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土木及環境工程, 環境保護,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環境
科大牽頭研製全球首款高精度二氧化碳和甲烷點源協同探測儀載荷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正式獲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中心)委託,領軍研製全球首款輕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二氧化碳(CO₂)和甲烷(CH₄)點源協同探測儀載荷。此項目有望成為香港特區首項跟隨天舟貨運飛船登上中國「天宮」太空站,展開研究與應用的載荷。該儀器能更精準地監測特定範圍溫室氣體的排放濃度,識別溫室氣體排放源,為制訂和評估減碳政策提供關鍵數據,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戰略政策。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國家力爭在 2030 年前碳排放量達峰, 並在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全面且準確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工作,對實現此目標至關重要。科大發起主導項目,研發輕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溫室氣體點源探測儀,以準確地從太空獲取地球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該項目已於去年正式通過空間應用中心的遴選和審核,預計將安裝於中國太空站,並以其為核心平台,實時獲取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濃度數據。此儀器將是全球首款能同時監測該兩種溫室氣體的既有高解析度又有高精準度的太空探測儀。 該探測儀將重點監測發電廠、堆填區、油田、煤礦及天然氣廠等重點碳排放設施,涵蓋範圍包括香港在內的低至中緯地區。儀器不僅能記錄相關溫室氣體的排放濃度數據,還能同時監測潛在的煤氣洩漏,從而減少資源浪費。科大研究團隊計劃建立溫室氣體點源排放數據庫,利用相關數據推算實時碳排放量,識別溫室氣體排放源,並在碳監測、報告和核查工作中,提供可靠、準確且高頻次的數據,協助決策者制訂更有效的減排政策及評估措施成效。科大團隊計劃透過合作方式,將數據分享予不同科研機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以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助力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和緩解全球氣候變化。
新聞
合夥, 大學發展, 創新, 生物醫學
港科大上海產教融合中心在上海徐匯正式開幕
為切實推進滬港合作,充分發揮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在「芯片、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等學科方面的創新創業優勢,香港科技大學建立上海產教融合中心(以下簡稱「港科大上海中心」)。1月22日,由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港科大、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聯合主辦的港科大上海產教融合中心揭牌儀式在徐匯濱江西岸國際人工智能中心舉行。 港科大上海中心是港科大首個位於長三角的產學研基地,與大學在大灣區的多個產學研據點互補,完善總體發展戰略布局。港科大上海中心承擔「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和「創新孵化產業加速」兩大核心功能,將與上海市高校、企業合作打造人才培養、創新驅動和技術融合的國際化生態。 揭牌儀式期間,二十多家上海知名科創企業與港科大簽署合作協議,涵蓋信息科技、金融、生物醫藥、互聯網、製造業、媒體及旅遊業等領域,部分企業還將進駐中心。其中,在國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以及臨港集團代表見證下,港科大、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與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簽署了一份三方合作協議,希望通過港科大上海中心的成立,在教育、科研、創新創業、校友拓展及高等教育政策倡議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 此外,港科大與上海四所頂尖學府,包括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醫學院及上海科技大學達成醫學領域的戰略合作關係。港科大正在積極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本次與四所上海頂尖高校達成戰略合作關係,既加深了各方在醫學教育、聯合研究、人才培養及國際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還將在未來醫學前沿研究、臨床醫學的研究轉化、以及培育面向未來的醫學人才等方面形成合力。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港科大與廣州市政府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與廣州市人民政府繼合作籌建港科大(廣州)後,今天再度簽署一份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將在產學研發展、生命科學及醫療創新、創科人才培訓等三大範疇展開深入協作,標誌雙方的合作關係更上一層樓。雙方將建立長效交流機制,共同推動可持續經濟、新型工業化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簽約儀式於廣州舉行,出席嘉賓包括廣州市委書記郭永航,市委副書記、市長孫志洋,市領導邊立明、江智濤,港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廣州市政府秘書長洪謙、教育局局長陳爽、科技局局長謝明、南沙區區長吳揚,及港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等。 廣州市委書記郭永航表示,港科大與廣州的合作淵源深厚、成果豐碩。希望雙方以此次協定簽署為新起點,加强全方位、深層次戰略合作,推動港科大(廣州)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高水準大學,以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建設為抓手,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在科研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領域取得更多標誌性成果,攜手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準人才高地作出更大貢獻。 