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AI電影節」科大圓滿落幕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舉辦的首屆「AI電影節」日前圓滿落幕。本屆電影節收錄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最終三部優秀作品脫穎而出,獲頒發多個獎項。 其中,「最佳影片獎」由艾美獎提名編劇Nik Kleverov奪得,其哲思短片《Memory Maker》描繪戰後人類淪為機械附庸的世界,從而引發對人類與機器關係的深度思辨,極具AI電影製作經驗的Jeff Synthesized則憑藉《Newton’s Cradle》榮膺「前沿獎」。而由青年導演葉志祥製作,以聚焦抗戰老兵半世紀歸家歷程的短片《當歸》,不僅摘得「最佳敘事獎」,更獲「觀眾票選獎」。 是次活動為大中華區首個完全利用AI技術創作的100%「AI電影節」,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與一眾嘉賓親臨出席放映會,觀賞多部入圍作品,見證AI技術所展現的潛力。是次活動的專業評審之一、以《魔戒》系列聞名、五次榮獲奧斯卡獎的Richard TAYLOR先生更以視像形式致辭,分享對AI電影未來的看法。 此外,科大於放映會前亦舉辦學術論壇,聚焦四大核心主題,邀得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就AI創意內容的生成過程、AI對藝術家與電影產業的影響、新一代創作者的特質,以及AI道德與倫理等話題交流真知灼見,吸引近600位電影愛好者共襄盛舉。論壇嘉賓陣容星光熠熠,包括憑電影《沙丘》榮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美國視覺效果藝術家Brian CONNOR先生、Richard Taylor 團隊、維塔工作室代表Chris WILLIAMSON先生及鄭子毅先生、台灣電影學者焦雄屏女士、香港電影出品人向華強先生、香港演員向佐先生、在本地電影界擁超過50年經驗的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名譽顧問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學布朗媒體創新研究所所長Maneesh AGRAWALA教授等。 是次電影節是為期三天的2025年計算可視媒體國際會議(CVM 2025)的其中一環,該活動首次在香港舉行,並選址科大,旨在展現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無限可能,為學界與藝術界的跨界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聞
一覽AI鉅作:科大主辦首屆全AI製作電影節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舉辦大中華區首個完全利用AI技術創作的100%「AI電影節」,比賽反應熱烈,吸引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不少更來自知名獲獎導演、艾美獎提名編劇和業界翹楚與新進的手筆。35部入圍影片將於本周六(4月19日)在科大校園放映,屆時科大將公布最佳影片、最佳敘事及前沿獎三個獎項得主。 作為大中華區內首個同類型比賽,科大「AI電影節」(AIFF) 於人工智能生成技術界別備受關注,矚目程度不輸釜山國際電影節及北京國際電影節的AI單元。是次活動的專業評審團隊雲集多名電影界重量級人物,包括以《魔戒》系列聞名、五次榮獲奧斯卡獎的Richard TAYLOR先生;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院長曹頲教授;以及SIGGRAPH Asia 2025電腦動畫節主席張漢寧先生。此外,活動亦榮獲亞洲數字藝術展、史丹福AI微電影節2025(Stanford AI ShortFest 2025), 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AI電影製作黑客松等夥伴的鼎力支持。 AI技術於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包括電影、視藝藝術及數碼媒體等範疇愈見重要,不但可幫助提升質素、優化流程,更可激發創新意念。去年7月,科大成立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目的便是為了培育新一代的藝術科技人才,以把握創意產業新興市場需求所帶來的機遇。 除了推出全新課程、推動跨學科研究及舉辦如是次AIFF電影節等國際化活動,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還將於本周六放映活動前夕舉辦學術論壇,邀得一眾著名嘉賓出席演講。當中包括:憑電影《沙丘》榮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美國視覺效果藝術家Brian CONNOR、在本地電影界擁超過50年經驗的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名譽顧問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學布朗媒體創新研究所(Brown Institute for Media Innovation)所長Maneesh AGRAWALA教授。他們將和與會學生、教職員及業界專家,一同探討和分享AI如何改變電影產業,以及其重塑電影的潛力。

2024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音樂劇:課堂以外,共融共學
於3月23日至24日,屢獲殊榮的香港科技大學逸夫演藝中心化身為華麗的舞台,熱烈的氛圍籠罩著整個禮堂,全場觀衆都迫不及待地期待著科大音樂劇《The Music Man》的正式開演。這部家喻戶曉的百老匯合家歡音樂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多元的科大社群匯聚一堂。 《The Music Man》音樂劇由逸夫演藝中心主辦,由來自科大人文學部的敏迪貝蒂女士(Mandy PETTY)及艾樂冊博士(Isaac DROSCHA)負責執導,一連兩日的精彩演出吸引了逾1,200位觀眾到場欣賞。這次音樂劇的成功出演,引證科大致力於全人教育的承諾——科大積極為社群成員提供藝術培育的平台,讓他們探索和參與藝術文化活動,滋養創造力及培養團結精神。隨著溫馨愉快的音樂劇故事在舞台上徐徐展開,多元豐富的歌聲和才華交織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2023

香港科大故事
學生發展, 藝術與創意, 教育
學習舞台技術 化身幕後英雄
有興趣成為舞台製作團隊的一份子嗎?科大提供的劇場及舞台科藝課程,讓你盡情釋放創作潛能!
新聞
A song that gives you goosebumps—magic in the birth of the HKUST University Anthem (只供英文版本)
By Philip Yeung, a former speechwriter to HKUST presidents, and a joint writer of English lyrics for the University Anthem

2022

新聞
共同創作科大校歌!
你的作品一經採納,將會成為代表科大的官方校歌。
新聞
時光倒流的地圖尋古之旅
數世紀前,空中航行尚未出現,世界似乎遠比今天遼闊。當時的西方旅行家以不同方式到東方進行探索,回家時會帶上一兩張印刷地圖,為家鄉裏無法遠行的人展示異國文化,開啟他們的眼界。科大一位學者最近出版了一本著作,首次全面和豐富地彚集一系列中國古時地圖,開創學術先河。     這本書是製圖學中獨一無二的學術著作。 新書名為 Regnum Chinae: The Printed Western Maps of China to 1735,當中「Regnum Chinae」為拉丁文,解作「中華帝國」。著作由科大李兆基圖書館數碼學術服務及檔案主任柏恪義博士及其團隊花了四年時間合力編著而成,包含了1584 至1735年間在西方印製的127幅中國地圖。   柏博士說:「無論在英文或中文藏庫裏,關於中世紀中國古地圖的合集一直欠奉,這本書是製圖學中首部相關學術著作,獨一無二。」    出版此書源於科大10年前開始的中國古地圖計劃。當時大學在榮譽大學院士高佩璇博士的慷慨資助下,搜羅和購入一批中國古地圖,團隊將這批珍貴館藏數碼化後,進而出版成書。  走遍四方 物色珍寶  雖然館方早已存備出版新書所需的大部分古地圖,但柏博士仍馬不停蹄,到世界各地搜羅珍品,力求盡善盡美。   他說:「除了國家圖書館或大型藝廊,我還接觸德國、意大利和荷蘭等地的地圖收藏家和銷售商,看看不同的藏品。他們非常友善,很樂意和我分享地圖背後許多有趣的故事,我感覺像加入了地圖迷組成的小型秘密會社。」    
新聞
收藏科大30周年NFT!
我們限量推出了一批很具收藏價值的NFT藝術精品,希望以別開生面的有趣方式,記錄科大人的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