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港科大聯手北大清華 共築醫學戰略合作網絡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近日與北京大學(北大)醫學部及清華大學(清華)醫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醫學教育和醫學科技創新發展。科大與北大、清華的合作關係可以追溯到創校初期,長久以來在多個學科領域保持緊密合作和交流。此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標誌著港科大將與內地兩所頂尖高校攜手,在醫學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共同促進醫學教育、前沿科技研發和臨床應用的發展,為國家和香港健康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北大醫學部是中國政府依靠自身力量開辦的首間專門傳授西方醫學的國立醫學校。自1912年成立,北大醫學部匯聚了頂尖的師資隊伍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擁有19個國家級、70個省部級科研平台,轄下六家直屬附屬醫院,取得了一系列具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具國際化視野的醫學人才。早在2000年,港科大就與北大、深圳市政府共同成立了深圳北大港科大醫學中心,開創性地打造集醫療服務、教學、科研和成果轉化於一體的創新醫學平台。同時,港科大與北大醫學攜手探索培養兼具科研及臨床能力的覆合型醫學人才,聯合開設醫學博士-哲學博士(MD-PhD)雙學位課程。此次合作雙方將在兩地學生臨床培訓、教學資源共享、師資交流等方面展開更深入的協作,推動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此外,雙方還計劃在精準醫學、生物醫學工程以及重大疾病防治等關鍵領域協力攻關,為解決國家重大健康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清華醫學院則致力於以科技賦能醫學實踐,高度重視將前沿科技轉化為臨床應用,在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精準醫學以及醫療設備研發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與港科大的優勢高度契合。清華醫學院下設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藥學院、醫療管理學院及器官移植與仿生醫學研究院等六大教學科研機構,並擁有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清華大學華信醫院及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等三家附屬醫院。這些研究機構和附屬醫院在科研和臨床領域均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為清華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此次清華與港科大的合作,將聚焦未來醫學發展的新方向,通過跨學科協作,探索如何將尖端科學技術轉化為臨床應用,培養兼具科研及臨床能力的覆合型醫學人才,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醫療需求。與此同時,雙方還計劃在醫療管理領域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醫療管理人才,為中國醫療體系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新聞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會見香港科技大學代表團
3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北京會見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校長葉玉如一行,就國家衛生健康領域的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等進行深入探討。  雷海潮主任在座談會中充分肯定了香港科技大學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及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 他表示,希望港科大發揮自身在教育、科研及國際化方面的優勢,一方面加快推進醫學教育的創新發展,探索學科交叉融合,培養面向未來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推動高水平科研成果在臨床上的轉化與應用,裨益社會。 同時,他還期待港科大利用國際化的資源和優勢,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治理能力的國際化人才,為全球健康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沈向洋主席和葉玉如校長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並表示,港科大將全面加快醫學院建設步伐,持續致力於探索醫學教育的新模式,推動醫學科技領域的新突破,積極響應「健康中國」戰略,為國家醫學事業的發展和社會健康水平的提升貢獻更多力量。  
新聞
科大與上實聯合推出「香港生物科技基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實)今天攜手宣布成立「香港生物科技基金」,致力促進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 為配合政府發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的願景,香港生物科技基金將聚焦支持科大及社會上的醫療科技初創公司。作為科大「Redbird Innovation Fund (RIF)」旗下首支風險投資基金,香港生物科技基金旨在建立協同生態系統,將前沿生命科學創新轉化為具影響力的生物醫學及醫療突破,惠及全球人類健康。科大與上實作為基金的種子投資者,以六億港元為基金目標規模,承諾預留至少一半資金專門支持與科大初創的生態圈,包括由科大成員創辦的初創企業、利用科大研發技術的公司,或以科大先進設施作為孵化基地的企業等,以推動香港生物醫學產業的蓬勃發展。 科大校董會副主席暨RIF主席施熙德女士於香港生物科技基金簽署及啟動禮上,衷心感謝上實對科大的信任及支持。她表示:「作為科大RIF首個合作伙伴,上實資本在早期投資生物醫療初創公司、孵化及商業化尖端醫療科技等方面一向獨具慧眼,並擁有卓越的往績。科大深信,通過雙方攜手合作,將能進一步推動本港生物科技、生命科學及醫療保健產業的發展。憑藉學界與業界緊密協作,我們期望履行對社會的責任,為市民創造更能負擔及可拯救生命的醫療技術。」 科大署理校長譚嘉因教授在致辭時表示:「科大一直以卓越研究作為推動創新的引擎。過去,科大成員共創立逾1,800間至今仍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1間成功上市集資的公司。這充分證明世界一流的研究能直接促進經濟和科技進步。今次成立的香港生物科技基金,旨在應對社會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加速將生物醫學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涵蓋領域包括人工智能診斷至可持續的治療方法等。透過與業界如上實、上海生物醫藥基金等伙伴合作,我們可共建一個能將實驗室成果落地,造福大眾及改善市民生活的生態圈。」
