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闻
科大聘最受欢迎AI讲师任主播 跳出课室报导大学成就
随着AI技术发展一日千里,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继早前首创亚洲第一批「AI讲师」后,再创新猷「聘请」获学生票选为「最受欢迎AI讲师」的Fiona出任科大首位AI主播,肩负报导大学发展、科研成就及重大活动的重任。 这位「AI主播」已于校园电视上亮相,为师生提供一种新颖的方式来了解大学的最新资讯,其他讲师亦已陆续加盟主播行列,务求为师生缔造新鲜感,并体验AI科技的威力。 此项计划由科大环球事务及传讯处牵头推动,自AI讲师面世以来,团队便与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讲座教授及科大新兴跨领域讲座教授许彬及其学生展开合作,了解「AI讲师」的技术及学生反馈,并探索「招揽」他们出任校园主播的可行性。 许彬教授表示:「由于这批AI讲师的神情及动作皆较过往技术自然逼真,逾九成受访学生均希望他们能继续执教鞭。我们正着手推出AI讲师2.0,引入答问功能,以进一步提高教学互动性。我们很高兴这项技术获应用到更广泛的层面,让AI技术渗入日常生活中。」 科大协理副校长(环球事务及传讯)陈佩珠女士指出:「在这个资讯百花齐放的世代,要成功引起公众兴趣并不容易。随着AI科技的普及,科大一直致力推动AI技术的广泛应用,冀透过不断实践,探索AI的潜能,并引领技术进步及创新,是次跨部门的协作正是又一显例。」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飞机及航空工程
港科大牵头嫦娥八号国际合作项目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今日公布,正式通过国家航天局遴选,获委任领导「嫦娥八号」多功能月面作业机械人暨可移动充电站国际合作项目。港科大将领军海内外航天专家团队,研制具灵巧操作及移动充电设备的多功能月面机械人,为国家探月任务作出贡献。   嫦娥八号为国家探月工程四期的重要项目,计划于2028年前后实施发射,是由中国牵头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先行计划之一,为未来在月球极区长期维持无人月球站建立基础。作为是次「嫦娥八号」国际合作操作机械人项目的主导机构,港科大将联同多个香港本地、内地以及国际单位,包括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香港大学(港大)、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大连理工大学、深圳大学以及南非国家航天局等,携手实现从概念、研制、生产、测试到系统的前沿航天技术创新。项目已获香港创新科技署资助,透过InnoHK研发平台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负责此任务,进一步推进跨院校与地域间之合作。   港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港科大衷心感谢国家航天局的信任以及特区政府的支持,对于能牵头参与国家探月工程感到极为鼓舞。航空航天工程学是港科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继去年八月成功发射了香港高教界首颗高分辨光学卫星,港科大专家团队正研发的『高分辨率全球温室气体探测』项目,未来亦有望于中国空间站应用。我们对参与嫦娥八号国际合作项目亦引以为傲, 这个项目标志着港科大在航天深空探索领域踏上重要里程。我们将继续发挥在航天领域的领先科研优势,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港方领军的机械人总重量达100公斤,能在月球极端环境下进行科学探测,仪器布置和安装等任务,并将配备移动无线充电功能,为不同月面设备充电,以提升月球探测和协同作业能力,推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发展,助力未来月面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拓展科学研究。  
新闻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合伙, 跨学科
香港科技大学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推动艺术科技教育与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建立了一项新的战略伙伴关系,专注于艺术和科技的教育与研究。
香港科大故事
创新, 创业, 校友
「我是科大人」系列:科大创新思考家 打造银行业新常态
许多世纪以来,创新精神一直是推进人类文明和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在当今的人工智能(AI)世代,这种创新不息的精神孕育出一众崭新产品和服务,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如数字银行的出现,就让我们的日常理财模式愈趋便利和个人化。 科大校友李家达先生现为WeLab Bank行政总裁,对于开拓数字银行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在科大人的12种特质之中,这位毕业自科大工学院的校友可谓「创新思考家」的典范。他一直勇于革新传统,重塑现今银行业的面貌。他在与科大深度对谈中,分享自己从一位内向的学生,透过担任学生宿舍楼主,逐渐建立自信,成为出色的领导者。在科大宝贵的学习旅程中,为他开拓了全新视野,并培养了他的领袖思维,助其事业平步青云。 立即观看影片,了解这位「创新思考家」的成长历程。你也想知道自己的科大人特质吗?按此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参与科大AI问卷测试,发掘你的科大人特质!  
