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港科大联手北大清华 共筑医学战略合作网络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近日与北京大学(北大)医学部及清华大学(清华)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医学教育和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港科大与北大、清华的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创校初期,长久以来在多个学科领域保持紧密合作和交流。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港科大将与内地两所顶尖高校携手,在医学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促进医学教育、前沿科技研发和临床应用的发展,为国家和香港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北大医学部是中国政府依靠自身力量开办的首间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自1912年成立,北大医学部汇聚了顶尖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拥有19个国家级、7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下辖六家直属附属医院,取得了一系列具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具国际化视野的医学人才。早在2000年,港科大就与北大、深圳市政府共同成立了深圳北大港科大医学中心,开创性地打造集医疗服务、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医学平台。同时,港科大与北大医学携手探索培养兼具科研及临床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联合开设医学博士-哲学博士(MD-PhD)双学位课程。此次合作双方将在两地学生临床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师资交流等方面展开更深入的协作,推动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此外,双方还计划在精准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重大疾病防治等关键领域协力攻关,为解决国家重大健康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清华医学院则致力于以科技赋能医学实践,高度重视将前沿科技转化为临床应用,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精准医学以及医疗设备研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与港科大的优势高度契合。清华医学院下设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药学院、医疗管理学院及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研究院等六大教学科研机构,并拥有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清华大学华信医院及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等三家附属医院。这些研究机构和附属医院在科研和临床领域均具备国际领先水平,为清华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此次清华与港科大的合作,将聚焦未来医学发展的新方向,通过跨学科协作,探索如何将尖端科学技术转化为临床应用,培养兼具科研及临床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与此同时,双方还计划在医疗管理领域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医疗管理人才,为中国医疗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新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会见香港科技大学代表团
3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北京会见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校长叶玉如一行,就国家卫生健康领域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等进行深入探讨。 雷海潮主任在座谈会中充分肯定了香港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他表示,希望港科大发挥自身在教育、科研及国际化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加快推进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面向未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在临床上的转化与应用,裨益社会。同时,他还期待港科大利用国际化的资源和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治理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沈向洋主席和叶玉如校长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港科大将全面加快医学院建设步伐,持续致力于探索医学教育的新模式,推动医学科技领域的新突破,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为国家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健康水平的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新闻
科大与上实联合推出「香港生物科技基金」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实)今天携手宣布成立「香港生物科技基金」,致力促进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为配合政府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的愿景,香港生物科技基金将聚焦支持科大及社会上的医疗科技初创公司。作为科大「Redbird Innovation Fund (RIF)」旗下首支风险投资基金,香港生物科技基金旨在建立协同生态系统,将前沿生命科学创新转化为具影响力的生物医学及医疗突破,惠及全球人类健康。科大与上实作为基金的种子投资者,以六亿港元为基金目标规模,承诺预留至少一半资金专门支持与科大初创的生态圈,包括由科大成员创办的初创企业、利用科大研发技术的公司,或以科大先进设施作为孵化基地的企业等,以推动香港生物医学产业的蓬勃发展。 科大校董会副主席暨RIF主席施熙德女士于香港生物科技基金签署及启动礼上,衷心感谢上实对科大的信任及支持。她表示:「作为科大RIF首个合作伙伴,上实资本在早期投资生物医疗初创公司、孵化及商业化尖端医疗科技等方面一向独具慧眼,并拥有卓越的往绩。科大深信,通过双方携手合作,将能进一步推动本港生物科技、生命科学及医疗保健产业的发展。凭借学界与业界紧密协作,我们期望履行对社会的责任,为市民创造更能负担及可拯救生命的医疗技术。」 科大署理校长谭嘉因教授在致辞时表示:「科大一直以卓越研究作为推动创新的引擎。过去,科大成员共创立逾1,800间至今仍活跃的初创公司,当中包括10间独角兽企业和11间成功上市集资的公司。这充分证明世界一流的研究能直接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今次成立的香港生物科技基金,旨在应对社会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加速将生物医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涵盖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诊断至可持续的治疗方法等。透过与业界如上实、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等伙伴合作,我们可共建一个能将实验室成果落地,造福大众及改善市民生活的生态圈。」
