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2
新聞
科大兩位傑出學者獲頒2022年度裘槎基金會「前瞻科研大獎」及「優秀科研者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兩位來自物理系的傑出學者﹕李贊恒教授以及助理教授Berthold Jäck 博士,近日分別獲裘槎基金會頒發「裘槎優秀科研者獎2022」及「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2022」。
李教授的研究圍繞超材料賦予的各種非凡光學現象,突出的例子包括隱形斗篷和超分辨率成像。他目前的興趣是變換光學、超表面、非厄米光學和復雜介質。除了電磁波,他熱衷於將超材料的概念擴展到聲波和彈性波。超材料承諾提供基於定制共振微結構的材料特性,以提供傳統方法中難以實現的材料參數。憑藉裘槎優秀科研者獎,他將利用材料增益和損耗、材料參數的時變能力,目前稱為時變超材料,以及超材料在量子光学領域的應用,探索構建超材料的新維度及其物理现象。這些超材料可用於製造非常靈敏的傳感器,實現非互易信號通信並開發新的量子成像技術。(請按此參閱李贊恒教授簡歷)

新聞
2022年科大氣候適應及復原力大會 政經領袖研討香港氣候政策與綠色金融發展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主辦,本港首個聚焦適應氣候變化的大型會議-------氣候適應及復原力大會(CARE2022),今天舉行「政策及綠色金融論壇」後圓滿閉幕。
為期三天的CARE2022於12月10日開幕,獲政府多個決策局及部門支持。會議以跨領域的知識及觀點交流為方針,凝聚公營及私營部門的持份者就香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作深入而全面的討論。
與會者於會議最後一天(12月12日)舉行的「政策及綠色金融論壇」,就政策、風險、抗逆及復原、人才和融資等氣候變化相關議題作出了高層次的討論。政府與金融監管機構的決策者,聯同銀行、投資、能源、航運、地產、氣候數據及技術等界別的領袖在會上集思廣益,旨在加強香港在氣候風險管理和融資方面的能力。
論壇主禮嘉賓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先生致辭時表示: 「氣候變化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香港作為連接全球資本與機遇的國際金融中心,在應對氣候挑戰方面有著獨特而不可或缺的角色。」許局長闡述政府在這方面的措施,包括發行綠色債券,培育綠色人才,推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以及致力引領香港發展為國際優質自願碳市場。他強調只有持份者緊密合作,香港才能成為區內綠色及可持續金融樞紐。
香港擁有充滿活力的綠色金融生態系統,銀行業是當中重要部分。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先生,於論壇上就綠色金融政策相關協作及生態系統提升發表演說。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與可持續科技學院簽署諒解備忘錄 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與科技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與可持續科技學院日前簽署諒解備忘錄,將致力透過教育和科技,共同開展環境、社會和管治(「ESG」)合作項目。雙方將針對全球最迫切的環境及社會問題,合力推動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以加速社會邁向循環經濟,並透過創新概念驅動世界實現淨零未來。
在主禮嘉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及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的見證下,可持續科技學院創辦人兼學院顧問、香港科技大學管理學系客座教授羅寶文女士與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代表兩間學院簽署諒解備忘錄,以確立雙方之戰略合作關係。來自過百間機構的業界翹楚及商界精英聚首一堂,以示支持。

新聞
科大與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加強合作 開辦全港首個環球海洋資源管理雙學位課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南安普敦大學)加強合作,將於明年起合辦「環球海洋資源管理理學碩士」課程。這個一年制的獨特課程,將會為學生提供一個多元文化和跨地域的學習體驗﹕首學期同學將到南安普敦大學學習,第二學期及暑假時段則在科大上課。透過這個課程,學生不僅能夠同時取得亞洲與歐洲海洋生態系統的知識以及第一手經驗,亦可以在香港、南安普敦及其他地區發展其專業人脈網絡。課程畢業生將同時獲頒兩所大學的學位證書。近十年來,藍色經濟成為一個新興的熱門概念,世界各國政府包括中國和英國均推出不同措施與項目,推動以可持續方式使用海洋資源而刺激增長。在課程中,學生不僅會認識到跨越兩大洲、溫帶和亞熱帶地方截然不同的海洋生態系統和地質過程,亦將學習涵蓋計算數據分析、污染監測與控制、保育和可持續發展、環境政策、環境影響及風險評估等技能。市場對具備相關訓練的人才需求甚殷。此課程將裝備學生投身不同行業,包括公、私營及非政府機構與海洋及環境科學有關的研究及教育職位,也將為選擇在海洋資源管理和勘探、海洋學和環境保護方面繼續深造的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於昨天的線上合作夥伴簽署儀式上,南安普敦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 (Vice-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and Engagement )Jane FALKINGHAM教授表示:「我很高興能參與今天這個儀式。兩所位於歐洲和亞洲、在海洋科學領先全球的大學,將透過這份協議,建立一個重要的學術夥伴關係,融合雙方的教學經驗及專業知識,為進一步的學術和研究合作建立一個嶄新的平台。」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表示,很高興科大與在海洋資源研究方面備受國際認可的南安普敦大學合作。他說:「是次合作借助科大與南安普敦大學在海洋科學前沿研究方面的優勢,以及雙方獨特的地理位置,培育相關專業人才。學生將透過多元文化和跨地域的課程,了解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海洋資源勘探、管理和保育方面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政治議題。」

新聞
研究發現促進成年神經系統軸突再生的內在免疫機制
中樞神經系統一旦受創,例如在脊髓損傷的意外中,傷者很可能會永久喪失感覺或活動能力,當中的關鍵原因,是軸突斷裂後無法再生。目前,醫學界為脊髓損傷患者恢復活動能力的方法非常有限。若要為他們帶來治療希望,其中一個 研究方向,便是要破解令這些受傷軸突再生的方法。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鄭氏理學副教授劉凱帶領的團隊,用老鼠進行實驗,解構了促進神經突軸再生的部分原理。他們發現,通過敲除神經元內編碼一種磷酸酶的基因PTPN2,可以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軸突重生,另外,若再外加Ⅱ型干擾素IFNγ,更可進一步提升再生的軸突數量和生長速度。這項研究的結果,最近於科學期刊Neuron上發表。
人類的神經系統可分為兩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分別是,外周神經當受到損傷時,具有較強的再生和自我修復能力 。不過,科學界一直並未完全了解這個再生和修復過程與神經系統內在免疫機制以及免疫相關的細胞因子的關係,包括一些信號通路如何影響受傷的神經元,以及它們能否直接促進軸突再生。
是項研究亦探索了IFNγ-cGAS-STING信號通路有否參與外周神經的自我修復過程。團隊發現,外周神經軸突可以在損傷後,直接調節其損傷環境中的免疫反應,以促進自我修復。
在過往的研究中,劉教授的團隊已經發現,可以通過提高神經元電活動,改變神經元甘油脂代謝途徑等不同方法,從而加強軸突的再生能力。今次這項研究,為脊髓損傷這類情況的未來治療方案,找到進一步線索,比如聯合幾種不同的信號通路可以大幅提高神經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