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4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全球排行16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本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及排名(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Survey and Ranking 2014)躍升兩級至16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此項調查同時於美國«紐約時報»報導。
該調查共訪問了4,500名來自全球20個國家的招聘與行政人員,包括美國、中國、日本、英國、墨西哥、摩洛哥、西班牙及歐洲其他地區,當中超過一半受訪者來自1,000間全球領先的公司。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國際化的大學模式將會是大勢所趨,各院校應提供學習就業理論和實踐並重的環境,以準備學生投身社會。報告亦指出,著重發展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學科(STEM)的院校排名相對較佳。
調查由法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Emerging及德國主要研究機構Trendence合作進行,根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亞洲院校的就業能力排名於僱主眼中不斷提升,佔本年度首150家學府的五分之一,相比2011年高出兩倍。科大於去年的排名為18。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對大學排名上升表示欣喜:「對於世界各地的僱主樂於聘用科大畢業生,我感到十分鼓舞。調查結果亦印證了我們全人敎育的成果,致力培育全才,以國際視野應對問題。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大學之一,科大的多元學習環境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能力,讓他們身處不同環境與情況都能應對自如。」
陳校長續稱:「此調查較其他大學排名更具意義,調查結果指出科大畢業生工作表現良好,且受全球公司歡迎。」
為加強學生的競爭及就業能力,科大積極與全球250間頂尖學府合作,包括200個交流夥伴,透過交流、實習與義工服務,增加學生的全球經驗。科大期望將本科生參與海外交流的比例由現時的四成提升至五成。
科大的學生就業中心亦會有策略地協助學生按興趣作出就業計劃、掌握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及僱主的要求。大學並充分利用企業、專業團體及校友的龐大網絡,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2014年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及排名詳情:http://emerging.fr/press_release_en.html。
傳媒查詢: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於全國飛機設計比賽中勝出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五名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本科生,早前參與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航)舉辦的首屆全國飛機設計比賽,於153隊由航天研究員、碩士及博士生組成的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奪得第二名。
科大隊伍設計的雙座輕型運動飛機「游龍」,於機腹安裝水翼以縮短起飛時間,並配以可摺疊的機翼增加地面操作的靈活度,其下反翼尖的設計亦可減少飛機於水面起飛時翼尖觸碰水面的機會,提升安全度。科大現正與中航合作,為內地私人飛機市場設計同類型的雙座輕型運動飛機,得獎學生將獲邀參與研製工作。
是次為五名得獎學生﹕陳浩然、蔡智翔、李家瑩、謝雨揚和朱遠航首次設計載人飛機,他們花了一個月所構建的一比十「游龍」模型,現正於中航工業通飛位於珠海的總部作展覽。科大與中航通飛研究院的參賽隊伍同獲亞軍,冠軍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支十人隊伍所奪得。
同為傑出航空工程師的科大首席副校長史維教授,欣見科大年輕隊員充分發揮天份與創意,成功於大型比賽中獲得肯定。他表示﹕「其實香港很多年輕人對設計及構建新一代飛機器充滿熱誠和興趣,我們致力協助他們實踐飛行夢,透過把握區內高增值工業的潛力,為蓬勃的航空業出一分力。」
科大正籌組一個航空航天工程的主修課程,積極與航空業界開展科技交流及研究合作夥伴關係。過去兩年,科大於創新及科技基金及中航的支持下進行多個研究項目,包括開發飛機引擎壓氣機葉片氣動彈性設計的關鍵技術、研究將納米複合材料應用於飛機結構、全視角高精度三維測量儀的開發和應用,以及空心葉輪適應式五軸加工及測量等。科大及中航更簽訂了一系列協議提升雙方科研合作。
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主任趙汝恆教授表示﹕「航空工程是一個高增值的產業,可為整個亞洲區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及經濟利益,作為區內的航空樞紐港以及中國的門戶,香港應捉緊機遇,與內地的合作夥伴共同發展這個高科技領域。」

新聞
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全球排名第二
凱洛格 - 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繼續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排名中高踞前列位置,獲排行全球第二。自2007年至今,課程曾六度登上該全球排名榜首位置及兩度獲排名全球第二。
