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聞
COVID-19, City Lockdowns, and Ai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只供英文版本)
The rapid spread of COVID-19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To prevent the escalation of its transmission, China locked down one-third of its cities and strictly restricted personal mobility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Using timely and comprehensive air quality data in China, we show that these counter-COVID-19 measures led to a remarkable improvement in air quality. Within weeks, the Air Quality Index and PM2.5 concentrations were brought down by 25%. The effects are larger in colder, richer, and more industrialized cities. We estimate that such improvement would avert 24,000 to 36,000 premature deaths from air pollution on a monthly basis.

新聞
劉紀美教授榮獲美國光學學會2020年度尼克•何倫亞克獎(只供英文版本)
Prof. Kei May LAU, Fang Professor of Engineering and Chair Professor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ECE), has been selected as the 2020 recipient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SA) Nick Holonyak Jr. Award. She is recognized fo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hetero-epitaxy of compound semiconductors on silicon for future integrated lasers and advancing the field of light-emitting diode microdisplays.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委任汪揚教授為副校長(大學拓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佈委任汪揚教授為下任副校長(大學拓展),自本年10月1日起生效。
汪揚教授
汪揚教授現為科大理學院院長及數學系講座教授。汪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學者,研究範疇廣泛;他在純數學及跨學科數學兩大範疇發表的研究論文超過100篇,當中不少刊載於頂尖的科學期刊。他曾於2006至2007年間擔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課程主任。科大經嚴謹的全球招聘程序委任汪教授。
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對新任命表示欣喜﹕「汪教授具備出色的領導才能及溝通技巧,並了解大學所面對的挑戰及發展方向,包括廣州校區這個重要的發展計劃。憑藉汪教授優越的條件,我深信他定能在新職位上促進大學的蓬勃發展,提升科大在本地及國際間的知名度。」
科大校長史維教授歡迎汪教授的新任命,他表示﹕「汪教授對科大具透徹和深入的理解,亦掌握本地與環球脈搏。我相信他能進一步加強科大的影響力、拓展大學與其他夥伴的戰略合作關係、為大學爭取更多捐款,並深化大學與校友間的聯繫。我亦想藉此機會,感謝汪教授出任理學院院長時所作出的眾多貢獻。」
汪教授於1983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取得數學學士學位後,於1990年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89年汪教授於喬治亞理工學院開展學術生涯,其後在2007年加入密歇根州立大學擔任數學系主任。汪教授於2014年8月加入科大出任數學系系主任,至2016年11月升任為理學院院長,於任內成立大數據生物智能實驗室,並推出廣受歡迎的數據科技理學碩士課程。
新聞
讓人垂涎的食品科學
科大致力發展全人教育,因而設立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課程,透過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成為勇於承擔、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公民,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實踐抱負。在衆多核心課程當中,學生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導論」情有獨鍾,因爲修讀這門課程的學生可以自製麵包、曲奇餅、豆腐甚至啤酒,並了解為何油炸食物特別可口。於學生而言,整個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體驗。
進行實驗時,劉教授(左二)會跟學生一邊製作食物,一邊引導他們思考背後的科學原理。
這課程的上課地點亦與別不同:在半廚房、半實驗室的「課室」裡,不僅有煮食爐、烤箱、攪拌機等標準廚房設備,更有寬敞的專用實驗室,裡面配備了恆溫箱、蒸發器和離心機等各類千奇百怪的器具。
身為課程導師的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工程教育副教授劉元帥強調:「我在第一堂課便清楚指出:我們會一起烹調食物,但不要把課程看成烹飪班!這是化學工程實驗室,不是廚房。」
進行實驗時,劉教授會跟學生一邊製作食物,一邊引導他們思考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做麵包為例,他會示範和解釋一些有趣現象:麵團是怎樣發酵的? 揉捏過程如何令麵包皮和麵包心達致最佳質感?
他說:「同樣重要的是,當學生明白到製作曲奇餅需要用上大量砂糖,便可透過這個實驗過程去探討健康飲食。」品嚐是製作食物的終極目標,不可或缺,因此,上課時雖然一般禁止飲食,但這門課程卻是例外。

新聞
科大安裝全港最大型太陽能發電系統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直致力成為可持續發展先驅,今日宣佈將於校內逾50個地點建設一個達8,000塊太陽能板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完工後將為本港最大規模的同類型發電系統。
科大會於校園內超過50個地點安裝8,000塊太陽能板
這個系統將於未來25年間,每年產生300萬度(千瓦時)電,相當於香港900戶三人家庭一年的用電量1 ,並減少約150萬公斤碳排放。透過參與中電的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計劃 (FiT)2 ,項目從今起至計劃於2033年終結為止,將帶來高達1億6000萬港元的上網電價收入; 扣除安裝太陽能電板的成本,科大每年平均收入為400萬,收益將投放至大學其他節能減排的措施上。此外,科大亦會劃出部分太陽能板作實驗用途,讓科大成員測試與太陽能板相關的意念及研究項目。發電系統第一階段工程,已於本年七月展開並將持續至2021年。 此發電系統為「科大2020 可持續發展挑戰」藍圖的項目之一,為響應鼓勵社區安裝分佈式可再生能源裝置而推出的FiT計劃,大學將於校園內安裝數以千計、優質及高效能的單晶硅太陽能板,當中包括傳統及具彈性的纖薄光伏板。藍圖於2016年訂立,為減少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和廢物量等目標而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及方案。

新聞
嘉許傑出藝術及多元才能
科大以科技學科見稱,但這絲毫無阻富有藝術才華的學生培養及發展他們的創作能力。事實上,大學設有形形色色的獎學金,嘉許在學術以外領域表現出眾的優秀學生。
薛俊朗是「田家炳獎學金(藝術 ) 」八位得主之一。對俊朗而言,科大校園臨海而建,遠離市區,風景秀麗,不僅是求學的好地方,更是讓他享受最大嗜好 - 觀星的理想地點。
閲讀相關文章:Picture Perfect Balance for Student Life (只提供英文版本)
薛俊朗把自己的兩大興趣合而為一,創作了一首名為《深空天體》的粵語歌,並透過安裝在高空氣球上的音樂播放器送上太空邊際。
在科大主修數學的四年裡,他一直熱心帶領天文學會在社交平台向公眾推廣科學知識,並積極參與國際天文學組織。

新聞
網上募投的成功要訣
新冠肺炎肆虐,大量親身列席會議和商貿展覽因而被迫取消或改以網上形式舉行,無數創業家只能透過互聯網向投資者、業務夥件及客戶進行募資活動,讓公司持續發展。專門開發一種能實時將手語翻譯成語言的腕帶的生物科技初創公司-尖思科研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陳柏衡,正是當中一員。然而,對於怎樣通過網上會議讓對方眼前一亮,大多數人都是茫無頭緒。有鑑於此,科大技術轉移中心及創業中心攜手幫助他們掌握相關技巧。
培訓講座旨在幫助新進創業家掌握網上募投的致勝演講技巧和策略。
兩者最近與維港投資合作,安排20家與科大有聯繫的初創企業參與全新的創業指導計劃。維港投資是香港的創投公司,集中投資從事科技或革新技術的初創企業。是次計劃是該公司首次與本地大學合作。
指導計劃旨在幫助新進創業家掌握網上募投的致勝演講技巧和策略。即使是經驗老到的管理人員,也不一定懂得基本網上推銷技巧,例如怎樣在視像會議中與對方產生眼神接觸,以及吸引大量網上觀眾,這些都是關鍵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