新闻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会见香港科技大学代表团
3月12日下午,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北京会见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校长叶玉如一行。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室务会成员向斌参加会见。 夏宝龙主任表示,香港科技大学成立30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下团结一心,勇于开拓创新,主动攻坚克难,在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两地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夏主任指出,希望港科大大力弘扬爱国爱港光荣传统,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积极参与北部都会区建设,助力香港高等教育发展不断创造新辉煌。他表示,高等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在内的香港高校肩负着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着力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在推动香港由治及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沈向洋主席感谢夏主任对科大的关心和指导,表示科大将全力以赴落实夏主任的期望和要求。他说:“科大上下团结一心,将充分发挥香港在‘一国两制’制度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成为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蓄水池,同时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和香港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叶玉如校长亦感谢夏主任对科大办学成就的肯定和支持。她表示:“科大自创校以来以服务国家为使命,不断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吸引汇聚全球优秀人才,打造兼具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高地。未来,科大会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拓展办学布局,推动包括医学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北部都会区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突破以及卓越成果转化,为国家和香港发展贡献所长。”
新闻
科大研发全球首台千瓦级弹卡绿色制冷装置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台千瓦级弹卡制冷装置,仅需15分钟,便能在31℃高温的室外环境下,将室内温度稳定在21至22℃的区间,并实现零温室气体排放,标志着弹卡固态制冷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上迈出关键一步。该研究成果已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为应对气候变化及推动制冷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加剧,空调制冷需求持续攀升,目前制冷用电已占全球总电力消耗的20%。一直以来,主流蒸气压缩制冷技术所用的制冷剂属于典型的温室气体,其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因此,世界各国均着手开发环保替代方案,其中,「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s)弹卡效应的固态制冷技术」凭借其零温室气体排放及高能效潜力,引起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此前的弹卡制冷装置,最大制冷功率只有约260瓦,远未达到商用空调所需的千瓦级要求。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孙庆平教授与姚舒怀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这一技术瓶颈源于两大核心问题:包括(1)制冷剂单位质量制冷功率(SCP)与系统总质量难以兼顾及(2)高频运行时传热效率不足。 为突破上述限制,研究团队提出「材料串联—流体并联」的多胞架构设计(图1a)。该架构将10个弹卡制冷单元沿受力方向串联,每个单元包含4根薄壁镍钛合金管,总质量仅为104.4克。镍钛管的表面积体积比达到7.51 mm-1,显著提升换热效率,与此同时,并联流体通道的设计将系统的压力差控制在1.5巴以下,确保高频稳定运行。 另一项重要技术创新是采用石墨烯纳米流体作为传热介质,代替传统蒸馏水。这种先进传热介质具有卓越导热性,实验显示,仅2克/升浓度的石墨烯纳米流体,便可将导热性能较蒸馏水提升50%(图1d);其纳米颗粒直径只有0.8微米,远小于流体通道的150-500微米宽度,避免了堵塞风险。X射线断层扫描(图2b)证实,镍钛管在950兆帕应力下仍能保持均匀压缩形变,未发生屈曲失效。 在3.5赫兹高频运行下,该装置实现了12.3 W/g的单位质量制冷功率,总制冷功率达1,284瓦(零温升条件下),充分展现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新闻
粤港澳大湾区, 合伙, 行业参与, 土木及环境工程