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由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與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Kellogg)管理學院合辦。課程自1998起一直致力為商業領袖提供優質的行政人員教育,讓他們充分掌握兩個主要經濟區域的最新商業知識。
根據《金融時報》剛公佈的2014年全球EMBA課程排名,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在多個範疇中表現出色。課程畢業生的平均年薪在畢業三年後達403,560美元,較報讀EMBA前上升33%,該平均年薪為排名榜中最高;另畢業生在修讀課程前的「工作經驗」位列全球第三。
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學術主任Christopher Doran教授表示:「對課程再度獲外界肯定感到鼓舞。除世界級精英學生外,課程取得的佳績亦有賴科大與凱洛格商學院優秀的國際教學團隊,不斷推出創新的內容,為高級行政人員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令他們了解國際新趨勢及商機,在事業上再創新的成就。」
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主任區敏儀女士感謝課程的學生和校友,為建立深具影響力的全球網絡作出貢獻。她表示:「我們會繼續積極吸引更多來自不同專業的國際領袖,透過豐富的學習環境啟發他們的思維,鼓勵互相學習。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揉合中西管理教育的精髓,為商界精英迎接全球新挑戰及續創佳績作好準備。」

新聞
科大教授榮登201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科學家排行榜
香港科技大學三位教授榮獲湯森路透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科學家,以表揚他們的傑出研究成就,並出席了十月十五日舉行的頒獎禮。
三位當選「201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科學家」的科大教授為:香港科技大學張鑑泉理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兼化學系講座教授唐本忠博士;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科大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教授; 和化學系研究助理教授林榮業博士。
排行榜統計全球學者的文獻數量,得奬的近3,200位科硏人員在2002至2012年間在其領域發表的論文,被引述的次數位列各個領域的首1%。湯森路透指出這些科學家的論文「經常被其他科學家們評為具重要性和實用性」。
唐本忠教授多年來硏究有關「聚集誘導發光」(AIE)的新現象、新過程和新理論,開發其在化學、生物傳感及光電器件等方面的應用; 趙天壽教授在能源工程學享負盛名,在燃料電池、液流電池,和燃料電池中多相能質傳遞與電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相互作用機理、建立了新的理論框架; 林榮業博士致力於和唐本忠教授一起硏究具有線性,超支化結構及先進功能性質的新型高分子。
科大教授是次獲獎印証科大發展優質學術質研究、以及創造具世界性影響力知識的視野和使命。科大將繼續積極發掘科技與工商管理的新知識,而不只是擔當傳統授課者的角色。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成為全港首位學者獲頒機械工程業界殊榮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教授及科大先進微系統封裝中心主任李世瑋敎授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選為2014年度「Calvin W Rice Lecture Award」的得獎者,以表揚其對全球機械工程領域發展的貢獻。李敎授是全港首位學者獲頒此業界殊榮,他將於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ASME國際機械工程年度大會暨展覧會上發表演說。
「Calvin W Rice Lecture Award」於1934年設立,每年向一位於外地取得卓越成就的講師頒發獎項,旨在加強世界各地工程師之間的交流與認識。李世瑋教授是繼浙江大學前任校長楊衞教授之後第二位來自大中華地區的得獎學者。
成為香港首位得獎學者,李世瑋敎授表示:「獲頒此國際業界殊榮,我深感榮幸。衷心感謝過去一直支持我於全球機械工程領域發展的人士,並期望未來能夠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作為研究電子及發光二極管(LED)封裝的知名專家,李教授早已預見集成電路(IC)行業由傳統芯片封裝發展成為晶圓級封裝(WLP)的趨勢,將帶動市場對LED晶圓級封裝的需求。有見及此,李教授於2007年起率領其團隊研究先進LED晶圓級封裝技術,以達到高產量及低成本生產的目標。除了專注其研究領域,李教授亦希望借助其所創設的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的專業研發與技術轉移,將科大研發的LED封裝與生產技術發揚光大至佛山及周邊地區的固態照明產業,促進其開發與商業化,最終提升內地業界的競爭力。
李教授同時兼任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副院長、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科大研究開發(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及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新聞
汲取靈感,致力於推動環保
