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聞
科大學生參加亞洲大學聯盟青年論壇探索可持續未來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3位學生代表參加了3月12日至18日由阿聯酋大學主辦的2023年亞洲大學聯盟青年論壇。 論壇以「攜手共建可持續的世界:亞洲青年起動」為主題,匯聚了來自亞洲12所頂尖大學的43名學生。通過互動工作坊、演講和討論,參與者對亞洲地區面臨的各種可持續發展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科大學生有機會與來自亞洲不同背景和文化的的學生互動和交流,並親身體驗亞洲文化的多樣性。 作為全球領先的大學,科大致力於賦能新一代變革者,共同繪製可持續發展的美好藍圖。  
新聞
晶體表面在固-固轉變前就可變成另一種晶體
冰在零下攝氏幾度尚未達到零度熔點時,表面就已經熔化出一薄層水了,這種預熔化現像對滑冰和雪花生長很重要。類似地,液體往往在達到其凝固溫度前便於平坦的基底上結出一薄層晶體,即預凝固或預結晶。逼近相變(如熔化和結晶)溫度時,表面層的厚度通常會增加並發散。除了預熔化和預凝固外,是否存在類似相變前兆的表面層仍很少被探索。  香港科技大學韓一龍教授的團隊提出,在固-固相變前,某些晶體表面可形成同素異形晶體層,並將其命名為預固-固轉變。比如,金剛石表面附近的碳原子若能在達到金剛石-石墨轉變溫度之前就重排列成石墨晶格,那麼這就是一個預固-固轉變。其機制與預熔化或預凝固基本相同,即新形成的表面層降低了總表面能量。 韓教授的團隊指出,預固-固轉變出現在兩個同素異形晶體可以形成一個共格界面時,即兩個晶格的格點間距和方向恰當時,它們在界面處可完美吻合,所以能量極低。因此,高密度的晶體表面可以形成一層低密度的同素異形晶體。  韓教授的團隊進一步在實驗和計算機模擬中證實了預固-固轉變。他們發現具有三角晶格的膠體薄膜晶體的表面可以形成四方晶格,因為它們能形成共格界面,表面層的厚度隨著溫度逼近固-固轉變點呈冪律增長,與預熔化類似。這些實驗結果都被他們的模擬所證實,而且模擬發現不同相互作用的原子模型都具有類似現象。  1842 年,電學之父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首次推測預熔化的存在,但直到 1980 年代才通過實驗明確證實。預凝固作為第二類現象在 20 世紀 50 年代到 70 年代被提出並觀察到。 韓教授的團隊提出並觀察到的預固-固轉變是第三種作為相變前兆的表面浸潤層。 
新聞
科大與中國聯通成立聯合實驗室 推動智慧社會研究發展
就科大建構智慧校園,推動建設數字化政府,促進香港發展成為智慧社會,開展研究及技術轉移合作及培養人才。
香港科大故事
擁抱性別平等 — X世代和Z世代有話兒
趁着國際婦女節,我們找來四位科大人談談他們怎樣看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期望。
新聞
研究, 化學, 抗生素
科大研究人員開發出嶄新方法合成炭疽黴素 刷新全球最高產量紀錄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嶄新化學合成方法製造炭疽黴素(anthracimycin)和炭疽黴素B (anthracimycin B),產量較現有方法多63倍,刷新全球最高產量紀錄。此項突破性的發現將大大推動把炭疽黴素轉化為抗生素的發展,以對付由抗生素耐藥細菌甚至超級細菌引起的致命細菌感染。  自科學家於十年前在一種海洋微生物中發現炭疽黴素後,便一直就炭疽黴素能對抗革蘭氏陽性菌(包括臭名昭著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 和炭疽桿菌)的潛力進行研究。於眾多病原體中,MRSA一般會引起難以治療的葡萄球菌感染,因為該細菌對青黴素(penicillin)等一些常用抗生素具有耐藥性。雖然科學家們正努力將炭疽黴素開發為一種新的臨床抗生素,以應對常用抗生素耐藥性及治療失效的威脅,但由於現有合成炭疽黴素的方法所製造的產量稀少,故此遇到了研究上的困難。   由科大化學系副教授童榮標教授和科大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錢培元教授領導的團隊設計了一種高效的化學合成策略,能夠有效提高炭疽黴素的產量。這個化學合成方法僅由十個步驟組成,是現有合成炭疽黴素的路線中最短。這不僅較目前的方法能生產多63倍的炭疽黴素,而且於化學過程中所使用的試劑和溶劑減少,從而降低了成本。 團隊亦首次通過實驗證明了炭疽黴素能夠抑制MRSA生物膜的形成。另外,相較被視為抵禦革蘭氏陽性菌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藥物——萬古黴素(vancomycin),較低濃度的炭疽黴素便可以殺死或抑制細菌生長。 
香港科大故事
WISE傑出女生 振翅翱翔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今年二月的「婦女和女童參與科學國際日」致辭時提出了一條簡單的方程式:「越多婦女和女童投身科學等於更好的科學 。」一語道盡兩者的密切關係。 綜觀現今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 (STEM) 領域,女性的參與比例仍然偏低,但回顧過去10年,越來越多有遠大抱負的女性投身這些由男性主導的專業,而且表現卓越。  每年,科大向出類拔萃的女生頒發「傑出科學與工程女生獎學金」(Wome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簡稱WISE) ﹐支援她們在STEM世界一展抱負,追尋夢想。今期,我們走訪了三位WISE獎學金得主。這三位揚眉女子各自努力,期盼在航空航天工程、物理及計算機工程上發光發熱。對於有志以創新和科技推動世界向前的一眾後輩,她們的故事絕對值得借鏡。 明智抉擇助人生起航 金多貞 (前排中間穿杏色外套) 2004年修讀航空航天工程,與同學合照。  
新聞
科大與體院成立體育科技聯合中心 進一步加強雙方合作
中心將致力發展體育科技研究,促進體育科技創新,以助力精英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佳績。
香港科大故事
智能花灑頭 淋浴「慳水」新猷
暢快地洗個熱水澡,舒緩疲憊身心,絕對是難以抗拒的誘惑。需要在考試季節放鬆神經、「充電」再戰的同學,自然明白當中妙處。問題是,淋浴時間越長,嘩啦嘩啦地流走的水就越多。大家可曾想過,多少寶貴食水因而白白浪費? 住在本科生宿舍第五座 (Hall V) 的工程學二年級生Ann 坦言:「每天洗澡,一般要用上 30至 40分鐘。」雖然不少專家認為淋浴10分鐘以上已屬極度浪費,但我們大多不以為意,因為在香港,只要扭開水龍頭,安全清潔的食水便源源不絕流出,一切似乎理所當然。   用了新花灑頭,我每天的洗澡時間縮短了大約 5分鐘。 為保護這種珍貴的天然資源,科大最近便推行名為 「慳水從『頭』開始」的新措施,在兩座學生宿舍安裝了 85 個智能花灑頭,希望透過這先導計劃鼓勵宿生在淋浴時節制用水。 「用了新花灑頭,我每天的洗澡時間縮短了大約 5分鐘。」Ann的「慳水意識」明顯提高了,每天淋浴時節省的用水多達30公升! 小事大意義 智能花灑頭的精髓,在於一組內置水力驅動 LED 指示燈,可按照實際用水量轉換顏色:開水時,綠燈亮起,之後每用水10公升,指示燈就會變色,用水量達到30公升(約 4分半鐘後),燈號更會轉紅,提示使用者趕快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