香港科技大学与太平再保险签署合作备忘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太平再保险(太平再)于2025年3月4日在中国太平金融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开发和转移新技术,以解决保险业面临的问题,并逐步建立长期合作夥伴关系。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及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副总经理赵峰先生举行会谈,并见证备忘录签署。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张利民教授及太平再行政总裁于晓东先生代表双方签约。香港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业务发展总监卫志豪先生丶星睿云智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廖子平博士出席签约仪式。 赵峰先生对太平再与科大的联合研发项目——「用于保险业的香港洪涝巨灾模型」,获香港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夥伴研究计划」的资助表示祝贺,并对科大给予中国太平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他介绍了中国太平的历史沿革和经营特点,表示中国太平始终坚持立足港澳,深耕大湾区,坚持国际化特色,肩负在商言政丶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太平再是太平集团国际化经营的排头兵丶亚洲地区知名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坚持稳健经营丶创新发展丶合作共赢,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综合性风险解决方案,希望双方以签署合作备忘录为契机,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在教育培训丶低空经济丶风险减量丶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提升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助力香港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建设。 郭毅可教授介绍了科大的教学科研丶规划发展及办校理念,对太平再在科大科学研究方面给予的支持和信任表达感谢。他表示通过香港洪涝灾害模型的研发,双方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以此次合作备忘录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在联合创新研究丶科技成果转化丶人才培养丶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合作,共同促进香港经济及社会发展,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郭毅可教授一行参观了中国太平历史文化展厅,随行成员包括科大知识转移办公室业务发展主管梁俊伟博士及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研究助理教授何健。其他出席的太平再代表并包括其副总经理何则胜先生丶业务管理部总经理李柏璋先生丶业务管理部分析中心总经理冯力扬先生及业务管理部副总经理白韵琪女士。
新闻
医学教育
科大与本地顶尖医院展开合作 为推动成立第三间医学院筹谋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宣布,与养和医疗集团(养和)及香港港安医院(港安)展开合作,为科大筹办香港第三间医学院的计划迈出重要一步。 这两所顶尖的私家医疗机构已为香港服务逾百载,是次与科大合作,将为香港推动医疗创新注入新动力。  养和是首间支持本科生临床医护培训及专科医学培训的本地私家医院,并设有临床试验中心,具备丰富的医疗教育及医学研究经验。 凭借其先进的医疗设备及专业的医学科研团队,养和多年来屡创研究突破,将可与科大各自发挥独特优势,携手培育具备临床能力、科研思维及精通科技的新一代医生,应对未来的医疗挑战。 根据合作协议,养和将为科大学生提供短期临床课程及实习机会,同时会推进在临床服务、实践和教育方面的的人才交流,并发展质子治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协作。 养和更会开放其临床模拟及医学实验室等先进设备供科大学生使用,助学生扩阔实践经验。 至于港安亦会为科大学生提供临床实习轮换机会,并与科大携手开办医疗教育课程。 港安隶属的全球医疗网络在美国、澳洲、日本及韩国等均设有医院、医学院及大学,将有助科大与世界各地的临床医疗专家合作,提升教学质素。 此外,双方将探讨推动研究协作,亦会携手建设卓越专科中心(Centres of Excellence),支持社区健康及保健服务的发展,并于医学培训中实践以病人为本的理念。 事实上,港安及科大一直秉持相同的愿景,致力透过突破性的创新和跨地域的协作,提升医疗水平。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衷心感谢养和医疗集团及香港港安医院的鼎力支持,她表示:「这两所机构均以其全面及以病人为本的专科医疗服务享誉业界,是本地医疗体系的重要支柱。 是次合作不仅充分彰显我们共同推动医疗发展的决心,更是科大迈向建设香港第三间医学院的重要里程。 两所机构拥有先进临床设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广泛的医疗网络,我们将为学生提供丰富临床培训机会。 连同早前与大湾区及北京等地医院的战略合作,科大致力培养新一代富有爱心、兼备临床能力及科研思维的医疗专业人才,引领社会应对瞬息万变的挑战,塑造更健康的未来。」
新闻
研究
港科大、南科大和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研究团队揭示氮在全球有机气溶胶吸收中的主导作用
由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南方科技大学(南科大)及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NCAMS)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提出以氮元素为核心的全新理论框架,解释大气有机气溶胶吸光效应。研究成果於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揭示了含氮组分在全球大气有机气溶胶吸光性中的主导作用。这项发现标志着在提升气候模型准确性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策略以减缓空气颗粒对气候影响方面的重要进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大气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光辐射影响地球气候,其中有机气溶胶在近紫外到可见光波段具有显著的吸光能力。然而,由于有机气溶胶组分复杂且在大气中不断演化,其气候效应的评估一直存在挑战。 有见及此,由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NCAMS教授傅宗玫教授,与港科大化学系兼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讲座教授郁建珍教授领导的团队合作展开研究,以理解大气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傅教授表示:「传统模式只考虑有机气溶胶中总碳元素的化学演化,无法有效阐明大气有机物来源、演化过程与吸光性质之间的关联。我们首次量化有机气溶胶中含氮吸光组分——棕色氮的全球丰度,并揭示了棕色氮光学性质随组分演化的变化规律。」 论文的第一作者、港科大与南科大联合联合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李钰敏博士补充道:「我们的研究显示,棕色氮的全球平均吸光性直接辐射效应为0.034瓦每平方。棕色氮贡献了全球有机气溶胶约70%的吸光效应,而且其化学演化主导了有机气溶胶吸光的时空变化。」 研究成果强调了在未来气候和空气质量模型中纳入含氮组分的重要性。随着气候变暖将导致生物质燃烧增加,而由此排放的高吸光性棕色氮气溶胶将进一步促进气候变暖,形成一个此前未知的正反馈机制。 郁教授指:「我们的研究为理解大气有机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提供了以氮为核心的新的视角,对理解地球气候-化学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理解这些相互作用,以及识别其他非含氮的吸光有机物,对于改善大气模型和制定更有效的空气污染控制策略至关重要。」通过揭示氮驱动的大气溶胶吸收的关键作用,这项研究为预测气候变化影响和指导减缓策略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