見證簽署儀式的沈向洋教授表示:「廣州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發展蓬勃,文化底蘊深厚。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我們非常高興能夠發揮所長,助力廣州市人民政府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為國家貢獻力量。我期待港科大與廣州市人民政府可通力合作,共同推動研究、教育和創新領域的進步,為穗港兩地民眾帶來裨益。」  身兼港科大(廣州)理事會理事長的葉玉如教授則指出:「多年來,港科大與廣州市人民政府一直合作無間,是次簽署協議乃繼成功合作籌建港科大(廣州)後又一嶄新里程。協議中提及的三大領域,包括產學研協作、生物醫藥及人才培育,均與港科大的策略發展息息相關,在廣州市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我深信雙方將可攜手推進更多創新方案,共同為國家作出貢獻。」  根據協議,雙方將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及平等自主的原則,展開全方位及深層次的戰略合作,具體內容包括:1) 促進科技創新及知識轉移,推進產學研發展;2) 加強生命科學及醫療等領域合作,提升生物醫藥產業整體水平;及 3) 開展人才培養,推進人才互融互動 。
新聞
機械人學, 生物醫學工程
科大研發全球最小「三項全能」微型醫療機械人 窺探人體腔道推進微創手術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成功研發出一款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械人,體積較現有同類型機械人小60%,集拍攝及精準導航能力,可協助醫療人員在人體內取樣、傳送藥物及進行激光熱療手術,其障礙物檢測距離表現更有十倍提升,有助將微創手術應用於人體內支氣管末端、輸卵管等微小腔道分支,擴大其應用範圍。 這款微型醫療手術機械人的直徑僅為0.95毫米,較現有的機械人小60%,突破了現有技術限制的「不可能三角」,使機械人能集三大功能於一身。它具備高清拍攝功能,有助延伸障礙物檢測距離至約9.4毫米,與理論極限相比,這是十倍提升。其移動精確度亦提升至小於30微米,達至更細小、更靈巧,並能大幅擴展其成像區域,超越中心傳像束的固有成像比例約25倍。 此機械人由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領導開發。機械人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包括由光纖組成的光學拍攝系统,切合特定診療目標的工具,並由空心骨架包裹固定上述組件,配以用於控制的功能化外膜。其中,空心骨架採用微尺度3D打印技術製造,而功能化皮膚則由磁噴塗技術製作而成,有助令微型機械人的體積保持細小,易於手術中使用。此外,機械人外層表面會塗上一層水凝膠,用以減少它在人體內移動的摩擦力。團隊已將機械人用於肺部支氣管模型及離體豬肺內進行測試,證實機械人能夠在受限環境中保持優秀的介入導航能力,並拍攝清晰的掃描成像,同時能在困難部位實踐多種治療功能。
新聞
科大獲三千萬基金資助 開發人工智能英語評估及學習系統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2025學習聯盟開幕典禮中宣布推出全港首創的大型教育科技項目,致力革新香港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模式。該項目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逾三千萬資助,為期三年,科大將開發人工智能英語評估及學習系統,並免費向全港中學生開放使用。 這項計劃由科大語文教育中心、跨學科學院,以及香港教育科技業界翹楚Trumptech共同發起,旨在透過科技實現兩大目標:幫助不同背景和能力的中學生學習英語,促進教育公平;同時讓每所參與學校的學生,都可獲得專業英語學習資源,以推動教育平等。 項目團隊將結合人工智能和虛擬實境等科技,融合環球英語教育課程,設計一套名為「全球英語人工智能輔助虛擬實境學習系統」(Global Englishes AI-assisted Virtual Reality Learning System, GAVIS) 的系統,為學生帶來嶄新的學習體驗。該課程專為中學生設計,讓學生能更靈活地在不同場合和面對不同對象時學習和運用英語。系統亦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根據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英語表現,提供水平評估及具針對性的建議。此外,系統使用虛擬實境技術將學生置身於真實場景中,讓他們能通過實踐體驗式學習,增進對英語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科大跨學科學院院長屈華民教授表示:「科大首創的創新自主學習系統,為中學生提供英語培訓,克服傳統教學方式的限制。人工智能將評估學生在特定情景下的英語表現,提供個人化的回饋,讓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進度逐步提升英語交流能力。我們採用的虛擬實境增強學習方法,讓學生仿佛置身於真實場景中,透過體驗式學習提升他們在公開演講中的自信心。通過與語言教育專家攜手合作並善用科技的力量,我們期望這一嶄新方法能裝備學生所需的英語交流能力,讓他們能夠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科大語文教育中心主任Melinda WHONG教授表示:「這項嶄新的學習方式致力於提升學習者的英語能力,透過充分運用新科技,提供個人化的回饋,改善學習成效,並聚焦於現代社會和貼近真實生活的語言情景。我們期望這個項目能為社會帶來裨益,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最佳機會提升英語溝通能力,在當今互聯互通的世界中脫穎而出。」
新聞
科大成立低空經濟研究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正式宣布成立低空經濟研究中心,此項戰略性舉措旨在推動國家及香港特區政府的低空經濟發展藍圖。該中心將採用跨學科策略,匯聚來自人工智能、工程設計及商業領域的頂尖學者,以促進低空經濟生態系統的發展。科大矢志與公私營界別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前沿應用。中心現已向政府遞交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的申請,並為未來的實地測試做好充分準備。 隨著科技迅速演進,全球正積極拓展低空經濟。國務院總理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倡積極推動低空經濟發展作為新增長引擎。為配合國家發展戰略,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了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並推出「監管沙盒」計劃,彙集業界及專家的洞見,深入探索無人機在都市環境中的應用潛力。