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2

新聞
創新, 研究
科大與阿里雲攜手推動人才培育及科研發展 雙方合作踏入新里程
科大將與阿里雲共同培育在數據分析、雲計算及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才。
新聞
研究及科技, 校園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推出全球首個元宇宙雙子校園
科大正計劃推出MetaHKUST:一個屬於科大及將於九月開幕的科大(廣州)校園的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或XR)校園。
新聞
創業,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影響力系列:半導體產業新勢力
科技公司翼助國家提升半導體生產力及性能,實現自給自足。
新聞
科技及先進材料
科大研發納米多孔鋅電極 即棄鹼性鋅電池也可充電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成功研製了一款新的電極設計,令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非充電鹼性鋅電池變成可充電,有助推動更廣泛使用充電池。 在智慧城市與全球數碼化的時代,電池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然而,市面上大部分電池都是「一次電池」,不能充電。用完即棄的一次電池不但加重堆填區的負擔,更對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新聞
科大舉辦北京冬奧精神雲分享會
冬季奧運會國家和香港隊在科大的線上分享會上分享他們富啟發性的經歷。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及港大醫學院聯合研究證明廣譜中和抗體 可保護敘利亞倉鼠免受SARS-CoV-2 Omicron變異株感染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結構生物學家聯同香港大學愛滋病研究所、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與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已證明,源自本地 mRNA 疫苗接種者、針對SARS-CoV-2 Omicron變異株的廣譜中和抗體ZCB11,對所有受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s)包括當前主要流行的Omicron BA.1、BA.1.1 和 BA.2,均顯示出有效的抗病毒活性。更重要的是,使用ZCB11預防或治療Omicron病毒,可保護敘利亞倉鼠的肺部免受攻擊。相關研究論文已在《自然通訊》線上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研究背景
新聞
獎學金, 本科生
科大宣布為2022聯招申請學生推出彈性收生安排
科大將為2022年經聯招申請入學的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收生安排。
新聞
研究, 創新, 環境化學
科大研發全球最耐久的氫燃料電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款嶄新的氫燃料電池,不僅刷新了這種電池的最高耐久性記錄1,且更具成本效益,有助推動綠色能源的普及化及實現碳中和目標。 氫燃料電池利用氫及氧來發電,發電過程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懸浮粒子及其他有機會引致煙霧及健康問題的空氣污染物,所以一直被視為較潔淨的電能來源。雖然氫能對環境造成較少損害,亦已發展了一段時間,但始終未能大規模商業化。原因是氫燃料電池依賴電催化劑(electrocatalyst)發電。但催化劑一般由鉑製成,這種金屬不僅成本高昂,產量亦稀少。 科學家們一直努力尋找譬如鐵-氮-碳等較常見而廉價的物質作為鉑替代品,惟這些物質的催化發電效能兼耐久性均欠佳。 近日,由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邵敏華教授帶領的團隊,研發出一個新配方,不僅大幅降低鉑於催化劑的所需含量達八成,更刷新氫燃料電池發電耐久性的世界記錄。 雖然這款新型混合催化劑的鉑含量極低,但經過十萬次電壓循環2的加速壓力測試後,其催化效率仍維持在百分之97;而現時一般的催化劑經過了三萬次的加速壓力測試後,效率大跌逾五成。團隊的另一項測試亦顯示,氫燃料電池使用了新型混合催化劑後,即使持續運作超過200小時3,催化效果也沒有出現下降。 催化劑效能出眾,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有三個不同類型的活性中心(active site) 進行催化作用,較只有一個活性中心的傳統催化劑多。由原子分散的鉑、單原子鐵,以及鉑鐵合金納米粒子所組成的新型混合催化劑,可以加快催化速度,產生的催化作用亦較鉑催化劑高出3.7倍。理論上,催化性能愈好,燃料電池所產生的功率也會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