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香港科大团队发现GHR新模体 破解植物基因精准调控机制(只供英文版本)
MicroRNAs (miRNAs) are tiny RNA molecules that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by controlling messenger RNAs (mRNAs) and are critical for various bi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ing development, stress responses, and epigenetic regulation. In plants, the enzyme DICER-LIKE 1 (DCL1) processes miRNA precursors into mature miRNAs, and mutations in DCL1 can lead to developmental issues like delayed flowering and abnormal leaves, making its precision essential for plant growth. A research team led by Prof. NGUYEN Tuan Anh from the Division of Life Science at HKUST has recently made significant strides in understanding miRNA biogenesis by developing a groundbreaking massively parallel dicing assay to investigate human DICER, which functions similarly to plant DCL1.

香港科大故事
人工智能与人文艺术的邂逅 解码香港科大学者冀以创作向大众说故事
在人工智能(AI)世代,许多行业都正经历急速变革,即使是电影制作领域,AI亦在悄然革新说故事的方式。而参与这场变革的,正是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新成立的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助理教授——饶安逸教授。
饶教授致力将人工智能引进故事创作的浩瀚世界,期望未来可普及大众创作。他于2025年获《福布斯》列入「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其研发的AI工具不但可辅助电影内容生成,还可精准控制复杂的拍摄元素或场景灯光等特效。作为跨电影制作、艺术与AI领域的先锋,饶教授肩负重任,致力培育新一代精通科技的故事创作者。
饶教授用一句话精辟概括了他认为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AI是为人类而设、需要与人协作互动及由人掌控的。」他强调:「我们希望听到人们的故事,而非机器的故事。当中关键在于让AI理解人类的想法,从而促进创作过程。」在过去十年的职涯上,饶教授曾任职 Meta、商汤科技及史丹福大学等,最终淬炼出自己的AI哲学。他的敏锐洞察力备受学术界赞誉,并于2023年及2024年先后荣获国际计算器视觉大会颁发马尔奖(Marr Prize),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明日之星」奖。
电影叙事 全球共鸣
饶教授自幼喜欢观看成龙和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对说故事的热情油然而生,如此日积月累地鉴赏电影,逐渐燃起他对电影叙事的热爱。饶教授沉思道:「说故事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联系。」
新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港举办「内地与港澳大学校长圆桌会」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香港科技大学承办的「内地与港澳大学校长圆桌会」昨日在香港圆满举行,会议以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大学使命与协同创新为主题。 国家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莅临主礼并发表主旨演讲,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分别致辞。会上同时举行了《生命科学开放联盟》成立仪式,在国家教育部怀进鹏部长、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罗永纲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林蕙青会长及香港教育局蔡若莲局长的共同见证下正式启动。
是次会议汇聚15所顶尖高校和机构代表,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湖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澳门大学的校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中央港澳办、中联办、教育部相关司局,与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等机构代表共70余人参与, 共同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推动科研协同 发挥大湾区优势
怀部长在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教育是实现国强民富最深刻、最持久和最磅礴的力量,是经济持续繁荣的要素、国家综合竞争实力提升的核心『密码』。 要更加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全新坐标中,看清楚教育内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进而把握好教育的时代方位、历史责任和重大任务。」

新闻
香港科大陈飞教授荣获2025年卢克·霍华德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副主任陈飞教授荣获国际城市气候协会(IAUC)颁发的2025年卢克·霍华德奖。陈教授为大中华地区第二位获此国际殊荣的学者,是次奖项肯定他于城市气候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及超卓贡献。
作为国际大学气候联盟颁发的最高殊荣,卢克·霍华德奖每年颁授予在国际城市气候学领域中表现卓越的学者,以肯定其在研究、教学及服务中的贡献。IAUC赞扬陈教授在推动城市气候模型方面的所展现的国际领导力和影响力,当中包括协助制订政策和开发工具,以保护脆弱地区。
陈教授表示︰「非常感谢国际城市气候协会给予我的肯定。我与科大的缘分始于2004年的合作项目,合作带来的启发超越学术研究层面,更激发我对探索城市化对区域天气与气候影响的热忱。这种协作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当中引发的灵感更持续激励我在研究上不断突破,并为我带来此项殊荣。」
陈飞教授为城市气候学及气象研究学知名学者,拥有逾28年经验,同时在世界气象组织(WMO)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国际机构担任重要职务。他曾领导多个国际项目,致力开发天气预测和气候模型,并建立极端天气预警系统。目前,由陈教授领导、于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下的城市预测项目,聚焦于预测和减轻极端天气现象,如局部暴雨和热浪引发热岛效应以及空气污染所带来的灾害和影响。
陈教授现正与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刘启汉教授、冯志雄教授和石晓明教授,以及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杨嘉川教授合作,领导新一代全球城市天气预测模型的开发。该模型透过跨学科协作,整合物理科学、社会科学及人工智能技术,致力提升热带沿海城市就天气灾害与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及时间性。今次获颁2025年卢克·霍华德奖的殊荣,不仅彰显陈教授在城市气候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更是继2024年获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后,对其丰硕学术成就的再度肯定。