新聞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會見香港科技大學代表團
3月12日下午,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北京會見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校長葉玉如一行。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室務會成員向斌参加會見。 夏寶龍主任表示,香港科技大學成立30多年來,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下團結一心,勇於開拓創新,主動攻堅克難,在培養優秀專業人才、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深化兩地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夏主任指出,希望科大大力弘揚愛國愛港光榮傳統,堅定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積極參與北部都會區建設,助力香港高等教育發展不斷創造新輝煌。他表示,高等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在內的香港高校肩負著服務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著力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在推動香港由治及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貢獻更大力量。 沈向洋主席感謝夏主任對科大的關心和指導,表示科大將全力以赴落實夏主任的期望和要求。他說:「科大上下團結一心,將充分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制度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與責任,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成為國家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蓄水池,同時在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服務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國家和香港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葉玉如校長亦感謝夏主任對科大辦學成就的肯定和支持。她表示:「科大自創校以來以服務國家為使命,不斷開拓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吸引匯聚全球優秀人才,打造兼具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學術高地。未來,科大會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拓展辦學布局,推動包括醫學院等重點項目建設,支持北部都會區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通過高水平人才培養、前沿技術突破以及卓越成果轉化,為國家和香港發展貢獻所長。」
新聞
科大研發全球首台千瓦級彈卡綠色製冷裝置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全球首台千瓦級彈卡製冷裝置,僅需15分鐘,便能在31℃高溫的室外環境下,將室內溫度穩定在21至22℃的區間,並實現零溫室氣體排放,標誌著彈卡固態製冷技術在商業化應用上邁出關鍵一步。該研究成果已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布,為應對氣候變化及推動製冷行業低碳轉型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隨著全球氣候暖化加劇,空調製冷需求持續攀升,目前製冷用電已佔全球總電力消耗的20%。一直以來,主流蒸氣壓縮製冷技術所用的製冷劑屬於典型的溫室氣體,其排放導致全球變暖。因此,世界各國均著手開發環保替代方案,其中,「基於形狀記憶合金(SMAs)彈卡效應的固態製冷技術」憑藉其零溫室氣體排放及高能效潛力,引起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廣泛關注。 然而,此前的彈卡製冷裝置,最大製冷功率只有約260瓦,遠未達到商用空調所需的千瓦級要求。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孫慶平教授與姚舒懷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這一技術瓶頸源於兩大核心問題:包括(1)製冷劑單位質量製冷功率(SCP)與系統總質量難以兼顧及(2)高頻運行時傳熱效率不足。 為突破上述限制,研究團隊提出「材料串聯—流體並聯」的多胞架構設計(圖1a)。該架構將10個彈卡製冷單元沿受力方向串聯,每個單元包含4根薄壁鎳鈦合金管,總質量僅為104.4克。鎳鈦管的表面積體積比達到7.51 mm-1,顯著提升換熱效率,與此同時,並聯流體通道的設計將系統的壓力差控制在1.5巴以下,確保高頻穩定運行。 另一項重要技術創新是採用石墨烯納米流體作為傳熱介質,代替傳統蒸餾水。這種先進傳熱介質具有卓越導熱性,實驗顯示,僅2克/升濃度的石墨烯納米流體,便可將導熱性能較蒸餾水提升50%(圖1d);其納米顆粒直徑只有0.8微米,遠小於流體通道的150-500微米寬度,避免了堵塞風險。X射線斷層掃描(圖2b)證實,鎳鈦管在950兆帕應力下仍能保持均勻壓縮形變,未發生屈曲失效。 在3.5赫茲高頻運行下,該裝置實現了12.3 W/g的單位質量製冷功率,總製冷功率達1,284瓦(零溫升條件下),充分展現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可行性。
新聞
粵港澳大灣區, 合夥, 行業參與, 土木及環境工程
香港科技大學與太平再保險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太平再保險(太平再)於2025年3月4日在中國太平金融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開發和轉移新技術,以解決保險業面臨的問題,並逐步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及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副總經理趙峰先生舉行會談,並見證備忘錄簽署。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張利民教授及太平再行政總裁于曉東先生代表雙方簽約。香港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業務發展總監衛志豪先生、星睿雲智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廖子平博士出席簽約儀式。 趙峰先生對太平再與科大的聯合研發項目——「用於保險業的香港洪澇巨災模型」,獲香港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夥伴研究計劃」的資助表示祝賀,並對科大給予中國太平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謝。