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科大與英美頂尖醫學院合作 推動籌建香港第三間醫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倫敦帝國學院與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支持籌辦香港第三間醫學院,前者為科大醫學院計劃提供顧問上的支援,後者則與大學展開合作,推動醫學教育和臨床培訓方面的發展。
政府早前提出建立第三間醫學院的願景,以培養更多醫生以滿足本地需求,並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科大認為新一代醫生必須具備在本地環境中服務和領導的能力,亦應懂得善用全球醫療科研領域的前沿技術。
為此,科大與全球院校建立合作關係,並與包括北京、上海、華中以及大灣區的頂尖內地醫學院和醫院,構建強大合作夥伴網絡,務求建設一所符合最高國際標準的新醫學院,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加盟。
倫敦帝國學院醫學院一直位居世界前十名*,於英國及新加坡亦有成功籌建醫學院的經驗。憑藉其在醫學教育方面的豐富經驗,倫敦帝國學院醫學院目前正向科大提供專業意見,協助制定第三間醫學院的發展藍圖,以及草擬一個全面的規劃方案,涵蓋基礎設施需求、課程開發以及人才招聘等多個領域。
而作為美國一級醫學研究機構**的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則將與科大在師生交流、研究及國際協作方面展開合作。根據科大與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最近簽署的合作備忘錄,後者可為科大學生提供臨床課程和實習機會,並為駐院醫生和及專科醫生提供培訓課程。
科大與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亦可共建研究團隊或研究中心,以促進醫學教育、臨床治療技術和基礎醫學研究等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及應用,並會探討與國際組織在醫學教研方面的合作機會。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衷心感謝兩所卓越醫學院的鼎力支持,她表示:「倫敦帝國學院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在醫學教育和研究創新方面的領導地位一直備受推崇。透過和他們以及中國內地一流醫學機構的緊密合作,以及科大校董會顧問小組、籌備委員會、與醫學教育工作小組中多名本地與國際專家成員的鼎力協助,各方優勢互補,定能令科大在籌辦新醫學院上作出周詳而全面的計劃。我們將與各位夥伴攜手培育具備臨床能力且精通科技的新一代醫生,以應對不斷變化的醫療需求,貢獻香港未來醫學教育和醫療發展。」

新聞
國家教育部吳岩副部長率團訪問科大
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吳岩博士前日率團到訪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科大管理層、教研人員以及學生代表深入交流,了解大學最新的教研創新工作與成果,尤其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和醫療科技等前沿領域的突破性成果。吳岩博士讚揚科大取得的卓越辦學成就,並對大學在醫學科技和教育創新領域的貢獻予以肯定,表示期待科大在這些領域繼續發揮優勢,作出更大貢獻。
是次代表團由國家教育部,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代表組成,成員還包括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四局副局長陳偉博士,國家教育部港澳台辦主任、國際司司長楊丹博士,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周天華博士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長王偉明教授等香港教育局、中聯辦代表參加訪問。
訪問期間,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和校長葉玉如教授為代表團成員介紹了科大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等領域取得的卓越成績,並分享了科大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實踐,包括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立了科大(廣州);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設立上海產教融合中心;以及在醫學和科技深度融合發展、醫學健康教育領域開展創新探索。
其後,代表團到訪參觀科大的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由科大教授及學生代表介紹和展示多個生物醫藥及大健康領域的前沿項目。當中包括可精準檢測阿爾茲海默症和輕度認知障礙的血液測試、基於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居家健康評估和慢病管理系統、全球首個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許可的非接觸式健康檢測手機應用程序、全球首個三維仿生眼及用於監測人體代謝狀態的電子鼻、可協助醫生實時判斷肺癌細胞切除準確範圍的創新人工智能細胞成像技術、以及全球最小的內窺手術機器人等。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亦向代表團介紹了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包括具中國視角及香港特色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以及多款自主研發、可應用到醫療影像分析與診斷等方面的大模型。科大在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位居世界前列,有關課程在《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2024》榮獲全港第一、並列全球前十強,同時大學著力建設相關基礎設施,擁有領先亞洲高校的人工智能運算能力。