新闻
国际,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环球社区参与
知识无边界:大学领袖缔造全球互联新世代
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疫情危机、地缘政治紧张,以及人工智能革命衍生的各种挑战,大学作为知识与创新的殿堂,肩负起前所未有的重任。大学领袖明白没有单一机构或学科能独力解决这些难题,因此必须汇聚全球专业知识及资源,合力为人类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平等和璀璨的未来。 2024年12月2及3日,由香港对外交流友好协会主办、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及九间本地大学支持的「大学校长高峰论坛2024」在香港举行,体现大学之间的合作精神。今次论坛邀来全球逾50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和领袖,提供对话交流平台,互相分享睿见,缔结合作伙伴,共同为解决全球挑战出谋献策。 论坛期间举行了多场会议,深入探讨大学在促进知识全球化上担当的重要角色。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主持首场会议,题为「知识全球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此环节更包括五位嘉宾讲者: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长普拉德普‧科斯拉教授(Pradeep K. KHOSLA)、曼彻斯特大学前校长南希‧罗斯韦尔女爵士教授(Nancy ROTHWELL)、阿联酋大学副校长艾哈迈德‧阿尔雷西教授(Ahmed Ali ALRAEESI)及东京大学副校长及全球教育中心主任矢口𧙗人教授。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左一)主持首场会议,与来自中国内地、美国、英国、阿联酋及日本知名大学的领袖讨论教育理念及知识全球化的深远影响。  
新闻
科大率先推出公营大学首个官方弹性工作地点政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致力推行灵活及家庭友好政策,以建立包容及关爱雇员的工作环境。科大最近推出每周弹性遥距工作日和特别假期,旨在增强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并促进以雇员为本文化。 自2019冠状病毒大流行以来,遥距工作逐渐普及化。科大认识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对现代工作环境的影响,遂率先就弹性工作地点正式制定政策,并成为第一所建立弹性工作政策的政府资助大学,作为吸引和挽留杰出人才策略中的一环。自今年十月起,科大员工可依据其工作性质,选择每周一天遥距工作。 与此同时,为鼓励员工参与更多社区活动,科大亦提供每年四天的特别假期,让他们参与跟健康、多元、平等机会或社会服务相关的活动,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并增强团队凝聚力。教职员可自行组队或参与大学认可的义务工作。自2022年11月实施以来,已有逾170名员工透过特别假期,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包括探访长者、海滩清洁及惜食等。科大计划推出更多举措如植树和厨余回收等,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推动大学的净零排放计划。 科大副校长(行政)谭嘉因教授表示:「人才乃大学兴盛的基石。科大矢志吸引和培育世界顶尖人才,而挽留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实施弹性遥距工作政策展现了科大构建包容与友善工作环境的决心。我们相信这将有助员工持续进步,为科大追求卓越与创新的精神做出贡献。大学亦期望政策能平衡同事们的工作与家庭岗位责任,最终实现提高生产力及留住顶尖人才的愿景。」 科大人力资源处处长黄莺女士表示:「在香港科技大学,我们相信遥距办公是对员工的授权,可以培养信任和合作的文化。我们将员工的福祉放在首位,并创造以雇员为中心的环境。这项措施不仅能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还能推动生产力和创新,因为我们的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充分支持。」 作为一所鼓励多元与创新的研究型大学,科大亦提供一系列旨在支持员工发展的家庭友善政策。例如,女教职员在怀孕及产后休学期间、以及刚为人父母的教员,可获豁免或减少其教学职务;亦会为教职员提供学术休假,让他们专注于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大学每年亦会举办嘉许礼及长期服务奖典礼,以肯定优秀教员在教学、研究和知识转移方面的杰出成就。    
香港科大故事
研究, 可持续性, 材料科学, 研究及科技, 教与学
新材料「设计师」:打造更先进的太阳能电池
不少人常会选择逗留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内发展,即使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也未必敢于冲出舒适圈。然而,周圆圆教授拒绝固步自封,为拓展他的研究领域永不停息,更不畏困难,积极推动新型太阳能技术走向商业化。 周教授通过「30周年策略招聘计划」加入科大,现为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他在亲自设计的新实验室中,带领研究团队研发崭新材料,期望可逐步将可持续能源融入日常生活。 在周教授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忙于操作不同精密仪器,全神贯注地研究和仔细分析一种名为「钙钛矿」的先进材料。这种新材料可用于制造如纸般轻薄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其生产成本较现时市场常用的硅电池更低,更有潜质展现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周教授解释:「制造硅电池的实际工艺成本依然高昂且工序繁复,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薄膜光伏技术,能通过极低成本的溶液涂层技术制备,拥有庞大商机。」   现时可利用低成本的溶液涂层技术,制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图为钙钛矿薄膜的溶液形成过程。  
新闻
研究
科大举办 "改变自然:在计算艺术中探索生命" 展览 开幕仪式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held the opening of the exhibition “Altering Nature: Exploring Life in Computational Art” on 30 Oct 2024, which is the first art-tech exhibiti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Academy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AIS) of HKUST and HKUST (GZ). HKUST Dean of AIS Prof. QU Huamin said, “The University owns our students some art education and Art Tech integrates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University, making it a platform for showcasing the artworks of students and artists.” He expressed hopes that this exhibition would become an annual event, fostering ongo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Hong Kong and Guangzhou camp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