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醫學教育
科大匯聚全球及本地專家智慧 構建第三間醫學院藍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董會顧問小組(顧問小組)與醫學教育工作小組(工作小組)匯聚頂尖醫學專家於上月召開會議,為大學籌辦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計劃提供專業意見。工作小組審視後一致認同科大提出的課程設計,而顧問小組亦鼓勵大學善用其在人工智能及其他先進技術領域的獨特優勢,培育臨床與科技實力兼備的醫學人才,以推動醫療健康創新發展。 科大近日很榮幸邀請到香港大學醫學院首位女性院長兼該校前高級副校長楊紫芝教授擔任工作小組特別顧問。在楊教授加盟後,小組雲集四位來自本地和內地院校的現任及前任醫學院院長、以及多位資深醫生和醫學專家,在最近舉行的會議上,一同審視科大提倡的課程設計,並對有關方案表示讚賞。 與此同時,顧問小組近乎全體海外成員首次聚首香港出席實體會議,小組主席梁智鴻醫生熱烈歡迎親身與會的成員,包括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的Ara DARZI勳爵、哥倫比亞大學的何大一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的黃天蔭教授,而身在史丹福大學的Roger KORNBERG教授則透過線上參與。此外,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校董會副主席施熙德女士、大學司庫姚建華先生與其他高層管理人員亦一同出席會議。 顧問小組會議首先由科大代表介紹計劃的主要策略範疇,內容涵蓋醫學院的定位、課程設計、教學醫院的合作、本地和國際教職員招聘及可持續資金模式等。小組成員就各範疇提供專業建議及寶貴見解,尤其深入討論四年制第二學位醫科課程的優勢與可行性。他們強調,透過將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提早融入醫學教育,可培育學生成為具臨床實力並精通科技的醫生,以推動醫學及治療技術創新,革新醫療服務模式。憑藉科大在科研方面的堅實基礎,特別是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及工程科學領域的優勢,定必開創未來醫學教育先河,促進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培訓、研究和創新樞紐。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深切悼念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於周日逝世,享年87歲。科大仝人對其離世深感哀痛,並向吳教授的家人和朋友致以深切慰問。科大讚揚吳教授目光遠大,對科大成為全球頂尖研究型學府居功至偉。 吳教授在1991年至2001年擔任科大校長,任內為這所世界級學府奠定堅實基礎,亦同時推進了香港以至整個地區於科技與教育方面的發展。他早於九十年代已別具慧眼,率先提出嶄新的「香港灣區」概念,對及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影響深遠。 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對吳教授的逝世深表哀悼。他表示:「吳教授是屈指可數兼具宏大願景與強大執行力的偉人之一。憑藉堅定不移的信念,他領導創立科大,在香港正值知識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把一個大膽的願景成功轉化為一所引領開創性研究、創新以及影響全球的世界級學府。吳教授的離去是科大、香港以及全球學界的巨大損失,而他的智慧、謙遜、以及「創造而不複製」的理念,將永遠激勵後人。」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亦對吳教授的離世深感難過,她於1993年至2001年期間,與吳教授共事長達八年之久,她表示:「吳教授是一位高瞻遠矚的領袖,他創立科大,致力以科研推動香港轉型。他一直追求卓越、延攬學術專才、設計前沿課程、與世界各地的頂尖學府建立強大網絡,竭力推動跨學科協作及積極發展具前瞻性的研究,為科大的卓越成就奠下堅實基礎。時至今日,科大躋身於全球頂尖大學之列,我們仍會堅守吳教授的熱忱及使命。吳教授的精神與科大常相左右,永留在我們每一位莘莘學子心中。」 吳教授的兒子、吳德愷教授表示:「我謹代表我的家人,感謝各位在這段艱難的時刻對我們展現的關懷和支持。作為全心奉獻家庭的一員,我父親一直以智慧、仁慈和致力創新求變的精神啟發我們。他博學多才,畢生追求和平,重視人文主義,致力搭建橋樑、融合各方文化,並以提升人類的認知、促進相互瞭解和教育為己任。我們將永遠懷念他,並會把他創新、果敢和凡事皆可為的精神傳承下去。我深信,他的精神將永遠留在大家心中,尤其是在科大這個他視作為家的地方。」
新聞
工程學, 土木及環境工程, 工程學教育創新, 本科生, 智慧城市, 人工智能, 交通, 基建發展及規劃
Building the Future: Civil Engineering and the Advent of Smart Cities(只供英文版本)
Th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has predicted that by 2050, over 68%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will reside in cities. This massive projected urban population (6.5+ billion) will no doubt put a great deal of strain on infrastructure, resources and the world’s ecosystems, but, from an engineering standpoint, such large-scale urbanization also presents tremendous opportunities for technological, human as well as other socie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可持續性, 先進材料, 材料科學
