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香港科大故事
創新, 化學生物工程, 校友, 體育
汗水密碼:掌握身體狀況 提升運動表現
三位科大校友研發了可偵測肌肉疲勞程度的汗水感應器,無需再進行入侵性血液測試。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街坊」:凝聚社區力量 加強鄰里連結
香港生活繁囂,城市節奏急速,你有否停下腳步,嘗試發掘社區裡鮮為人知的寶藏和有趣故事?香港科技大學校友譚健樂(Luke)與友人創辦社企「街坊帶路」,就是為了讓這些被埋沒的珍寶重現大家眼前。透過培訓社區導賞員,他協助社區成員保育香港多姿多采的文化,以及促進和睦的社區關係。Luke的熱誠和投入引起了科大的關注,校方因此邀請他共同開展一個全新項目「科大深度遊」﹐以加深大眾對科大及周邊社區的認識及欣賞。 拉近人與社區的距離 作爲科大商學院2015年畢業生,Luke期待利用自己的經驗,為母校特別設計一個「街坊帶路」(在粵語中,「街坊」意爲鄰居)式的導賞團,藉以强化教職員、校友、學生和鄰近社區的聯繫。身爲科大人,Luke希望通過融合觀光遊覽與街坊故事的方式,為大家編織珍貴的科大回憶:「我希望能呈現科大在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集體回憶,以及無形文化資產等方面的特色。」 因對此理念深感共鳴,任職科大設施技術員的王先生申請成爲「科大深度遊」導賞員,他說:「我在科大工作20多年,期間纍積了很多大學的趣聞軼事,其中包括科大地標——例如風洞研究設施的有趣故事,我很樂意與遊客分享。」同樣地,服務科大圖書館30年的退休員工Edwin對此也抱有熱情:「退休後,我們的電郵域名會被改為『family.ust.hk』,象徵科大是我的第二個家。我十分期待能與他人分享科大故事。」 因對此理念深感共鳴,任職科大設施技術員的王先生申請成爲「科大深度遊」導賞員,他說:「我在科大工作20多年,期間纍積了很多大學的趣聞軼事,其中包括科大地標——例如風洞研究設施的有趣故事,我很樂意與遊客分享。」
新聞
科大與科勁發展建立聯合實驗室 加強可持續技術的創新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佈與科勁發展有限公司(科勁)合作成立「香港科技大學—科勁國際可持續技術聯合實驗室」(實驗室),探索在可持續技術和材料、碳減和再工業化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應用。雙方今天為實驗室舉行揭幕儀式。 是次合作旨在發展嶄新科技促進可持續的居住環境,應對由氣候變化所引起、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以支持香港碳中和與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在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教授楊晶磊和科大物理學系與化學系副教授潘鼎的帶領下,實驗室將運用科勁的工業知識以及科大在可持續物料技術的科研實力,對節能、可持續及具商業化條件的家用必需品,進行包括技術轉移、概念驗證化、試產及生產製造工藝等多方面的研究。 在物料和產品創新方面,實驗室將聚焦塑膠材料改造的研發。通過擴展應用場景、改善功能性及持續開發新品種,提升塑膠物料的可用性。實驗室將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循物理、化學或綜合方法提升塑膠性能,以改良其特定屬性、賦予新功能及大幅降低成本。創新技術產品研發範圍包括耐用透明自潔納米塗層、具抗菌功能的塑膠物料、以及用於廚具的超疏水和疏油新塑膠物料。新技術的應用除可減少清潔劑的使用,更可擴大塑膠物料的應用場景,以及延長物料的生命週期,大大減低使用石化材料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總括而言,實驗室的技術創新成果將為香港以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於開幕典禮上表示:「憑藉香港科技大學在科研方面的堅實基礎,我們有能力彌合學術界與業界,並發揮主導作用。我們致力於幫助企業認識並接收新的理念、技術、或工藝流程,並將這些新技術應用於商業領域,以增強城市的綠色產品和製造業的生態系統。作為大學的主要研究重點,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技術是我們推動創新和創造可持續未來的前沿焦點。因此,新聯合實驗室將融合科大在該領域的研究專業與科勁國際在產業市場的智慧相融合,推動一系列創新可持續產品的發展,以創造更綠色的未來。」
新聞
飛機及航空工程
「香港科大 ─ 雄彬一號」衛星順利升空
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科大與長光衛星的合作正式展開。
新聞
科大工學院兩項研究獲研資局2023/24年度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批出合共5,800萬港元資助
研究資助局(研資局)上月公布了首輪「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的撥款結果,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孫慶平教授及陳敬教授的兩個研究項目脫穎而出,獲得合共5,800萬港元*資助。
新聞
