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AI电影节」科大圆满落幕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举办的首届「AI电影节」日前圆满落幕。本届电影节收录全球逾8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最终三部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获颁发多个奖项。 其中,「最佳影片奖」由艾美奖提名编剧Nik Kleverov夺得,其哲思短片《Memory Maker》描绘战后人类沦为机械附庸的世界,从而引发对人类与机器关系的深度思辨,极具AI电影制作经验的Jeff Synthesized则凭借《Newton’s Cradle》荣膺「前沿奖」。而由青年导演叶志祥制作,以聚焦抗战老兵半世纪归家历程的短片《当归》,不仅摘得「最佳叙事奖」,更获「观众票选奖」。 是次活动为大中华区首个完全利用AI技术创作的100%「AI电影节」,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与一众嘉宾亲临出席放映会,观赏多部入围作品,见证AI技术所展现的潜力。是次活动的专业评审之一、以《魔戒》系列闻名、五次荣获奥斯卡奖的Richard TAYLOR先生更以视像形式致辞,分享对AI电影未来的看法。 此外,科大于放映会前亦举办学术论坛,聚焦四大核心主题,邀得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就AI创意内容的生成过程、AI对艺术家与电影产业的影响、新一代创作者的特质,以及AI道德与伦理等话题交流真知灼见,吸引近600位电影爱好者共襄盛举。论坛嘉宾阵容星光熠熠,包括凭电影《沙丘》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美国视觉效果艺术家Brian CONNOR先生、Richard Taylor 团队、维塔工作室代表Chris WILLIAMSON先生及郑子毅先生、台湾电影学者焦雄屏女士、香港电影出品人向华强先生、香港演员向佐先生、在本地电影界拥超过50年经验的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顾问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学布朗媒体创新研究所所长Maneesh AGRAWALA教授等。 是次电影节是为期三天的2025年计算可视媒体国际会议(CVM 2025)的其中一环,该活动首次在香港举行,并选址科大,旨在展现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为学界与艺术界的跨界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闻
一览AI巨作:科大主办首届全AI制作电影节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举办大中华区首个完全利用AI技术创作的100%「AI电影节」,比赛反应热烈,吸引全球逾8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不少更来自知名获奖导演、艾美奖提名编剧和业界翘楚与新进的手笔。35部入围影片将于本周六(4月19日)在科大校园放映,届时科大将公布最佳影片、最佳叙事及前沿奖三个奖项得主。 作为大中华区内首个同类型比赛,科大「AI电影节」(AIFF) 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界别备受关注,瞩目程度不输釜山国际电影节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AI单元。是次活动的专业评审团队云集多名电影界重量级人物,包括以《魔戒》系列闻名、五次荣获奥斯卡奖的Richard TAYLOR先生;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曹颋教授;以及SIGGRAPH Asia 2025电脑动画节主席张汉宁先生。此外,活动亦荣获亚洲数字艺术展、史丹福AI微电影节2025(Stanford AI ShortFest 2025), 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AI电影制作黑客松等伙伴的鼎力支持。 AI技术于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包括电影、视艺艺术及数码媒体等范畴愈见重要,不但可帮助提升质素、优化流程,更可激发创新意念。去年7月,科大成立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目的便是为了培育新一代的艺术科技人才,以把握创意产业新兴市场需求所带来的机遇。 除了推出全新课程、推动跨学科研究及举办如是次AIFF电影节等国际化活动,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还将于本周六放映活动前夕举办学术论坛,邀得一众著名嘉宾出席演讲。当中包括:凭电影《沙丘》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美国视觉效果艺术家Brian CONNOR、在本地电影界拥超过50年经验的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顾问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学布朗媒体创新研究所(Brown Institute for Media Innovation)所长Maneesh AGRAWALA教授。他们将和与会学生、教职员及业界专家,一同探讨和分享AI如何改变电影产业,以及其重塑电影的潜力。

2024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音乐剧:课堂以外,共融共学
3月23日至24日,屡获殊荣的香港科技大学逸夫演艺中心化身为华丽的舞台,热烈的氛围笼罩着整个礼堂,全场观众都迫不及待地期待着科大音乐剧《The Music Man》的正式开演。这部家喻户晓的百老汇合家欢音乐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多元的科大社群汇聚一堂。 《The Music Man》音乐剧由逸夫演艺中心主办,由来自科大人文学部的敏迪贝蒂女士(Mandy PETTY)及艾乐册博士(Isaac DROSCHA)负责执导,一连两日的精彩演出吸引了逾1,200位观众到场欣赏。这次音乐剧的成功出演,引证科大致力于全人教育的承诺——科大积极为社群成员提供艺术培育的平台,让他们探索和参与艺术文化活动,滋养创造力及培养团结精神。随着温馨愉快的音乐剧故事在舞台上徐徐展开,多元丰富的歌声和才华交织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2023

香港科大故事
学生发展, 艺术与创意, 教育
学习舞台技术 化身幕后英雄
有兴趣成为舞台制作团队的一份子吗?科大提供的剧场及舞台科艺课程,让你尽情释放创作潜能!
新闻
A song that gives you goosebumps—magic in the birth of the HKUST University Anthem (只供英文版本)
By Philip Yeung, a former speechwriter to HKUST presidents, and a joint writer of English lyrics for the University Anthem

2022

新闻
共同创作科大校歌!
你的作品一经采纳,将会成为代表科大的官方校歌。
新闻
时光倒流的地图寻古之旅
数世纪前,空中航行尚未出现,世界似乎远比今天辽阔。当时的西方旅行家以不同方式到东方进行探索,回家时会带上一两张印刷地图,为家乡里无法远行的人展示异国文化,开启他们的眼界。 科大一位学者最近出版了一本著作,首次全面和丰富地栾集一系列中国古时地图,开创学术先河。  这本书是制图学中独一无二的学术著作。 新书名为 Regnum Chinae:The Printed Western Maps of China to 1735,当中「Regnum Chinae」为拉丁文,解作「中华帝国」。著作由科大李兆基图书馆数码学术服务及档案主任柏恪义博士及其团队花了四年时间合力编著而成,包含了1584 至1735年间在西方印制的127幅中国地图。   柏博士说:「无论在英文或中文藏库里,关于中世纪中国古地图的合集一直欠奉,这本书是制图学中首部相关学术著作,独一无二。」   出版此书源于科大10年前开始的中国古地图计划。当时大学在荣誉大学院士高佩璇博士的慷慨资助下,搜罗和购入一批中国古地图,团队将这批珍贵馆藏数码化后,进而出版成书。   走遍四方  物色珍宝  虽然馆方早已存备出版新书所需的大部分古地图,但柏博士仍马不停蹄,到世界各地搜罗珍品,力求尽善尽美。   他说:「除了国家图书馆或大型艺廊,我还接触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等地的地图收藏家和销售商,看看不同的藏品。 他们非常友善,很乐意和我分享地图背后许多有趣的故事,我感觉像加入了地图迷组成的小型秘密会社。」  
新闻
收藏科大30周年NFT!
我們限量推出了一批很具收藏价值的NFT艺术精品,希望以别开生面的有趣方式,记录科大人的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