科大團隊破解納米結構 研發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研究團隊持續推動可再生能源電池技術發展,率先透過突破研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納米結構,成功研發出一款既高效又穩定的電池,可望大幅降低其使用成本及擴大其應用範圍,將科研成果落地貢獻社會。 相對現行主流使用的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高、生產時材料成本較低及可達至永續製造,屬極具發展潛質的前沿技術,是科研界重點研究課題。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光亮、潮濕及高溫環境下,表現有欠穩定,阻礙它投產。其中,鈣鈦礦薄膜內部的正離子分布不均,削弱電池性能。 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副教授周圓圓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在鈣鈦礦薄膜晶粒的三角邊界處上,存在內凹幾何結構,這些結構產生「陷阱」束縛正離子,令它分布不均。研究團隊其後採用了一種化學添加劑「乙酸丁基銨」,淺化晶粒上的內凹,並將其深度降低了三分之一。經此技術所製得的鈣鈦礦電池,在效能上增長近26%,同時在各項標準穩定性測試中,表現優異。 周教授說:「現時研究大多聚焦於宏觀或微觀層面去改進鈣鈦礦電池,甚少研究更細微的納米級結構。團隊利用陰極射線發光顯微鏡,並結合一系列先進技術,發現這些納米內凹結構影響薄膜正離子分布,這正正是影響電池光電轉換效率與穩定性的關鍵。」 研究成果已在納米科技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論文題為「Nanoscopic Cross-Grain Cation Homogenization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論文的第一作者、科大博士後研究員郝明偉博士補充道:「鈣鈦礦是一種軟晶格材料。團隊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鈣鈦礦薄膜與傳統材料結構差異大,已開展下一階段的研究釐清相關機制,期望擴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商業應用,以創新產品推動再生能源市場發展。」 本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為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的Mahshid AHMADI教授,其他合作夥伴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韓國延世大學,以及香港浸會大學。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合夥, 土木及環境工程
香港科技大學與土木工程拓展署簽署科研合作備忘錄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土木工程拓展署今日(二月二十八日)簽署合作備忘錄,訂立雙方在可持續基建發展和土地開拓方面的科研合作框架。 合作備忘錄由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及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方學誠先生簽署,並由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及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先生見證簽署儀式。 合作備忘錄三月一日生效,為期兩年,科研範圍涵蓋可持續基建發展及土地開拓工程中採用的嶄新建築物料、創新的山泥傾瀉緩減策略、數位化、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工程技術及可持續方案。 方學誠先生在簽署儀式上表示土木工程拓展署一直透過應用創新科技,協助部門推展各項工程項目。憑藉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建築工程的經驗和科大頂尖的科研團隊,雙方合作可促進可持續基建發展及土地開拓的科研,有助業界進一步提升生產力、工程質量和工地安全。 鄭光廷教授表示,科大的跨學科研究專長涵蓋人工智能、物聯網、數字孿生、材料科學及土木工程等方面,將與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實踐經驗、工作數據和場景應用產生協同作用,以創造既創新又實用的解決方案。 土木工程拓展署一直與各院校及建築業界緊密合作,研發各種智能及創新科技並應用於工務工程。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多項工程項目應用科研成果,有效解決工程項目的痛點,例如優化泥石屏障設計以防治山泥傾瀉,以及倡導循環再造拆建物料。  
新聞
大學盛事
香港科技大學舉辦捐贈者茶聚及新春團拜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hosted the Donor Appreciation Reception and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 on February 17, 2025, at the University’s Shaw Auditorium. The event brought together over 120 esteemed guests, including donors, alumni, and supporters of HKUST,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for the University to express its appreciation whilst celebrating Chinese New Year.
