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教與學, 本科生, 大學盛事
科大新學年推五個全新本科課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將於本周六舉辦本科入學資訊日,並於今日率先公佈將在下學年(2025/26)推出五個新課程,涵蓋生物醫學及健康科學、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微電子和能源等範疇。新課程既回應社會對醫療科研和新興科技專業人才的需求,亦為同學提供更廣闊的課程選擇。此外,工學院除了一直沿用的「學院」收生制,今年將新加入「學系」收生途徑,實行「學院學系」雙軌入學架構,為已有清晰學術志向的同學提供更多升學選項。 五個新課程分別由科大的理學院和工學院推出。由理學院推出的「生物醫學及健康科學」和「科學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課程,前者讓同學接觸先進的診斷和疾病建模技術,後者則培訓同學把數據分析技巧應用至各個科學領域當中。「生物醫學及健康科學」課程的畢業生,將來可成為製藥或醫學科技公司、研究機構及醫療諮詢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亦可選擇於臨床醫學、遺傳病諮詢和生物醫學研究等方面繼續深造,將來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出力。而「科學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課程則期望透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提升同學於實用數學方面的能力。畢業生應能熟練應用各種專業工具,就不同領域議題進行數據分析,以應對各行各業所面對的挑戰。 至於工學院所推出的三個新課程,則涵蓋「人工智能」、「微電子及集成電路」和「能源及環境工程學」。其中,「人工智能」課程將培訓同學利用設計及編寫人工智能演算法等,解決不同領域的實際問題;畢業生未來除可選擇繼續深造,亦可在人工智能相關的崗位擔任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甚或創業。「微電子及集成電路」課程內容則涵蓋半導體運作原理,以及晶片電路設計和打印等,課程亦將致力啟發學生推動量子技術、機械人、微電子和先進材料等新興領域的創新。而「能源及環境工程學」課程內容則包括可持續能源、再生能源以及轉化原材料的原理及相關政策; 同學畢業後可於相關行業出任工程師,或在環境工程顧問行業發展。
新聞
教與學, 校園生活, 學生發展, 學生發展及聯繫
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合推「紅鳥跨校園學習計劃」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港科大(廣州))今天共同宣布推出「紅鳥跨校園學習計劃」,以進一步加強兩校學生在學術、科研及社會活動方面的互動交流,並於「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的框架下,透過「科目共享」(Course Sharing)和「學分互換互認」(Credit Transfer)等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自港科大(廣州)2022年9月開校以來,兩校已有近1,300名學生到訪對方校園,參與為期最長一個學期、涵蓋實習、文化交流、業界考察及比賽等交流活動。另有逾250名同學參與線上課程。兩校未來更計劃推出夏令營活動,透過一系列文化交流,促進兩地更頻繁緊密的互動,擴闊同學們的視野,相互裨益。在符合雙方學術要求的大原則下,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將進一步深化「跨校園學習」的安排,落實「學分互換互認」,並透過「科目共享」機制,增加部分學科名額,以鼓勵兩校學生深化互動。 港科大校長兼港科大(廣州)理事會理事長葉玉如教授表示﹕「過去數年,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一直在創新教學及研究方面緊密合作,推陳出新。我們的辦學使命、價值觀與對學術卓越的承諾,在兩地校園傳承發展,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的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紅鳥跨校園學習計劃』將有效進一步匯聚兩地校園的優質教育資源,為兩校學生帶來更靈活和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則指出,高校應成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樞紐﹕「配合和抓緊中國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港科大(廣州)與港科大共同搭建平台,幫助粵港高校學子拓寬眼界、加強交流,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國家培育更多德才兼備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是這個項目的使命所在。」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將傳統學科和融合學科結合的跨境、跨校園研修計劃,兩校創新互聯的課程設計是「紅鳥跨校園學習計劃」的重要一環。在符合兩校教務委員會聯合學術協商機制的要求和批准下,兩校同學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學術水平,互相修讀對方校園所開設的科目,而相關科目的學分可獲對方認證及轉移,部分更可計算在畢業要求所需的學分之內。 
新聞
人工智能, 教與學
科大推亞洲首批課堂「AI講師」 開拓創新教學新模式
踏入AI世代,「AI歌手」及「AI天氣小姐」相繼面世,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亦以人工智能生成式工具設計出10位「AI講師」。 這些AI講師來自世界各地,屬於不同的民族及文化背景,從事各行各業,但科技使他們匯聚在科大課堂內「執起教鞭」。 科大希望透過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課堂參與度,並且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結合學生的喜好和興趣,設計出個性化 (Personalized)的AI教室,帶領創新教學的新趨勢。是次研究由許彬教授領導。 許教授是科大(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講座教授及科大元宇宙與計算創意研究中心(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他帶領團隊利用AI生成工具製作10位AI導師。 當中,由團隊自行研發的3D動作生成系統 (variational 3D full-body generator) ,突破了目前類似工具的限制,令製作出來的人物動作更流暢自然,透過自然表情和動作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大大提高 「AI講師」的逼真程度。 其他採用的AI工具包括AI製圖工具Midjourney、聊天機械人程序ChatGPT和Bing、以圖片重建三維人臉的模型、用於生成逼真說話人臉動畫的SadTalker 及經團隊改良的開源3D表情生成軟件EmoTalk 等 。

