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聞
科大研發出世界首隻具有三維視網膜的球狀人造眼
一支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近日研發出全球首款3D人造眼,其功能不單比現時的義眼優勝,於某些情況下甚至能夠超越人眼,為視障患者、失明人士以至人型機械人獲取視力帶來新希望。
目前的義眼技術資料來源:採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希爾馬Second Sight Medical Products, Inc.
多年來,科學家嘗試複製與人眼結構及清晰度相符的生物眼,惟目前義眼技術仍主要停留在附有外置電線的眼鏡模式,而所應用的是2D平面感光器,影像像素亦低。然而,由科大研發的「電化學仿生眼」,不僅首次複製了人眼的結構,更可能於不久的將來,提供比人眼更清晰的視力,以及包括紅外線夜視等其他功能。

新聞
香港首個金融科技業人力資源研究歸納13項人才關鍵能力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科大商學院)公布一項名為《金融科技業界專才發展、能力與人力資源》的研究結果。鑑於香港對金融科技專才的需求日益殷切,這項深入的研究就業界現況和人才發展總結出十項觀察和提出十項建議,以及羅列出十三項業界最重視的能力。該研究是香港首次同類項目,獲包括銀行、保險公司、監管機構和虛擬銀行等超過八十間金融科技機構支持和參與,以加深了解香港的金融科技專才供應。研究結果已歸納成報告,詳細列出主要觀察所得和提出多項建議,內容包括有關培訓與教育、專業資格、規管框架與政策等。研究目標對象為香港金融科技界的專業人士,分三個階段於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間進行,包括 (1) 訪問行政人員、(2) 業界問卷調查,以及(3) 驗證環節。研究亦羅列出十三項業界認為最關鍵的核心能力,有助本地金融科技人才成功發展。與人才相關能力與商業與客戶相關能力與工作方式相關能力- 創業精神- 學習敏銳度- 應對不確定情況- 創新導向- 文化創建

新聞
科大成為安永Advanced Technology Tax Lab亞太區首間合作學府
[香港,2020年5月27日]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布與安永的Advanced Technology Tax Lab建立夥伴合作關係,匯聚數據、機器學習、商學專家及國際專業服務精英,攜手研究透過先進科技應用解決複雜稅務問題。根據雙方簽訂的合作協議,科大與安永將成立協作平台,就不同的實際稅務需要,共同探索和研究新興科技應用及發展相關技術,並推動包括稅務科技案例研究項目、科大學者與安永合夥人演講、學生實習,以及畢業生就業計劃等不同機會。負責這次合作項目的科大團隊包括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會計學系黃昊教授,以及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郭天佑教授 。這支科大專家組合彰顯跨學科和科技在新數碼經濟下的重要性。譚教授表示:「我們很榮幸成為安永Advanced Technology Tax Lab亞太區首間合作學府。我們研究人員和學生可在這次合作中與商界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有更多機會參與應對業界面對的實際挑戰。」

新聞
釋放學子心靈
一如各地學子,科大學生也在努力適應因全球疫症大流行和局部封城所帶來的影響。當生活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不少人因前景不明朗而越發焦慮不安。
對主修生物科技、應屆畢業生鍾施朗而言,前景似乎尤其黯淡。由於全球經濟受疫症重創,這一屆畢業生將面對近數十年最嚴峻的就業環境。
她說:「畢業班學生為前途感到憂心和忐忑,是人之常情,但我們這一屆還要面對其他問題。現在同學之間無法面對面一起討論問題,令人更加沮喪。」
閲讀相關文章:抓緊逆市中的難得機遇
疫症爆發前,去年歷時數月的社會事件已大大影響正常授課。在大學最後的關鍵一年,施朗真正可以在校上學的日子只有短短兩個月。
科大學生輔導中心主管及臨床心理學家陳彩銀博士指出,今次疫症波及全球,即使沒有任何誘因﹐越來越多人不期然會感到惶恐焦慮。她說:「部分學生對新冠病毒感到不安和沮喪,我們的職責就是為這些同學提供支援。」
新聞
培育科技與人文素養兼備的英才賢能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基金會)携手合作開展一項獎學金計劃,以吸引高素質的理學院學生為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等STEM學術領域作出貢獻,並藉此讓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的學術成就繼續傳承下去。
在基金會的支持下,首屆獎學金計劃在2019/20學年表彰共7名來自不同學科的傑出學生,全部已獲多間頂尖大學錄取攻讀博士學位,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埃默里大學、萊比錫大學、法蘭克福馬克斯·普朗克腦科學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科學研究所/哥廷根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以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獲獎學生在追求學術進步之餘,更重要的是,他們將致力促進外界對科學和人文精神的了解。每位獲獎學生將每年獲得獎金資助,為期最長四年,並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成為基金會副會員。

新聞
抓緊逆市中的難得機遇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各地,世界經濟大受打擊,導致很多應屆畢業生都對今、明兩年的就業前景感到憂心忡忡。部分人認為當今的就業市場較2008年金融海嘯時更為惡劣;亦有人覺得香港現時的經濟狀況,相比2003年「沙士」時期猶有不如。有人甚至將現時與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相提並論。
對於一班在2003年畢業的校友來說,當年的求職境況跟今天大同小異。他們不但捱過「後沙士」時代招聘巿場萎縮的艱難日子,最終更在不同領域做出成績,足證危中有機這個道理所言不虛。
2003年會計學系校友譚耀彰(前排右三)經歷最初的事業艱辛之路但在其後的工作蒸蒸日上。
回憶當年未能像其他同學一樣,一畢業即獲「四大」會計師行聘用的2003年會計學系校友譚耀彰,當日的心灰失望依然記憶猶新。他說:「看見別人成功獲聘,難免會動搖自信,或為面試表現欠佳而自怨自艾。」
耀彰的事業從一家本地會計師行開始,當時月薪僅為7,000港元,但他不久已轉職一家「二線」國際會計師樓,約一年後,終於得償所願,晉身其中一間「四大」會計師行;兩年後轉換環境,改為另一家核數師樓工作,也是一待兩年。離職後,他加入一家以新加坡為總部的上市公司擔任助理財務總監,之後事業更上一層樓,獲擢升為財務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