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物理學
揭秘超流體:科大研究揭示偶極相互作用如何影響二維超流體行為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曹圭鵬教授領導的國際物理學家團隊,最近在研究中首次在二維偶極超冷原子氣體中觀測到BKT相變,這項突破性研究對理解二維超流體在長程各向異性相互作用下的表現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在傳統三維世界中,由冰融化成水這類相變一般都遵循對稱性自發破缺規律。但早於1970年代便有前沿研究估計,二維系統中可能會發生一種獨特的拓撲相變——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BKT)相變,這種機制中渦旋 ─ 反渦旋對的配對驅動超流性形成,而無需傳統對稱性破缺,這種相變過程強烈依賴相互作用。自此,這現象主要在具有短程各向同性接觸相互作用的各種量子系統中進行研究。 與傳統超冷氣體中的接觸相互作用不同,偶極相互作用能夠跨越整個系統,產生豐富的集體行為。研究團隊通過實驗證明了偶極相互作用如何改變BKT相變的臨界參數。 「偶極相互作用為量子多體現象帶來了新的維度。」領導該研究的曹教授解釋道:「從微觀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具有方性和長程性,意味著粒子即使相隔較遠仍能相互『感知』。這挑戰了我們對低維系統中有序態如何湧現的固有認知。」研究團隊的觀察指出,偶極氣體的二維超流相變點仍遵循BKT相變,但依賴於相互作用的相變點會因偶極矩與平面法線方向的相對角度而發生偏移。 論文第一作者之一及曹教授的畢業生何逸飛補充道:「二維偶極系統是探索奇異量子相的理想平台。即使在中等強度的偶極相互作用下,當所有偶極子都指向平面內時,我們也在二維偶極超流體中觀測到了獨特的非局域效應和各向異性的密度之間的關聯。未來通過進一步增強偶極相互作用強度,我們將有望觀測到低維系統中更豐富的自發形成結構。」
新聞
Thought Leadership, 生命科學, 物理學
諾貝爾獎得主匯聚科大:以好奇心為舟 航向科學卓越之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近日邀得三名諾貝爾獎得主,與近200名師生和嘉賓作現場交流。活動同時吸引了約2,000名來自內地各個高等院校的線上觀眾參與,彰顯科大在推動跨學科創新,以及連結本地科研社群與全球思想領袖方面的努力。 作為今年「香港世界青年科學大會」暨「香江諾貝論壇」的主題活動,這場名為「我與科學家在一起:諾貝爾獎得主走進科大」的活動於4月14日舉行,由科大與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聯盟(京校聯) 合辦。三位享譽國際的諾貝爾獎得主分享了他們的真知灼見: •    May-Britt MOSER教授:2014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以發現大腦空間導航系統中的網格細胞聞名 •    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因石墨烯和二維材料的卓越研究獲獎  •    Didier QUELOZ教授: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因首次發現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而改寫了天文學史 這三位頂尖科學家分享了他們的科研歷程以及對未來科學突破的展望,同時強調好奇心驅動研究的重要性。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感謝一眾貴賓親臨校園,並衷心答謝主辦方和支持機構的精心安排。她說:「今天的活動不僅讓師生有機會與優秀的科學家交流,更能一同深入探索科學研究的本質。科大自創校以來,一直秉持推動創新、研究與知識轉移的使命,而這些諾貝爾獎得主所展現的好奇心、創造力與堅毅不屈的精神,正正是科大致力培養學生所具備的素質。我期盼他們的科研歷程,能啟發師生們繼續追求突破,透過跨學科、跨地域的合作,共同發掘知識的力量,造福社會。」 活動亦設有問答環節,讓學生與研究員直接與諾貝爾獎得主交流。環節由科大生命科學部吳若昊教授主持,討論的議題涵蓋材料科學、神經科學乃至天體物理學。
新聞
一覽AI鉅作:科大主辦首屆全AI製作電影節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舉辦大中華區首個完全利用AI技術創作的100%「AI電影節」,比賽反應熱烈,吸引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不少更來自知名獲獎導演、艾美獎提名編劇和業界翹楚與新進的手筆。35部入圍影片將於本周六(4月19日)在科大校園放映,屆時科大將公布最佳影片、最佳敘事及前沿獎三個獎項得主。 作為大中華區內首個同類型比賽,科大「AI電影節」(AIFF) 於人工智能生成技術界別備受關注,矚目程度不輸釜山國際電影節及北京國際電影節的AI單元。是次活動的專業評審團隊雲集多名電影界重量級人物,包括以《魔戒》系列聞名、五次榮獲奧斯卡獎的Richard TAYLOR先生;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院長曹頲教授;以及SIGGRAPH Asia 2025電腦動畫節主席張漢寧先生。