新闻
香港科大与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平发展基金)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深化产学研协作,携手推动新能源科技领域的创科研究。是次合作将结合科大的世界级科研实力与和平发展基金的市场经验,转化研究成果为商业化应用,促进新能源科技及可持续发展,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订下的碳中和目标。
签署仪式日前于科大举行。在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与第十届中国侨联副主席及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总会会长卢文端博士见证下,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及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卢金荣博士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就支持能源科技创新,探索科研成果转化及拓展合作网络开展深度合作。
产学研协作 共创绿色未来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表示:「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重要课题。透过是次合作,科大与和平发展基金携手推动尖端科研,包括下一代能源储存、可再生能源及系统优化解决方案等,并配合产业的可扩展性,直接支持国家的重点策略,使香港成为全球能源创新的领导者。香港科技大学能源研究所致力推动突破,以提升能源韧性、减低碳强度,并为大湾区发展为全球绿色创新枢纽作出贡献。和平发展基金拥有丰富资源及深厚背景、广泛的商业网络,以及立足港澳台侨、服务和平发展的远大使命,将为科大的科研项成果落地,提供坚实支持。」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及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席卢金荣博士表示:「作为拥有丰富基金管理经验的投资机构,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成功投资及孵化多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我们期待双方合作能发挥所长,并配合特区政府创科政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及探索更多创新能源方案,成功达至政、产、学、研、投协作,让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为香港以至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新闻
香港科大学者戴希教授问鼎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今日揭晓2025年度获奖名单。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蒙民伟博士纳米科学教授兼物理系讲座教授戴希,荣获2025「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以表彰其于凝聚态物理学及拓扑材料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于2016年成立,是中国首个由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发起的世界级科学大奖,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美誉。大奖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以表扬于这些领域具优秀表现、以及对大中华区有卓越科研贡献的科学家。单项奖金高达一百万美元。
戴希教授以量子材料理论研究闻名国际,2010年他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教授一起,通过理论计算预言了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薄膜中可以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三年后,这一预言被另一位未来科学大奖得主——薛其坤教授领导的实验团队成功实现,是科学界第一次发现这一重要的物理效应。戴希教授及团队在2015年首度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引起物理学界轰动,并被权威期刊《物理评论》评为创刊125年来49项最具开创性研究之一,属当中唯一来自中国的工作。2024年,其主力参与的拓朴电子态研究更夺得中国自然科学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及「陈嘉庚科学奖数理科学奖」。戴教授与其研究伙伴 ——方忠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教授,亦一同荣膺是次「未来科学大奖」殊荣。
发挥香港科研力量 开拓基础研究疆界
戴教授对获奖表示欣喜:「我由衷感谢评价委员会对我、以及多年来与我并肩作战的研究团队成员工作的认可。这份荣誉,是对我们整个团队不懈努力的最佳回报。我们长期致力从第一原理的角度剖析问题,透过研究实际的材料体系探索事物的本质,以促进物理理论的学术研究与实验科学的融合。此次获奖不但大力推动了拓朴物态研究的发展,更让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跻身国际最前沿。未来,我期望能继续发挥香港于学术研究的独特优势,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新兴市场研究所、安永、黄金时代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新兴市场研究所、安永及黄金时代基金会联合公布,三方已厘定合作框架并正式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银发智龄生态圈」计划,携手推动区内银发智龄产业发展。签署仪式于「中银人寿第十届黄金时代展览暨高峰会」期间举行,三方代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何启明太平绅士见证下签署合作备忘录。
「银发经济」正迅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与创新的增长动力,大湾区蕴藏庞大银发市场潜力。是次合作备忘录将聚焦四大合作方向,包括战略规划、赋能银发族、跨界携手协同并进及领航未来创新实践,目标是提升他们的理财能力与科技素养、释放银发生产力,并促进医疗、科技、社会创新解决方案等,建立银发共融社会,带动银发智龄产业创新。
安永香港及澳门区主管合伙人李舜儿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银发经济蓬勃兴起,区内养老产业迎来转型与跨境养老融合等创新发展。要让大湾区充分体现银发智龄市场的庞大潜力,促进医疗、科技与金融跨界协同是箇中关键。配合政府促进银发经济的政策方向,我们很荣幸能汇聚产学研的力量,共同为构建银发智龄生态圈而努力。我们将发挥整合资源网络的优势,贡献专业知识与策略,开创养老产业新赛道,积极拥抱银发经济新机遇。」
黄金时代基金会创办人及主席容蔡美碧教授表示:「黄金时代基金会很荣幸能够与安永及香港科技大学新兴市场研究所合作,这亦是我们推动大湾区银龄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透过与学术研究及专业服务的合作,我们期望为金龄群体建立更共融、更理想的生活环境,释放银发经济的庞大潜力。」

新闻
香港科大、晶苑国际、HKRITA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全球服装制造商晶苑国际集团(晶苑国际)及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HKRITA)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先进人工智能(AI)技术融入纺织生产流程,通过开发纺织行业垂直领域大模型Textile-GPT,推动智能设计、生产优化、供应链管理、质量检测及智能穿戴等范畴的发展。三方更将携手成立纺织AI创新中心,并推动人工智能即服务(AIaaS)及培养「AI+纺织」复合型人才,加强全球纺织业的AI应用,透过创新科技助力纺织业升级转型,实现智能制造,进一步加强香港新质生产力之发展,提升香港的竞争力。
从纺织枢纽到工业AI创新实践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模型智能体(AI Agents)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次科大、晶苑国际及HKRITA三方合作,将汇聚产业、学界及研发优势,驱动产业升级转型,协助价值1.5万亿美元的全球纺织业提升工业自动化与环保效益。相关合作框架协议将涵盖以下三大合作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