新聞
港科大積極拓展大灣區醫學教育網路 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及廣州醫科大學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近日分別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一院)、南方醫科大學(南醫大)及廣州醫科大學(廣醫)達成戰略合作關係,攜手在臨床教育、人才培養、醫學研究及創新成果轉化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為提升醫學教育及醫療服務注入新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約8,600萬人口,對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攀升,同時區內豐富的臨床醫療資源為醫學教育與臨床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港科大一向重視並積極拓展在大灣區的合作和發展,過去在廣州、深圳、佛山等地建設了科研基地,並於2022年在廣州南沙成立了港科大(廣州)。是次與三所機構的合作計劃乃港科大積極籌辦醫學院的重要舉措之一。透過大灣區的資源與平台,港科大將充分發揮其在科研、教育及創新領域的優勢,與合作夥伴攜手培養引領未來醫學發展的複合型醫學人才,助力香港乃至大灣區建設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在全球醫學健康領域發揮引領作用。
是次合作旨在進一步拓展香港與內地在臨床教育和醫學研究領域的合作機制。根據合作協議,中山一院、南醫大及廣醫未來將選派臨床教授及相關專家,定期赴港科大授課,並為學生在大灣區提供多元化的臨床實習機會。 同時,港科大還計劃與三所合作夥伴結合前沿技術、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經驗,共同開展臨床教育研究,探索創新教學方法,進一步完善醫學教育體系,促進醫學教育的持續進步。
在醫學研究領域,港科大將結合自身在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數據科學、工程學及基礎科學等領域的優勢,與中山一院、南醫大及廣醫的臨床醫學成就,探討建立聯合科研團隊或研究中心,推進跨學科合作與創新,推動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臨床應用,提升大灣區乃至全國的醫療技術水準。 此外,港科大亦計劃與三所機構定期合辦國際學術論壇和研討會,分享最新醫學研究進展,促進國際學術交流與知識共用,打造全球化的醫學創新平臺。
港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表示:「港科大非常榮幸能與中山一院、南醫大及廣醫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這是港科大與大灣區頂尖醫學機構展開長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我們期望結合港科大在雄厚的科研實力與三所合作夥伴在臨床醫學領域的優勢,培育新一代的高質素醫學專業人才,促進前沿科研成果更快地轉化為臨床應用,為推動兩地醫療創新發展作出貢獻。」

新聞
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 I Couldn’t Miss(只供英文版本)
Prof. Philip CHAN Ching-Ho joined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in 1991 as a founding member. He served as Head of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from 1995-2002 and Dean of the School from 2003-09. He was Director of the Nanosystem Fabrication Facility from 1997-2003. From 2010-20, he held the positions of Deputy President and Provost at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e became Professor Emeritus in HKUST’s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in 2010.

新聞
科大發現阿爾茲海默症保護性遺傳因素 揭示疾病機制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對東亞人群(包括中國人和日本人)和歐洲人群進行全面的基因分析,識別出了對阿爾茲海默症具有保護作用的關鍵遺傳因素。這一突破性發現為相關遺傳因素如何發揮保護作用提供了新線索,揭示了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
要點:
發現:識別出一種對阿爾茲海默症具有保護作用的基因變異──SORL1基因的單倍型「Hap_A」,其在東亞人群(包括中國人和日本人)中的出現頻率是歐洲人群的168倍。
證據:研究顯示,Hap_A與較佳的認知表現有關,並且與人體組織中SORL1的表達增加有關。SORL1是一種與阿爾茲海默症密切相關的重要蛋白受體。
意義:這項研究展示了跨種族遺傳研究有助於揭示遺傳因素對阿爾茲海默症的影響,而且發現了SORL1蛋白異構體的一種特定編碼變異,它有潛力成為進一步研究該疾病機制的重要靶點。
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著全球逾5,000萬人口,給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負擔。然而,有效的治療方法仍然有限,主要是因為該病的致病機制複雜,用於藥物開發的有效靶點也很少。