此外,活動亦榮獲亞洲數字藝術展、史丹福AI微電影節2025(Stanford AI ShortFest 2025), 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AI電影製作黑客松等夥伴的鼎力支持。 AI技術於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包括電影、視藝藝術及數碼媒體等範疇愈見重要,不但可幫助提升質素、優化流程,更可激發創新意念。去年7月,科大成立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目的便是為了培育新一代的藝術科技人才,以把握創意產業新興市場需求所帶來的機遇。 除了推出全新課程、推動跨學科研究及舉辦如是次AIFF電影節等國際化活動,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還將於本周六放映活動前夕舉辦學術論壇,邀得一眾著名嘉賓出席演講。當中包括:憑電影《沙丘》榮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美國視覺效果藝術家Brian CONNOR、在本地電影界擁超過50年經驗的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名譽顧問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學布朗媒體創新研究所(Brown Institute for Media Innovation)所長Maneesh AGRAWALA教授。他們將和與會學生、教職員及業界專家,一同探討和分享AI如何改變電影產業,以及其重塑電影的潛力。
新聞
追求卓越,從未止步
要成為第一名,需要具備什麼?第一個不僅僅是一個榮譽稱,它已深深植根於我們的基因之中。從研發香港首個AI基礎模型,到打造零碳智慧校園,香港科技大學致力於將每一個「第一」轉化為深遠的影響力,代代相傳。
新聞
物理學, 獎項及排名, 粒子物理學, 研究及科技, 研究
「科學界奧斯卡」得獎名單出爐:科大共同榮膺基礎物理突破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學者聯同世界各地研究人員一同參與的研究項目,榮獲被譽為「科學界奧斯卡」的2025年基礎物理突破獎。該獲嘉許的項目為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旗下的超環面儀器(ATLAS) 合作組,而科大團隊參與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以及跨越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新物理探索工作,為該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次獲獎不僅表彰ATLAS 合作組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進行突破性的高能量粒子碰撞研究,亦同時印證科大研究人員過去十年來,致力於研究創新的成果。 突破獎是全球最大的科學獎項之一,由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Meta聯合創始人馬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科技界重量級人物共同創立。大會特別表彰ATLAS 合作組於粒子物理領域的重大貢獻,包括對希格斯玻色子性質的詳細測量、稀有過程(rare processes)和正反物質不對稱性(matter-antimatter asymmetry)的研究,以及在極端條件下探索自然規律。 ATLAS 合作組匯聚全球243個機構的超過6,000名科學家、學生、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自2014年加入合作組以來,由科大、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數十名研究人員組成的香港研究團隊,在推進對希格斯玻色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以助科學界解開宇宙奧秘。 科大於2014年開始參與合作組,協助建設ATLAS 渺子(muon)探測系統,並參與數據分析以探索新物理。香港團隊在基礎物理聯合研究(JCFP)的框架下進行協作,成員包括10個來自科大賽馬會高等研究院基礎物理中心的物理學家、學生和工程師,他們領導測量希格斯玻色子性質、開發先進分析技術方面的工作,包括詳細測量希格斯玻色子性質以確定質量生成對稱性破缺機制、研究稀有過程和正反物質不對稱性,以及在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上探索最短距離,和最極端條件下的自然規律。
新聞
