資源造成壓力。他表示,很少離婚夫婦意識到高昂的法律費用和繁複冗長的法律程序會對他們的情緒造成困擾。很多人,尤其是跨境夫婦,不願意或無法當面進行歷時數月甚至數年的調解程序。 這些情況下,科技便可以化繁為簡,並避免正面衝突的發生。蘇律師於2018年夏天聯絡母校尋找合作機會,最後跟四名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三年級學生包括陳子逸、張放舟、劉殊玥和 倪政鵬組成團隊合作研發全港首個能夠草擬僱傭合約及家事調解協議書,並配以聊天機械人功能的智能系統,這個項目亦是這四名學生的畢業習作。經過九個月的努力研發,並與法律專業人士通力合作,繼而反覆測試、從錯誤中學習,他們終可分享其研究成果,期待為法律界帶來革新轉變。 負責指導學生完成這份畢業論文的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及微信-香港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副主任宋陽秋說:「這個計劃很有意思,因為該中心設計的程式以服務大眾為目標。」 機械人的首要任務,是要利用用戶根據20條問題所提供的答案,從中找出草擬協議所需的關鍵資料。用戶必須回答所有問題才能擷取協議,這個安排可以確定當事人已徹底考慮清楚離婚所要顧及的一切事項,例如子女的撫養權和贍養費等。 為了令機械人律師能媲美真人,團隊運用情感分析技術,從文字對話中識別離婚人士的真正感受和情緒。例如,當用戶輸入「我很高興」時,程式會將之理解為如釋重負而不是心花怒放。機械人律師甚至會盡力游說夫婦二人三思離婚決定。 團隊成員張放舟說:「機械人律師不但可以根據用戶的感受作出回應,更會建議用戶慎重考慮是否真的想要離婚。」他補充,若用戶態度猶豫,他們便會被轉介至其他的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