新聞
科大發表高解析度地下水硫酸鹽分布圖 揭示全球公共健康隱患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最近發表全球首幅高解析度的地下水硫酸鹽分布圖,揭示了一項驚人的公共衛生隱患——地下水硫酸鹽含量過高的現象,正對全球1,700萬人的腸胃健康構成威脅。
地下水是數十億人重要的食水來源,然而,硫酸鹽進入供水系統後,可導致飲用者腹瀉和脱水,特別對嬰幼兒、老年人及其他體弱人士風險更高。此外,硫酸鹽還會促進砷的釋放,污染水質,並可導致重金屬溶解,加速管道腐蝕,間接引發其他健康問題和經濟損失。以美國為例,每年因水管腐蝕相關問題所帶來的財政成本,便高達220億美元。
本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光浩指出:「地下水中的硫酸鹽含量對大眾健康和水系統基礎設施均有深遠影響,可惜這個重要課題往往被忽視。」
為探討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陳教授及其團隊採用先進的數據驅動方法,分析了超過17,000項硫酸鹽濃度測量數據以及相關的全球地理空間變量數據,成功生成了首幅1公里解析度的硫酸鹽分布地圖。這張開創性的分布圖成為水質評估的實用參考工具,它不但標示出硫酸鹽超標的熱點地區,還辨別了主要影響因素,包括降水模式和沉積地質等自然現象,以及化肥施用和礦業操作等人類活動。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食水的硫酸鹽濃度不應超過每公升250毫克,一旦污染超出這個水平,便可能出現異常味道。按此標準,研究團隊藉助這張分布圖推算,發現全球有約1.94億人生活於超標的地區。更令人擔憂的是,有約1,700萬人生活在地下水硫酸鹽濃度超過每公升500毫克的地區,這已是嚴重超標,可引發腸胃問題。
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於權威國際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論文標題為「Understanding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Sulfate and Assessing Population at Risk」。論文的另一位共同通訊作者、博士後研究員張孜表示:「我們的研究成果開闢了一個急需的全球視角,為決策者提供數據,以優先制定干預策略,保障弱勢地區的水質安全。」

新聞
科大與醫學領袖攜手共建未來醫學教育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布早前於新醫學院籌備委員會轄下成立醫學教育工作小組,助力科大建設香港第三間醫學院。工作小組由擁有豐富醫學教育規劃及公共醫療衛生經驗的資深學者及醫生所組成,為科大的創新醫學課程規劃提供真知灼見。
於去年成立的籌備委員會由科大顧問委員會榮譽委員麥海雄醫生領導,成員包括來自醫療服務、高等教育、法律及金融等不同領域的校董會成員及校外專家。籌備委員會為一系列與籌建第三間醫學院相關的重要事務提供意見,包括策略規劃、持份者交流、物色合作夥伴及延攬人才等。而醫學教育工作小組則專注於新醫學院的醫學課程,因應全球醫學教育趨勢、本地社會需要及香港醫務委員會對專業要求的規定提供專業意見,帶領科大為香港醫療衞生系統培育人才。
為集中發展符合國際醫學教育標準及配合本地臨床教學環境的課程,三位擔任籌備委員會成員的現任及前任醫學院院長,獲邀加入醫學教育工作小組。他們包括工作小組兩位聯席組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前院長、五次教學獎得主及世界知名新生兒科專家霍泰輝教授和香港大學醫學院前院長、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教授,以及現任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新加坡著名眼科醫生兼臨床科學家黃天蔭教授。
此外,工作小組亦擁有具備豐富公立醫院經驗的成員,包括於醫院急症室服務逾 30 年的伊利沙伯醫院前副行政總監何曉輝醫生,以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轄下香港麻醉科醫學院院長、並曾任威爾斯親王醫院深切治療部總監的蘇慶餘醫生。各成員聯同科大理學院院長及曾擔任香港醫務委員會委員的王殷厚教授,協助科大規劃以病人為本、結合嶄新科技與臨床醫學的課程,為學生在本地執業及未來臨床挑戰做好準備。

新聞
科大研究揭示超臨界水中二氧化碳不為人知的反應路徑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和化學系副教授潘鼎帶領的研究團隊,與數學系姚遠教授合作,在超臨界水中二氧化碳(CO₂)的複雜反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發現。這些成果不僅對了解自然界和工程領域中二氧化碳礦化封存的分子機制有重大意義,對了解地球內部碳循環也同樣重要,有助為未來發展碳封存技術提供新方向。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及其後續的水解反應是有效碳捕集和礦化儲存的關鍵過程,對有助緩解全球變暖的碳封存技術意義重大。潘鼎教授領導的團隊通過發展和應用第一性原理馬可夫模型,揭示了在體相和納米受限環境中二氧化碳與超臨界水的反應機制。他們發現pyrocarbonate(C₂O₅²⁻)是納米受限環境中穩定且重要的反應中間體,由於pyrocarbonate在水溶液中極易分解,無法穩定存在,故之前一直被忽視, 這次pyrocarbonate的意外出現與受限溶液的超離子行為有關。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碳酸化反應涉及沿瞬態水鏈的集體質子轉移,這種轉移在體相溶液中表現出協同行為,但在納米受限條件下可逐步進行。此項研究展示了第一性原理馬可夫模型在闡明水溶液中複雜反應動力學方面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