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科大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 推動醫學健康教育及科研協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宣布雙方將展開醫學健康領域的教育及研究協作,致力循人才培訓、革新智慧醫療服務及發展醫療科技研究等三大範疇,全面推動及提升未來醫學教育。
根據備忘錄,雙方將結合各自於科研領域的優勢,攜手推動醫學健康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合作方向將涵蓋三大範疇,包括 (1) 利用尖端技術開拓創新醫學教育模式,以培養新一代醫學人才,應對未來的醫療需求;(2) 探索新興醫療服務模式,推動更有效率及更先進的智能醫療服務,使醫療及家庭護理能無縫融合,從而提升病人的照護效果以及生活質素;以及 (3) 推動醫學健康領域的前沿研究,以人工智能(AI)為本,推動基礎醫學、臨床研究及公共衛生的深度融合,追求科研突破及成果轉化。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感謝微軟公司對大學的信任,她表示:「AI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徹底改變社會的未來。作為一所具前瞻性的大學,科大早已與微軟公司有多方面的合作,探索不同領域的研究。是次雙方進一步深化協作,並專注於AI與生物醫藥領域的結合,將開拓創新醫學教育,推動前沿醫學研究,為疾病預防、醫學診斷和治療等作出貢獻。我深信,藉著更緊密的交流及研究協作,定必能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更有利科大進一步加強教研實力,朝向建設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目標邁進。」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周禮棟博士表示:「一直以來,微軟亞洲研究院致力於通過跨學科和跨界研究,推動具有深遠影響的技術創新,為人類社會發展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我們與香港科技大學有超過二十四年的合作,現在我們將合作範疇從計算科學領域進一步拓展至醫學健康領域,期待未來雙方共同推動新技術與醫療健康基礎研究的融合發展,培養下一代具備跨界能力的生物醫學人才,為改善全球健康帶來積極、深遠的影響。 」
新聞
科大歡迎教資會代表團到訪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歡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代表團到訪科大。是次訪問於1月9日進行,教資會代表團與科大管理層、教研人員及學生深入交流,並參觀多項校園內的創新教學設施,了解科大在推動學術創新,以及培訓未來優秀人才等範疇的成果及願景。
教資會主席雷添良先生、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等二十多名教資會委員及秘書處職員,由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科大管理層、教職員及學生代表接待。在引人入勝的校園導覽中,葉教授帶領代表團參觀科大的先進教育設施及前沿項目,展示大學的科研領導地位。
空氣動力學和聲學實驗中心主任張欣教授率先向代表團介紹頂尖設施,包括低噪音風洞實驗室和世界一流的大型聲學測試實驗室。他指出團隊充分運用科研成果協助頂尖運動員提升表現,又透過創新的噪音及飛行安全評估,為研究發展低空經濟作出重要貢獻。他們隨後到訪ISDworks! 創客空間 ,由科大跨學科學院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署理主任張黔教授講解中心的設備,再交由學生展示與業界攜手打造的創新設計作品,講解如何以創新思維緩解社會問題。
代表團之後抵達高效能計算基礎設施中心,參觀獲教資會資助籌建的全港最大浸沒式液冷卻系統。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及資訊科技服務處處長關樹建博士強調,此系統能夠將冷卻能源消耗減少超過八成,同時提升電腦計算能力。科大感謝教資會持續支持其增強科研實力並成為可持續校園。科大在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方面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2024》榮獲全港第一、並列全球前十強,足證大學在這些領域的卓越表現。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聯同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浩教授,及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和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小萌教授,亦藉此機會講解大學在此方面的突破性研究,展示一系列人工智能醫學系統模型的科研項目,強調科大在推動創新醫學發展的願景和承諾。

新聞
科大領導團隊通過使用超冷費米子 實現二維非厄米趨膚效應的突破性量子模擬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科研團隊,近日通過使用超冷費米子在二維空間中進行了有關非厄米趨膚效應的量子模擬,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標誌着量子物理研究的重要進步。
量子力學通常考慮一個與其環境良好隔離的系統,可以描述從固體中的電子行為到量子設備中的信息處理等普遍現象。這種描述通常需要一個實值可觀察量,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厄米模型(哈密頓量)。然而,當量子系統與其環境交換粒子和能量時,可以保證具有實特徵值和能量守恆的模型的厄米性質就會被破壞。這樣的開放量子系統可以通過非厄米哈密頓量有效描述,並提供了對量子信息處理、曲面空間、非平凡拓撲相位甚至黑洞等領域的關鍵見解。然而,關於非厄米量子動力學,尤其是在高維度情況下,仍有許多問題尚未解答。
與北京大學(北大)合作,來自兩所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摸擬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現象——非厄米趨膚效應(NHSE),該效應涉及將特徵態積聚在開放系統的邊界。這一成功的演示標誌着關鍵的進展,因為先前對非厄米趨膚效應的實驗實現僅限於較低維度或經典系統,而不是量子系統。
這一發現於2025年1月8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該研究由科大物理學系曹圭鵬教授領導,在自旋軌道耦合的光晶格中為超冷費米子創建了一個具有可調耗散的二維非厄米拓撲帶,揭示了非厄米趨膚效應。
曹教授表示:「我們的工作揭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系統,使我們可以探索非厄米性如何與對稱性和拓撲相互作用。」曹教授說:「我們的實驗自然地成為了一個量子多體系統而非經典系統,從而開闢了使用帶有耗散的超冷費米子進行非厄米量子動力學研究的途徑。」
2024