新聞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回應2025–2026年度財政預算案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歡迎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月26日)於《2025-2026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所宣佈的一系列推動創科發展的措施;並理解政府於當前經濟環境下,調整未來三年 (2025-2028)對八所資助大學的撥款以及相關財務安排。科大強調大學將透過調配資源和開源節流,與政府共渡時艱,並致力在全球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繼續維持大學的教研實力。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表示:「大學明白當前社會面對經濟挑戰,作為由公帑資助的大學之一,科大定當盡力配合政府的財政策略。一如以往,科大將恪守財政審慎的原則,在不影響教學質素及研究實力的前提下,竭力開源節流,包括推動跨地域、跨院校科研協作,以爭取更多海內外的研究撥款,以及促進知識轉移方面的收入等。為支持政府推動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科大將致力保持在教育與創新科技方面的競爭力,透過繼續延攬各國人才,發展策略重點科研領域,為香港以及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推動創新科技方面,科大歡迎政府全力發展包括人工智能(AI)、生命健康科技,以及低空經濟等關鍵產業。除了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及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外,政府亦透過一系列軟件配套,包括推出一百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生成式人工智能沙盒、發展開源(Open Source)技術、成立便利科企上市工作的「科企專線」,以及研究知識產權扣稅安排等,進一步完善本港的創科生態圈。科大亦歡迎政府進一步落實北部都會區的產業空間布局,並加快河套合作區的發展,連同新田科技城及沙嶺數據園區等重大創科項目,將為香港創科發展注入無限潛能。 人工智能(AI)、生命健康科技及低空經濟等政府大力發展的領域,正正是科大的重點研究方向。當中由科大牽頭的InnoHK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近日便正式推出HKGAI V1大模型,為香港AI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另一個新成立的InnoHK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亦將由科大牽頭,效力國家嫦娥八號任務,研發一款具有無線充電功能的多功能月面作業機械人。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比賽, 學生比賽
科大、教育局和空間應用中心辦香港中學生空間站科普載荷和科學實驗方案設計比賽啟動禮暨實驗方案設計簡介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教育局和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中心)聯合主辦香港中學生空間站科普載荷和科學實驗方案設計比賽,鼓勵學生隊伍提交適合於太空環境或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的科學實驗設計方案,並於今日(二月二十五日)舉行比賽啟動禮暨實驗方案設計簡介會。 活動在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舉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聯同合辦、支持和夥伴機構的代表主持比賽啓動儀式。比賽由教育局、空間應用中心及科大聯合主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擔任支持機構;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及教育評議會擔任夥伴機構。 這項比賽旨在推動航天教育,並加深學生對國家航天成就的認識和加強科技自信,獲獎及獲選的方案有機會落實並製作成品,以及推薦至在二○二六年開始執行的空間站航天任務——空間站香港科普衛星項目。 蔡若蓮博士致辭時表示,中國航天工程是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承載着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航天夢想。是次比賽讓學生獲得非常難得的航天教育培訓和實踐機會,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國家航天任務,探索航天科學,實踐航天夢,意義重大,鼓勵學生積極組隊參賽。 她指出,配合國家科教興國的大方向,支持本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教育局持續於學校大力推動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和創科教育,透過多元支援措施,提升學生對科研及創新科技的興趣和能力。 蔡若蓮博士感謝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及科大等機構對比賽大力支持,令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科大協理副校長(研究)童彭爾教授亦為活動主禮,他期望這次科普活動啓發香港年輕一代對航天科技的熱情,為國家航天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簡介會中,空間站香港科普衛星的項目負責人、科大于宏宇教授以「觀宇宙,燃夢想—與香港中學生共築航天夢」為題,向師生介紹國家航天科技的最新發展。科大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王一教授亦與教育局人員介紹比賽章程、規則和評分準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