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聞
政治遊戲:誰說政治科學教育乏味無趣?
提起政治,很多學生都選擇採取避之則吉的態度,認為複雜的政治問題最好留給政治人物去解決。然而,只要我們明白每一個政治決定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便會更積極投入地參與討論政治議題。
假如你也有同感,那麼王家禮教授就是你的最佳導師。這位科大社會科學及公共政策學部社會科學教育高級講師兼助理教授的課堂充滿趣味又有啟發性,一向座無虛席,深受學生歡迎。他在SOSC 3520 「理解比較政治學」課程上的出色教學表現,更讓他贏得科大2022「卓越核心課程教學獎」。
點燃創新思維
王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隨後負笈倫敦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
王教授以其獨具匠心的創新教學法,為看似枯燥乏味的科目注入生機和活力,從而引發學生的濃厚興趣,促使他們踴躍參與其中。不過,王教授於2014年剛加入科大時,其教學方式卻比現在傳統得多。「那時我比較依賴教科書内容製作教學筆記,並以期中及期末考試作為評分標準,學生只要熟讀筆記便可。」

新聞
科大團隊研發開創性技術 自組裝高性能生物壓電薄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新技術,可以使氨基酸在大面積上有序地自行組裝一層薄膜。團隊發現該生物薄膜具備高壓電性能,或可在未來用以製成具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生物醫學微型裝置,例如心臟起搏器和可植入體內的傳感器。
從壓電效應——動能與電能間的相互轉換——中產生的生物電在生命系統中具有生理意義,例如人類行走時脛骨產生的壓電電荷會促進骨骼再生,而呼吸時肺部產生的壓電電荷亦有助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
目前,大部分的壓電材料都是低可塑性、脆弱的,有些甚至含有毒物質(例如鉛和石英),所以不適合植入人體體內。生物壓電材料具有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可靠性和環境可持續性,因此是最合適的替代品。然而,以一致的排序方向大規模操縱生物分子使其正常運作,80年來一直是一個國際學術難題。
為解決這一長期挑戰,由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副教授楊征保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研發出一種自組裝技術,透過協同的納米限域技術和原位極化(見圖),製造生物壓電薄膜。它使生物分子能夠在大面積自行組裝,並且呈相同方向。更重要的是,團隊在使用新技術下發現β-甘氨酸薄膜具有的壓電應變系數,高達11.2pmV-1,是目前所有生物壓電薄膜中性能最高。
團隊自組裝的生物壓電薄膜,能夠從肌肉伸展、呼吸、血流和微小身體運動的機械應力中產生生物電。薄膜無需電池,在任務完成後能從體內自然分解。
楊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整個β-甘氨酸薄膜展現出高壓電效應和傑出的熱穩定性。它的出色輸出性能、天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高性能生物機械電應用,例如可植入體內的傳感器、生物可吸收的無線充電裝置、智能晶片和生物電子等具有重要意義。」
在未來,團隊將繼續研究如何提升薄膜的柔韌性以配合生物組織,以及大規模以低成本生產生物壓電薄膜。此外,團隊亦會進行動物實驗,將研究成果進一步應用於生物醫學。

新聞
科大歡迎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駐港澳總領事首訪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歡迎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駐香港和澳門總領事Almas SEITAKYNOV先生首次蒞臨校園。是次訪問印證了科大重視拓展國際網絡及推動文化交流。
Almas 總領事與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本科招生及入學事務處處長劉夢琳教授、公共政策學部署理主任白立邦教授和全球及大中華事務主任李琬雯進行富有成果的會談。雙方就學生交流、人才培育及促進學術合作等議題交換了看法。
會後,Almas總領事在科大圖書館與科大教職員和學生進行對話交流。總領事分享了他的個人職業生涯經歷,中亞地區的最新發展概況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等。
Almas總領事表示對科大世界一流的校園設施和各項尖端前沿研究項目印象深刻,他特別讚揚大學匯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和教職員,及其努力推動科研創新的工作。

香港科大故事
守護鯨豚 拯救海洋生命
西貢水域發現鯨魚蹤跡後,大批群眾出海觀鯨。(相片來源: 德哥/小紅書)
過去幾星期,一位稀客到訪香港水域 —— 一頭相信是「布氏鯨」的鯨魚在西貢出現,有片段更捕捉到牠張開巨口,用鯨鬚過濾食物的畫面,大批巿民因此爭相出海觀鯨,更引來海洋保育專家的關注,其中一位經常成為焦點的就是2010年科大生物學系畢業生鄭家泰(Taison)。
「我們懇請大家不要騷擾鯨魚。」Taison在面對傳媒訪問時總是不厭其煩地重複這個重要信息。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兼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HKDCS) 會長,認為鯨魚的出沒大大提高了公眾對巨型水底生物受海洋污染威脅的認知。「在社交媒體上,有很多人發文呼籲大家切勿靠近鯨魚,令人欣慰。」作為一位從事保育海豚工作多年的專家,Taison認為輿論態度出現如此大的轉變,反映出普羅大眾逐漸意識到人類破壞海洋生物的嚴重性。
由生物系學生到海洋保衛者

新聞
科大試行兩智能減廢慳水措施 推動八大可持續校園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成功試行兩項由「賽馬會綠續.源園」計劃(計劃)設計的減碳措施——人工智能可重用餐盒借用系統及智能「慳水」花灑頭,這兩項措施將於2023年秋季在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聯盟)旗下八所資助大學全面推行。
過度消耗即棄用品及水資源,不但對環境造成嚴重負擔,更會增加碳排放,加劇全球氣候暖化。為推動校園可持續發展,科大率先於2月在校園試用智能「慳水」花灑頭,並於6月中推行人工智能可重用餐盒借用系統,在短時間內已分別節省約100萬公升水,相當於7千7百名香港人一天的平均耗水量,以及節省逾300個即棄餐盒。
科大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處長暨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博浩德先生表示:「兩項措施的重點在於以有趣及便利的方式幫助用家改變他們的習慣,實行至今甚受用家歡迎。人工智能、物聯網(IoT)及金融科技的最新發展,有助我們開發一個真正的21世紀方案,體現我們院校成員的創新精神。」兩項措施預計可於2023年秋季在八所成員院校完成安裝,並會透過舉辦工作坊、各類挑戰賽及獎勵計劃等方式進行全面推廣,培養學生自攜餐盒及建立良好用水習慣,促進校園可持續發展。
人工智能可重用餐盒借用系統由自動售貨機及逆向自動售貨機組成,分別用作借出及歸還餐盒,是首個於亞太地區高等院校推行的同類型系統。每部機可提供120個可重用餐盒,能24小時運作。機器內置鏡頭及人工智能物件辨識程式,用家只需以八達通繳付港幣20元按金即可借用餐盒,按金會於歸還餐盒時全數退還。而用家歸還前無需清洗餐盒,使用過的餐盒均會由專業洗碗公司清洗,確保經消毒後再放回機器。校園內多所餐廳亦提供折扣優惠,鼓勵自攜餐盒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