科大的「EnerBy」隊伍在全球商業案例挑戰賽「Go Green in the City 2014」榮獲冠軍。該項比賽由能源管理企業施耐德電氣舉辦,在2014年6月17日至21日於巴黎舉行。
科大環境管理及科技理學士課程的兩名學生陳晉登和李文琪組成的隊伍奪得冠軍。他們憑藉商業方案Energy Forecast Program,成功擊敗10,000 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學生。該商業案例結合智能插頭,透過流動應用程式進行智能電錶測量。
他們的創新意念是一個預繳電費的流動應用程式,協助用戶更具效率地監察和管理用電情況。
陳晉登表示用戶可一次過預繳一筆電費,並容許查閱尚未使用的餘額。他亦建議電力公司推出優惠方案,讓用戶可就預期用電量先繳付下月的電費。若實際用電量超出預期限額,多出的電量則以標準電費計算。
2010年會考十優生陳晉登對環境議題深感興趣,這源於電影《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的啟發。該紀錄片提升公眾對全球暖化的關注,加深各地人士對氣候變化的警覺,以及為環保運動重新注入動力。
請按此獲取更多資訊。 (只提供英文版本)。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工程教授 成為首位香港學者獲選歐洲科學及藝術院院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勞敏慈教授最近獲選歐洲科學及藝術院院士(技術及環境科學),是香港首位學者獲此榮譽。
歐洲科學及藝術院(EASA)是一個位於奧地利薩爾斯堡的跨學科學術組織。學院設有七個範疇,涵蓋人文科學、醫學、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法律及經濟、技術及環境科學,以及世界宗教。至今,學院已有逾1,500位院士,當中29位為諾貝爾獎得主。
勞教授表示﹕「能夠當選EASA的院士,並成為1,500名院士中首位香港學者,我感到非常榮幸。獲得這傑出組織的認可無疑是我的專業及學術生涯中一大亮點,也肯定我的科學研究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作為院士,我將有更多機會與EASA其他成員合作解決跨學科、跨國界的重要環境科學問題。」
勞教授在過去20多年致力研究利用物理、化學及生物處理技術以控制土壤、沉積物及水污染。近期,她與廣東省政府合作,為修復河流沉積物項目擔任前期研究工作。中國內地部分地區的河流沉積物均飽受不同程度的有機污染物及有毒重金屬所污染,其中有機污染物亦為河流帶來異味。經過考察和研究後,勞教授向政府建議數個修復技術的方案。
在2000年,勞教授與丹麥環保署合作,成功處理丹麥Vapokon地段地下水中的氯化烴污染。在2006年,她進一步推動可滲透反應場的研究,處理因有毒性陰離子污染物(例如鉻和砷)而引發的地下水污染問題,此項研究成果刊載於《ES&T》及《Water Research》等多份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勞教授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取得土木(環境)工程系碩士及博士學位。她於2009年及2010年分別獲選為香港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及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勞教授自1992年於科大任教,期間獲得多項研究及教學獎項。她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頒授James Croes獎章(2004年)、Samuel Arnold Greeley獎(2007年)、Wesley W Horner獎(2009年)及EWRI最佳實踐導向論文獎(2012年)。2006年,她獲科大頒發大學最高榮譽的祁敖卓越教學獎。
傳媒垂詢: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教授獲頒Barrington Moore最佳圖書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社會科學部和文凱副教授獲美國社會學協會頒發Barrington Moore比較歷史社會學組別最佳圖書獎,為本年度兩位得獎者之一。和教授乃首位美國以外的大學教授奪得此殊榮。
和教授的著作《通向現代財政國家的路徑》(Paths Toward the Modern Fiscal State)比較英國、日本及中國三個國家的公共財政歷史,被同儕譽為有機會晉身成「比較歷史研究必讀的重要作品」,該書現為包括芝加哥大學在內的數間頂尖學府研究生的指定閱讀材料。
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中清教授祝賀和教授得獎時表示﹕「Barrington Moore獎是美國社會學會比較歷史社會學組最佳書獎,亦是重要的國際殊榮,獲獎是對科大教授在其專業領域予以肯定。今次是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第十度榮獲國際學術組織頒發獎項,我們對此感到驕傲。」
為找出為何部分國家會將稅收投放到金融市場作長期投資,最終構建出一套現代公共財政系統,透過經濟、財政及貨幣政策鞏固國家實力,中、英、日語皆流利的和教授,花了逾一年時間於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進行研究,並參考三個國家的歷史檔案及現有研究,試圖從中找出答案。
和文凱教授稱﹕「我非常幸運,於撰寫此書期間獲得很多業內專家、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同事以及參與學院所舉辦的書寫工作坊人士的寶貴意見,沒有他們的幫助,不會成就我獲得此獎項。」
美國社會學協會公佈得獎結果時表示﹕「和教授的著作超越了中央集中徵稅只於戰時出現的討論。他選擇該三個國家作對比的細膩用心,以及對當地稅務紀錄巨細無遺的闡述,都令我們印象深刻。和教授的研究成功運用到制度主義,再配以豐富的例證,來解釋一個現代國家體制的成立,並清楚交代了制度、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與歷史事件的偶發性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