科大研究人員揭示幹細胞微環境如何控制幹細胞分化為特定組織細胞 為實現幹細胞治療邁進一大步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幹細胞微環境如何控制幹細胞分化為各種功能性細胞,這對於未來利用幹細胞治療各種人類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人體幹細胞擁有獨特的能力,可以複製和分化為特定的組織細胞,從而支持人體正常發育和維持組織功能運作。基於這種特性,幹細胞具有潛力將受損或患病的細胞替換為健康的細胞,用於治療柏金遜症、阿爾茲海默症及1 型糖尿病等疾病。 雖然幹細胞具有治療人類疾病的潛力,但開發幹細胞療法並不簡單。其中一個挑戰在於如何有效地將幹細胞分化為具有不同功能的細胞,以替換退化組織中的受損細胞。幹細胞周圍的組織(即幹細胞微環境)對幹細胞分化成功能性細胞起著控制作用,但科學家對其中的分子機制了解有限,這使得這一任務更加困難。 近日,科大生命科學部主任及講座教授解亭所帶領的團隊首次發現,幹細胞微環境利用一種稱為「間隙連接」(Gap junction)的蛋白通道,將幹細胞微環境內的第二信使(Secondary messenger)cAMP傳送到幹細胞及其子代細胞,以控制其分化過程。作為細胞內最重要的第二信使,cAMP負責調節多個細胞功能,包括幹細胞的分化。 本身亦為嘉里理學教授的解教授選擇果蠅卵巢作為實驗模型,研究了兩種幹細胞微環境如何分別控制幹細胞自我復修和分化過程。 透過了解幹細胞微環境的調節機制,有助我們引導幹細胞分化為適當的細胞類型,以移植到已退化的人體組織。另外,退化性疾病一般會破壞幹細胞微環境和幹細胞,因此了解幹細胞微環境的調節機制也有助於重建幹細胞微環境,以移植並幫助幹細胞分化為功能性細胞。
新聞
飛機及航空工程,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科大發射香港高教界首枚衛星
「香港科大-雄彬一號」的多光譜光學衛星將監測與全球環境、災害及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遙感數據。
新聞
科大將舉辦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個領導力發展課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下月將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接待40位來自包括歐洲、拉丁美洲、非洲和中東等22個國家及地區、專業領域涵蓋法律、科技、媒體、公共行政、投資銀行和人道援助等的傑出年輕管理人員,成為大中華區首間舉辦「全球青年領袖論壇領導力發展課程」的大學。 這批頂尖青年領袖來自不同背景,包括巴西政黨、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美國有線新聞網絡和里約熱內盧州檢察官辦公室。他們將參與由科大主辦、為期五天的課程,了解人工智能最新發展以及該技術對環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多國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劍橋和牛津等,均曾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舉辦這個課程,探討包括能源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等全球重要議題。 除了參與由科大、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大學的世界級學者所講授、有關人工智能的研討會和講座,科大亦會安排參觀其InnoHK研究中心,及香港和深圳的初創企業與科技巨頭,以促進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課程參與者,和大灣區創業者、中游研究人員與創業投資者之間的交流。 科大將於未來兩年繼續舉辦此課程。 今天於科大舉辦的一場「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工作模式」座談會,為課程揭開了序幕。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馮雁教授、科大公共政策學部署理主任白立邦教授,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任景信先生及IN. Capital創始合夥人、前全球青年領袖論壇成員朱晉酈女士,同場討論由人工智能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並探討應如何排除障礙、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能,以將之融入未來生活。 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為活動致歡迎辭時表示:「科大自十多年前與世界經濟論壇合作以來,一直是其全球大學領袖論壇中唯一代表香港的大學。多年來,科大教員有幸透過世界經濟論壇,與來自全球政商界及國際組織的領袖,就世界所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分享他們的真知灼見。我們與世界經濟論壇的緊密聯繫,對科大的創新與合作文化起著關鍵作用,我更希望科大能透過此聯繫,為應對不同的全球挑戰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