他介紹了中國太平的歷史沿革和經營特點,表示中國太平始終堅持立足港澳,深耕大灣區,堅持國際化特色,肩負在商言政、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太平再是太平集團國際化經營的排頭兵、亞洲地區知名的專業再保險公司,堅持穩健經營、創新發展、合作共贏,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專業的綜合性風險解決方案,希望雙方以簽署合作備忘錄為契機,積極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探索在教育培訓、低空經濟、風險減量、大數據分析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提升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助力香港國際風險管理中心建設。 郭毅可教授介紹了科大的教學科研、規劃發展及辦校理念,對太平再在科大科學研究方面給予的支持和信任表達感謝。他表示通過香港洪澇災害模型的研發,雙方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希望以此次合作備忘錄為契機,不斷擴大合作範圍,在聯合創新研究、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人工智能等方面開展更加深入合作,共同促進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助力韌性城市建設。 郭毅可教授一行參觀了中國太平歷史文化展廳,隨行成員包括科大知識轉移辦公室業務發展主管梁俊偉博士及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研究助理教授何健。其他出席的太平再代表並包括其副總經理何則勝先生、業務管理部總經理李柏璋先生、業務管理部分析中心總經理馮力揚先生及業務管理部副總經理白韻琪女士。
新聞
醫學教育
科大與本地頂尖醫院展開合作 為推動成立第三間醫學院籌謀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佈,與養和醫療集團(養和)及香港港安醫院(港安)展開合作,為科大籌辦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計劃邁出重要一步。這兩所頂尖的私家醫療機構已為香港服務逾百載,是次與科大合作,將為香港推動醫療創新注入新動力。 養和是首間支持本科生臨床醫護培訓及專科醫學培訓的本地私家醫院,並設有臨床試驗中心,具備豐富的醫療教育及醫學研究經驗。憑藉其先進的醫療設備及專業的醫學科研團隊,養和多年來屢創研究突破,將可與科大各自發揮獨特優勢,攜手培育具備臨床能力、科研思維及精通科技的新一代醫生,應對未來的醫療挑戰。根據合作協議,養和將為科大學生提供短期臨床課程及實習機會,同時會推進在臨床服務、實踐和教育方面的的人才交流,並發展質子治療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研究協作。養和更會開放其臨床模擬及醫學實驗室等先進設備供科大學生使用,助學生擴闊實踐經驗。 至於港安亦會為科大學生提供臨床實習輪換機會,並與科大攜手開辦醫療教育課程。港安隸屬的全球醫療網絡在美國、澳洲、日本及韓國等均設有醫院、醫學院及大學,將有助科大與世界各地的臨床醫療專家合作,提升教學質素。此外,雙方將探討推動研究協作,亦會攜手建設卓越專科中心(Centres of Excellence),支援社區健康及保健服務的發展,並於醫學培訓中實踐以病人為本的理念。事實上,港安及科大一直秉持相同的願景,致力透過突破性的創新和跨地域的協作,提升醫療水平。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衷心感謝養和醫療集團及香港港安醫院的鼎力支持,她表示:「這兩所機構均以其全面及以病人為本的專科醫療服務享譽業界,是本地醫療體系的重要支柱。是次合作不僅充分彰顯我們共同推動醫療發展的決心,更是科大邁向建設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重要里程。兩所機構擁有先進臨床設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及廣泛的醫療網絡,我們將為學生提供豐富臨床培訓機會。連同早前與大灣區及北京等地醫院的戰略合作,科大致力培養新一代富有愛心、兼備臨床能力及科研思維的醫療專業人才,引領社會應對瞬息萬變的挑戰,塑造更健康的未來。」
新聞
研究
港科大、南科大和深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研究團隊揭示氮在全球有機氣溶膠吸收中的主導作用
由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南方科技大學(南科大)及深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NCAMS)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提出以氮元素為核心的全新理論框架,解釋大氣有機氣溶膠吸光效應。研究成果近日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發表,揭示含氮組分在全球大氣有機氣溶膠吸光性中的主導作用。這項發現標誌著在提升氣候模型準確性,能制定更具針對性的策略以減緩空氣顆粒對氣候影響方面的重要進展,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大氣氣溶膠通過吸收和散射太陽光輻射影響地球氣候,其中有機氣溶膠在近紫外到可見光波段具有顯著的吸光能力。然而,由於有機氣溶膠組分複雜且在大氣中不斷演化,其氣候效應的評估一直存在挑戰。 有見及此,由南科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兼NCAMS教授傅宗玫教授,及港科大化學系兼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講座教授郁建珍教授領導的團隊合作展開研究,以理解大氣氣溶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傅宗玫教授表示:「傳統模式只考慮有機氣溶膠中總碳元素的化學演化,無法有效闡明大氣有機物來源、演化過程與吸光性質之間的關係。我們首次量化有機氣溶膠中含氮吸光組分——棕色氮的全球豐度,並揭示棕色氮光學性質隨組分演化的演變規律。」 論文的第一作者、港科大與南科大聯合聯合培養的博士畢業生李鈺敏博士補充道:「我們的研究顯示,棕色氮的全球平均吸光性直接輻射效應為0.034瓦每平方。棕色氮貢獻了全球有機氣溶膠約70%的吸光效應,而且其化學演化主導了有機氣溶膠吸光的時空變化。」 研究成果強調了在未來氣候和空氣品質模型中納入含氮組分的重要性。隨著氣候變暖將導致生物質燃燒增加,而由此排放的高吸光性棕色氮氣溶膠將進一步促進氣候變暖,形成一個此前未知的正回饋機制。 郁教授指:「我們的研究為理解大氣有機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提供了以氮為核心的新的視角,對理解地球氣候-化學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理解這些相互作用,以及識別其他非含氮的吸光有機物,對於改善大氣模型和制定更有效的空氣污染控制策略至關重要。」通過揭示氮驅動的大氣溶膠吸收的關鍵作用,這項研究為預測氣候變化影響和指導減緩策略,提供更為準確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