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 於香港國際創科展2025展示多項人工智能科研新成果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多所大學共同參與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於「香港國際創科展2025」中,以「香港市民的好陪伴」為主題,展示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獲香港特區政府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下,HKGAI 在去年展覽後,進一步強化實際場景的落地能力,應用越來越廣泛。今年初,HKGAI發佈了港產最新大模型HKGAI V1,在「香港國際創科展2025」上展示了多個基於HKGAI V1大模型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科研項目,包括: 「港話通」:市民可通過手機端與「港話通」實時互動,輕鬆查詢本地交通、旅遊攻略、政務咨詢等生活信息。該系統針對香港本土表達進行了深度優化,真正做到了「懂香港、懂市民」,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港法通」:針對婚姻、租賃、消費糾紛等法律問題,為市民提供專業的風險評估與解決方案。用戶只需輸入案情,系統即可自動生成簡明易懂的法律建議,幫助市民規避潛在風險,讓法律服務變得更加觸手可及,為市民的權益保駕護航。 「港文通」:多功能AI寫作輔助工具,專為滿足跨領域多樣化內容創作需求而設計,市民可結合場景化模板,擴展創意為完整文件,大幅簡化寫作流程,讓市民能高效產出專業級成品。 「港會通」:市民可快速把握會議整體討論內容,無需人工記錄,能夠自動將會議語音內容轉換為文字記錄,輸出高度提煉總結,並生成會議紀要,提高會議記錄的效率和準確性。 「港環通」:通過環境科學知識和數十萬例實地環境分析案例數據,聚合實時數據,進而多維度構建關聯分析,全域計算污染分布,並生成精細化環境分析報告和管控建議。 「隨哼成歌」:用戶僅需錄制 1 分鐘語音,系統即可在 2 分鐘內生成個性化歌曲片段,支持粵語、英語及普通話演唱,能夠精准模仿音色、創作旋律,為市民的娛樂生活增添了更多樂趣。 科大首席副校長兼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教授表示:「我們正以先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為根基,打造多款AI 工具,讓它們真正成為香港市民的好陪伴。我們希望HKGAI V1不僅在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便利,更能助力香港邁向全面AI化的國際創新樞紐。」
新聞
研究及科技, 獎項, 獎項及排名, 創業, 創新
科大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創歷史佳績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再創輝煌。37支參展隊伍共奪得38個獎項,包括兩個特別大獎、22個金獎 (其中7個為評審團嘉許金獎)、以及多個銀獎和銅獎,充分展現科大在包括醫療健康、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先進製造業、新能源技術、航天工程等不同範疇的領先地位。科大今年的獲獎數目冠絕往年,再度創下歷史佳績,並領先本地同儕,彰顯大學於創新發明方面的領先地位。 在眾多獲獎項目中,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孫慶平教授領導的團隊,獲頒特別大獎「Prize of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luj-Napoca – Romania」以及「評判特別嘉許金獎」,其零溫室氣體彈卡製冰機發明,如取代現時所有商用雪櫃,每年預計可減少全球約 650 萬噸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另一隊榮獲特別大獎「Swiss Automobile Club Prize – ACS」以及一項金獎的隊伍,則由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畢業生、現職科大(廣州)人工智能學域助理教授劉浩所領導,團隊將大語言模型應用於智能交通燈控制系統,整合即時交通數據,以改善整個城市的交通流量。 今年,不少參展項目均由科大與政府及業界夥伴共同開發,盡顯科大具能力轉化科研成果貢獻社會。這些跨領域、跨學科的研發,旨在以堅實的科研基礎,為全球包括醫療健康、氣象預測、交通車流控制、汽車與機械人、洪水預警及乘客出行模式等不同領域所面對的挑戰,提供實際解決方案。當中三個研究項目由具海外研究團隊參與的兩個科大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ACCESS)」及「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所領導。 
新聞
我們的輝煌時刻
哪些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科大)的瞬間令你難以忘懷?從突破性的科學研究成果到難忘的校園時刻,我們用這段影片帶你重溫年度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