科大在工程、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領域具領導地位,已做好充足準備成為引領低空經濟的重要舵手。科大作為全球頂尖無人機公司大疆的孕育者,並在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具前瞻性的啟發下,成立低空經濟研究中心。科大將在實境應用、法規修訂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作出貢獻,以提振本港經濟並增強行業營運效益。 通過建立四大創新支柱,科大銳意為香港低空經濟產業帶來革命性突破。首先,中心將成為飛行管制和工程規劃的先驅,專注於提升無人機的感知、控制和安全性,以充分發揮其服務潛力。在此基礎上,科大團隊將致力進行協同研究,推動空域管理、航道規劃和飛行服務,與微氣象數據及移動性管理相結合。其中多個項目已準備就緒,能即時投入試點實測,務求顯著提升物流和交通效率。穩健的數字基礎設施對成功發展低空經濟至關重要。研究團隊將打造一系列前沿科技,包括在感知、通訊、數據管理、人工智能、安全性及網絡技術等方面開發創新技術,助力低空經濟活動順利運行。通過創新研究,科大會將關鍵數據及研究結果,轉化為支持可持續商業發展的動力,並在優化政策和監管層面提供前瞻建議,推動低空經濟產業向前發展。中心期望能支援特區政府訂立發展框架,構建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促進低空經濟蓬勃發展,配合國家發展規劃藍圖。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飛機及航空工程
科大與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負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今日派出代表團到訪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大學管理層及教研人員會面,雙方並簽署一項合作框架協議,規劃五大合作領域,包括成立聯合實驗室、推動科研協作、共享科研設施及系統、促進人才培育及國際合作等,冀結合兩者的優勢及資源,攜手發展航天工程的研究及科技,為國家航天發展作出貢獻。 根據協議,雙方將探討建設聯合實驗室,實現雙方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的有效協同,並利用中國載人空間站等大型科學設施進行科研,冀望未來共同建設國家級實驗室,提升雙方在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影響力。此外,兩者亦將積極合作申請國內、區域及國際性的科研項目,並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專題講座及教學研討會等,為全球專家學者建構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的學術交流平台。兩者亦會推進師生互訪交流,共同培育有志發展航天科技事業的人才。 協議由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王珂及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簽署。代表團成員亦藉此行深入了解科大多個航天工程研究項目,探討合作方向。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強表示:「我們非常重視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合作。科大在諸多領域有著深厚的科研積澱和創新活力,尤其是在太空材料、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優勢與我們中心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此次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是雙方攜手共進的重要契機。我們相信,通過聯合實驗室的建設,能夠整合雙方資源,突破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的關鍵技術難題。在科研協作方面,共同利用載人空間站等設施開展前沿研究,必將産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有力推動我國航天工程技術的發展。」 鄭光廷教授衷心感謝中心對科大的信任及支持,他指:「航空航天工程學是科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我們一直積極推動香港特區的航天科技發展。是次能與中心進一步深化關係,共同推動科研協作、人才培育及國際合作交流等領域,我們感到非常榮幸。通過滙聚雙方的科研實力,我們期望能促進太空科學與人工智能的跨學科融合,開拓創新研究,打造國際領先的航天科技平台,為全球航天事業的未來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新聞
醫學教育
科大校董會顧問小組舉行首次會議 為建設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願景出謀獻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匯聚來自世界各地、跨越四個不同時區的醫學專家,於深夜時分於網上聚首一堂,為科大計劃籌建香港第三間醫學院舉行首次會議。第三間醫學院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的重要舉措。 全體科大校董會顧問小組(顧問小組)成員均有出席上月舉辦的首次會議,當中包括小組主席、在香港醫學、公共衛生及教育界均廣受尊崇的梁智鴻醫生、倫敦帝國學院的Ara DARZI勳爵、身在美國東岸哥倫比亞大學的何大一教授、位處美國西岸史丹福大學的Roger KORNBERG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的黃天蔭教授。顧問小組於 2024 年 11 月成立,旨在向科大校董會就成立新醫學院的計劃提供專業及策略性意見。 會議於香港深夜時份展開,歷時近兩小時,期間成員踴躍交流意見,並提出具前瞻性的建議。是次討論圍繞建設新醫學院的原則。成員一致認為科研是推動香港醫藥和醫療實踐進一步發展的基石。而新醫學院的首要目標正是培育學生成為具備科研思維的優秀臨床醫生,確保他們能有充足準備,以應對未來醫療需求的挑戰。 顧問小組成員亦期待新課程能以創新為策略定位,並與香港現時兩所醫學院的教學相輔相成。他們認同以「第二學位」的形式開辦醫學課程,因為學士畢業生不但更為成熟,亦更具社會經驗。顧問小組期望這種課程所培育的醫生,不只專注於求診人士所患的疾病,更能關顧到他們的整體福祉,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理和看護。此外,小組成員亦對吸引全球頂尖學者加入新醫學院充滿信心,認為科大不僅能提供豐富的教研機會,還擁有先進的設施。 顧問小組主席梁醫生形容是次會議的討論甚具建設性,全體成員的出席更充份顯示他們對科大籌建新醫學院的支持和熱忱。科大計劃籌建的新醫學院將致力應對香港不斷變化的醫療需求,並為推動全球醫學教育和研究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