2023

新聞
獎項, 共同核心, 公共政策
政治遊戲:誰說政治科學教育乏味無趣?
提起政治,很多學生都選擇採取避之則吉的態度,認為複雜的政治問題最好留給政治人物去解決。然而,只要我們明白每一個政治決定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便會更積極投入地參與討論政治議題。 假如你也有同感,那麼王家禮教授就是你的最佳導師。這位科大社會科學及公共政策學部社會科學教育高級講師兼助理教授的課堂充滿趣味又有啟發性,一向座無虛席,深受學生歡迎。他在SOSC 3520 「理解比較政治學」課程上的出色教學表現,更讓他贏得科大2022「卓越核心課程教學獎」。  點燃創新思維 王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隨後負笈倫敦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   王教授以其獨具匠心的創新教學法,為看似枯燥乏味的科目注入生機和活力,從而引發學生的濃厚興趣,促使他們踴躍參與其中。不過,王教授於2014年剛加入科大時,其教學方式卻比現在傳統得多。「那時我比較依賴教科書内容製作教學筆記,並以期中及期末考試作為評分標準,學生只要熟讀筆記便可。」
香港科大故事
人工智能
生成式AI開創AI新世代
科大教授和畢業生正在運用生成式AI,革新教學方法和營商模式。
新聞
科大公佈合規科技研究 就強化行業發展提出多項建議
研究針對香港合規科技行業面對的痛點建議多方面措施,強化行業發展。

2022

新聞
科大公布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研究 提出人才發展路向
科大商學院就香港培育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人才公佈首個深入研究結果,為香港構建相關人才庫提出指引路向。
新聞
2022年科大氣候適應及復原力大會 政經領袖研討香港氣候政策與綠色金融發展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主辦,本港首個聚焦適應氣候變化的大型會議-------氣候適應及復原力大會(CARE2022),今天舉行「政策及綠色金融論壇」後圓滿閉幕。 為期三天的CARE2022於12月10日開幕,獲政府多個決策局及部門支持。會議以跨領域的知識及觀點交流為方針,凝聚公營及私營部門的持份者就香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作深入而全面的討論。 與會者於會議最後一天(12月12日)舉行的「政策及綠色金融論壇」,就政策、風險、抗逆及復原、人才和融資等氣候變化相關議題作出了高層次的討論。政府與金融監管機構的決策者,聯同銀行、投資、能源、航運、地產、氣候數據及技術等界別的領袖在會上集思廣益,旨在加強香港在氣候風險管理和融資方面的能力。 論壇主禮嘉賓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先生致辭時表示: 「氣候變化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香港作為連接全球資本與機遇的國際金融中心,在應對氣候挑戰方面有著獨特而不可或缺的角色。」許局長闡述政府在這方面的措施,包括發行綠色債券,培育綠色人才,推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以及致力引領香港發展為國際優質自願碳市場。他強調只有持份者緊密合作,香港才能成為區內綠色及可持續金融樞紐。 香港擁有充滿活力的綠色金融生態系統,銀行業是當中重要部分。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先生,於論壇上就綠色金融政策相關協作及生態系統提升發表演說。