新聞
科大工學院創全球首款高光效深紫外顯示晶元 推進無掩模光刻技術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成功研發一款全球首創的深紫外microLED顯示陣列晶元,此高光效晶元可配合無掩模紫外光光刻技術,提升其光輸出功率密度準確性,並以較低成本及更速效的方法推動半導體晶片生產的技術發展。
這項研究由科大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始主任郭海成教授指導,並與南方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合作。
光刻機是用以製造半導體的重要設備,它利用短波長的紫外光構成不同圖案,從而生產出各種集成電路晶片。然而,這種運用傳統汞燈和深紫外LED光源的製作有不足之處,例如器件尺寸大、解析度低、能源消耗高、輸出的光效低且功率密度不足,不利於晶片製作。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研究團隊製造了一個無掩模光刻原型機平台,利用它製作了首個由深紫外microLED無掩模曝光的microLED顯示陣列晶元。過程中提高了紫外光萃取效率、增強其熱分佈效能,並改善了晶體外延的應力釋放。
郭教授特別提到:「團隊製作的microLED顯示陣列晶元成功實現了多項關鍵性技術突破,包括提高了光源的功率及效能、圖案顯示解析度、提升螢幕性能及快速曝光能力。此microLED顯示晶元有效地將紫外光源和掩模版上的圖案融為一體,迅速地提供足夠的輻照劑量為光阻劑進行光學曝光,推進半導體生產技術發展。」
郭教授進一步指出:「近年來,低成本、高精度的無掩模光刻技術已成為半導體行業的新興研發熱點。由於這種技術能夠更靈活調整曝光圖案,從而提供更多樣化的定製選項,並節省製造光刻掩模版的成本。因此,對於自主開發半導體設備而言,有助提高光阻劑敏感度的短波長microLED技術顯得尤為關鍵。」
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馮鋒博士總結道:「與其他具代表性的研究相比,我們實現了更小的器件尺寸、更低的驅動電壓、更高的外量子效率、更高的光功率密度、更大規模的陣列尺寸,以及更高的顯示解析度。這些都是關鍵的性能提升,各項指標均顯示,本研究的成果領先全球。」

新聞
八所政府資助大學合辦「香港夥伴週」 推廣「留學香港」品牌
繼去年取得豐碩成果後,由香港八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教資會)資助大學合辦的「香港夥伴週」,今年聯合邀得58所海外合作大學的代表參與,藉此推廣「留學香港」品牌,並促進本地大學與海外大學的聯繫。
八所本地大學代表包括香港城市大學(城大)、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嶺南大學(嶺大)、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教育大學(教大)、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及香港大學(港大)。活動旨在積極響應政府打造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願景,成功邀請58所海外大學成為合作夥伴,較去年38所大幅增加。這些多元化的國際夥伴來自不同國家,涵蓋澳洲、奧地利、加拿大、捷克、法國、德國、愛爾蘭、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俄羅斯、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及美國。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夥伴參與計劃。他特別提到香港具備獨特的優勢和機遇,並擁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及學生設施,能吸引國際交流生。鄧教授表示:「我們在促進國際合作及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共同願景,讓大家匯聚於此。除了優質教育外,香港亦提供各種機遇,讓學生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儕建立友誼,開拓視野,體驗多元且豐富的文化。」
「香港夥伴週」於12月8至14日舉行,邀得多名行業領袖擔任主講嘉賓,分享對香港最新發展的真知灼見。滙豐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展董事總經理王澤博女士率先介紹香港的發展及作為大灣區一部分的策略定位。其後,滙豐亞太區人力資源香港區主管鄭文婷女士,深入探討國際學生在香港發展事業的機遇,以及分享對未來技能需求的展望。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副主席兼M+博物館主席陳智思先生則分享香港在藝術與文化領域的發展前景。
各大學的管理層及教職員陪同海外大學夥伴代表參觀校園設施,包括:

新聞
科大團隊研發熱電氣溶膠印表機 大幅加快壓電生物薄膜生產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熱電氣溶膠(TEA)生物印表機,顯著提高了壓電生物薄膜的生產效率。與現有方法比較,這項創新技術能將製膜速度提升數以百倍。憑著這項突破,生物相容和生物可降解電子設備中的壓電部件將得以實現工業規模生產。特別在醫療領域,此技術展現出極大的應用潛力,例如製作術後臨時心臟起搏器中的超聲能量收集器。
壓電生物材料是能夠在機械應變作用下,產生電能的生物材料。有見於其卓越的電機特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科學界越來越關注它在生物醫學微機電系統、可穿戴和植入式電子設備以及生物組織治療中的應用潛力。
然而,這種材料亦有其難以克服的缺點,就是巨集觀壓電性較弱、機械性能差,以及難以大規模生產,這些因素一直窒礙其應用發展。近期,由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的楊徵保教授領導的團隊,聯同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的共同研究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團隊利用熱電複合場誘導的氣溶膠形成,成功開發了一台TEA生物印表機,實現了壓電生物薄膜的一步、高通量、卷對卷製造。
楊教授表示:「傳統的生物分子組裝方法通常需要較長的疇對準時間,一般可長達48小時。另一個問題是,現行技術無法同時實現高速和多功能製造,對列印尺寸、結構和功能的控制也顯得不足,往往導致製成品出現不必要的材料結構缺陷。」
楊教授進一步指出,傳統的製造方法過程複雜,而且成本高昂,令大規模生產不可行。為了突破這些限制,研究團隊採用了電場力操控氣溶膠,並藉助靜電斥力實現同質成核,以確保氣溶膠高通量地沉積到基材上。
在本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一塊配備九個噴嘴的列印面板,構建了一台三維卷對卷TEA印表機。當熱電耦合場達到足夠強度時,微墨水流便會被拉拽、霧化並氣溶膠化,沉積到卷對卷平台上,形成連續的薄膜或微圖案。楊教授解釋:「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的TEA方法透過電動氣溶膠化和原位電極化,能夠實現每日約8,600毫米的列印長度,速度比現有技術快兩個數量級,換句話說,即是數以百倍計的提速。」

新聞
科大推動創新教學及AI教育 榮獲三項國際教育獎項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教育創新中心近日榮獲三項國際教育殊榮,充分展現科大在開創AI教育方面的領先地位。獲獎的兩個課程均由中心團隊開拓,積極將人工智能(AI)融入於教學當中,透過嶄新教學法,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之餘,亦促進自主學習。
其中一個獲嘉許的科大教學團隊,於被譽為教育界「奧斯卡」的2024 年「QS 全球教學創新大獎(QS Reimagine Education Awards)」中,在「混合及在場式學習( Blended and Presence Learning)」組別獲得銀獎。QS 全球教學創新大獎旨在表彰創新兼能提升學習成效的教學方法,今年一共接獲逾1,300份參賽提名,為歷屆最高。同一團隊亦在2024年「亞洲數位學習論壇」中獲優異教學組別金獎。此外,另一團隊則在2024年「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優秀課程獎」中脫穎而出,該比賽旨在表揚傑出的線上課程及創新的STEM教學教案,而科大是本港唯一一所於該比賽獲獎的大學。
兩項獲表彰的課程分別是「高等教育教學導論」及「 AI 智能與社會:道德、認知與批判」。前者由科大教育創新中心專業發展主管朱子碧博士領導,利用 AI聊天機器人及遊戲化教學模式啟發研究生思考創新教學方法,以培育新一代具前瞻性的教學人員。後者由科大教育創新中心主任Sean MCMINN博士和科大商學院客座副教授崔俊洛教授共同設計及指導,透過AI工具即時在課堂上評核學生作業及其回應,並引導學生反思評核結果,掌握AI工具的優勢及潛在風險,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辯能力及分析性思維,推動自主學習。
Sean MCMINN博士表示:「作為創新教育的先驅,科大一直致力提倡創新思維,善用先進的教育科技及創新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機,促進教學相長。是次教育創新中心團隊主導的課程榮獲國際認可,充分肯定了中心為擁抱AI世代的準備工作,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懈,引領教育創新,以啟發新一代。」

新聞
Pioneering the Future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只供英文版本)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ECE) drives computation, energ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that are at the core of a vibrant, interconnected global economy. It is the innovation engine behind 5/6G wireless networks, robotics, Internet of Things (IoT), micro-displays for augmented/virtual reality, power systems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data center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unning on integrated circuits fabricated on semiconductor chips, all of which have fundamentally impacted our society. By constantly adapting to an ever-changing world,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s turn challenges into possibi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