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聞
科大與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攜手舉辦李約瑟會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基金會)、李約瑟研究所、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院攜手舉行名為「李約瑟的對話式論題:科學是跨文化互動的結果」的會議。
李約瑟博士(1900-1995)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及人文學者。他致力研究中國的科學及文明,最為人所知的是他提出的論題「鑑於15世紀前中國的傑出科學成就,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在中國文明中發展,而是在歐洲發展?」。然而,這個題目已在過去幾十年於各個國際論壇被熱烈討論,所以是次在科大舉行、為期兩天的李約瑟會議反而聚焦於李博士提出的另外一條較少受關注的問題﹕「古代中國及其他亞洲文明為甚麼和如何導致現代科學的誕生和發展?」
會議由基金會主席李勵生博士、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李約瑟研究所主席Martin K. JONES教授的歡迎辭揭開序幕,緊接其後的是港大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的主題演講。逾二十位來自全球逾十個國家及地區包括美國、英國、南韓、日本、印度、新加坡、澳洲、黎巴嫩及阿聯酋等院校的頂尖學者亦就一系列相關議題發表演講。
在聚焦歷史社會學、宇宙學、自然科學、醫學傳統和對話中的探索模式這五個主題的七個小組討論中,與會者探討了現代科學的興起——不僅以西方為中心,而且還融合了中國古代、印度 、阿拉伯和波斯等文明,以及多元文化交流及互動如何影響數千年來的科學發展。
其中,科大李兆基圖書館經理(數碼學術服務及檔案)及首本完整記錄由歐洲製圖師繪製的中國地圖(1584-1735)藏書的作者柏恪義博士,分享了十七世紀東亞手繪地圖背後的故事。 此外,科大畢業生、李約瑟青年學者及李約瑟優秀學生獎學金得獎者 Jessie James MALIT 亦在會議總結環節上發言。
基金會主席李勵生博士表示:「作為是次講座的主辦單位,李約瑟科學與文明基金會很榮幸匯聚到一眾世界知名學者,就李約瑟博士的學術遺產進行討論,包括科學的普及和現代科學從古代多元文明起源的興起。」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表示:「科大很榮幸能夠通過協辦和主持李約瑟會議,延續李約瑟博士的精神。透過多位傑出講者的精彩演講與討論,激發新的想法,突破科學、技術和人類歷史的認知,帶來令人振奮的機遇。」

新聞
科大與法國總領事探討藍色經濟及可持續發展
海洋覆蓋地球三分之二以上,常被稱為藍色星球,為各種生物提供超過90%的棲息處,蘊藏豐富資源。面對藍色經濟機遇,我們該如何利用創新推動海洋科技,實現可持續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日前舉辦全球對話系列研討會,探討藍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議題。
法國駐港澳總領事 Christile DRULHE 女士應邀出席是次研討會,就藍色經濟和國際合作的可持續性問題發表演講。研討會由法國-香港科技大學創新科技中樞園主任楊經倫教授主持,強調了海洋治理、可持續基礎設施和海洋研究的重要性。
是次研討會就藍色經濟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進行深入討論,旨在推動藍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倡議以負責任方式使用海洋資源。

新聞
晶體表面在固-固轉變前就可變成另一種晶體
冰在零下攝氏幾度尚未達到零度熔點時,表面就已經熔化出一薄層水了,這種預熔化現像對滑冰和雪花生長很重要。類似地,液體往往在達到其凝固溫度前便於平坦的基底上結出一薄層晶體,即預凝固或預結晶。逼近相變(如熔化和結晶)溫度時,表面層的厚度通常會增加並發散。除了預熔化和預凝固外,是否存在類似相變前兆的表面層仍很少被探索。
香港科技大學韓一龍教授的團隊提出,在固-固相變前,某些晶體表面可形成同素異形晶體層,並將其命名為預固-固轉變。比如,金剛石表面附近的碳原子若能在達到金剛石-石墨轉變溫度之前就重排列成石墨晶格,那麼這就是一個預固-固轉變。其機制與預熔化或預凝固基本相同,即新形成的表面層降低了總表面能量。 韓教授的團隊指出,預固-固轉變出現在兩個同素異形晶體可以形成一個共格界面時,即兩個晶格的格點間距和方向恰當時,它們在界面處可完美吻合,所以能量極低。因此,高密度的晶體表面可以形成一層低密度的同素異形晶體。
韓教授的團隊進一步在實驗和計算機模擬中證實了預固-固轉變。他們發現具有三角晶格的膠體薄膜晶體的表面可以形成四方晶格,因為它們能形成共格界面,表面層的厚度隨著溫度逼近固-固轉變點呈冪律增長,與預熔化類似。這些實驗結果都被他們的模擬所證實,而且模擬發現不同相互作用的原子模型都具有類似現象。
1842 年,電學之父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首次推測預熔化的存在,但直到 1980 年代才通過實驗明確證實。預凝固作為第二類現象在 20 世紀 50 年代到 70 年代被提出並觀察到。 韓教授的團隊提出並觀察到的預固-固轉變是第三種作為相變前兆的表面浸潤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